有些話,不說出來會憋的慌,說出來,為什麼覺得更憋的慌?

何必在意我是誰


這樣的時候多數都是和家人,親人之間吧,外人,不想幹的人要麼現場直播,要麼就置之不理了,只有親近的人才會讓你耿耿於懷,急於解釋,急於澄清。


960飄雪


說一句實話,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壓在自己的心裡,往往遭罪痛苦的是自己一個人覺得糾結的覺得心中不公平的事情,就是自己一個人領悟,一個人承受 。可是如果把心中的事情講給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述說的時候,大家就會跟自己同樣覺得心裡氣氛,覺得同樣影響情緒,所以說有些話儘量的就憋在自己的心裡,別讓更多的人去跟你承受同樣的壓力,同樣的痛苦。

我記得有一年我家的親戚來我們這裡賣魚,親戚吃住在我們家裡,賣魚掙的錢,他如數踹進了自己的腰包,臨走的時候,我母親看見一坨魚,以為這是親戚臨走時送給我們的。所以說,我老媽還要打電話給人家,表示感謝一下。看著老媽那麼感激人家,我心裡實在是憋不住了,告訴他老媽這是我自己掏錢買的,而且是市場啥價,我啥價。我說完這個情況以後,母親黯然不語,其實母親的心裡也跟我一樣過不去,親戚朋友就算不來叨擾送幾條魚也不值幾個錢。但是做人不懂得感恩,在人家吃在人家住,臨走前還得掙人家的錢,確實是誰心裡都不痛快。

我們生活中遇到的這些事情確實不少,所以說有的時候自己學的大度一些,寬容一些或者是吧,有一些過不去的事情壓在心裡。別讓你的朋友和親人跟你同樣有一種不快樂不輕鬆,心中過不去的那種痛苦感,最好。


伊春美食美客


這次疫情我和妹妹滯留湖北過年,嫂嫂很厲害,媽媽八十歲了年紀大了,哥哥當不了家做不了主,吃年夜時媽媽不敢喊我和妹妹去她家,我和妹妹一直很傷心難過,過了幾天見到媽媽時就說了很多話,媽媽一直沒說話默默的離開,過後我心裡又內疚很苦悶,明知媽媽膽小懦弱還讓媽媽傷心,我也更鬧心了。


蝴蝶夢2525


說話,只是個人的表達願望。

說話的目的,是讓受眾能領會到你所要表達的意思。

但是,因為說話人的表達方式,措辭能力不同,還有受眾不同,往往達不到說話人想要的效果。

一般,如果能達到六成以上,就是不錯了。

八成,就該算是彼此拉犀牛的那種了,哈哈。


所以,如果說出來的話,對方只領會到一二成,甚至“靈光一閃”歪到你要表達意思的反面去了,是不是很抓狂?

這種情形,在我們日常玩的猜字遊戲中很常見。

兩個人一組,要求其中一個人表達出看到的字或詞的意思,讓對面同組的人猜到底是什麼字或詞。

看看那些較成功的CP,基本都是私下練習過的。

如果臨時CP能獲勝,那真的說明是“心有靈犀”的一對兒。

因此,為了能把話說得讓人明白,也是很有本事的哦。

平時也可以做一些練習。

降低對說話效果的期待,也是很重要的。

至少,不會跳腳,心裡更憋屈,對吧?


藦蘿花


這個問題沒有更具體的內容,所以我們只能拆分開來分析出現這種矛盾狀況的原因。

“有些話,不說出來憋得慌。”首先,這是話語表達者自身產生的情緒,“有些話”被篩選出來,讓你想一吐為快,不吐不快,說明這些話並不想成為你自己一個人才知道的秘密,你想把這些話說出來讓別人知道,或者你想說出來讓某一個人知道。比如:你發現了某個人做了不可告人的或者傷害到了別人利益的事情,你卻被脅迫成了他的同夥,有一個階段,讓你特別憋屈,無緣無故“被壞人”了,被其他人誤會。當你選擇把事情說出來的時候,雖然你沒有和他一樣做了壞事,但是在別人眼裡你不僅是壞人做了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情,現在更成了背叛自己同夥的小人,這樣的結果才會讓你有種“說出來更憋屈”的感受。其實這種情況也可延伸到做好事有成果卻被別人竊取了。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你心裡喜歡一個人卻不敢當面表白,一直憋在自己心裡,終於有一天實在憋不住了,你說了出來,卻沒有收穫到你想要的結果,反而被拒絕甚至被嘲弄,我想這個時候的你心裡比之前更憋屈。

本來說話表達就存在著兩個方面,表達者的表達能力和聽眾的理解接收能力,如果這兩方面達不到同頻的話,那麼說話的雙方自然也不可能共情。

所以我的建議是,強大自己的內心,不斷學習不斷努力,不斷地增強自我,做一個有自我校正能力的人,當內心足夠強大了,我相信一切都可以被消化掉,什麼都不能輕易影響我們的心緒。


多旺吉


很多時候,徘徊在心裡的一些話語,貌似有不吐不快的慾望存在,其實,在說出來的那一記刻,又成了我們心底的懊惱。

對於事情的個體感受通常是不一樣的,且,我們的感受來自於自己身的認知結構,是站在我們能理解的範圍內產生的。因此,這也就導致不說憋屈,說出來還憋屈的情況發生。

例如疫情假期期間,收入減少甚至倒貼,要還各種貸,還要保證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果你自小有過吃苦的經歷,在這種情況下,會認為要緊縮開支,吃飽就行,不要再買零售甚至少買肉,因為在你的認知結構裡,有過吃苦這個因,這會讓你很自然的運用以往的解決同類問題的方法,所以,當你看到你的另一伴還毫無顧慮的大吃大喝,網購不斷時,你就會覺得他的行為不妥,你會有很多話語告誡他,但當你說出來的時候,你又會有一種感覺,好像自己很小家子氣,不就是吃點喝點嗎?自己怎麼這麼沒出息,就算省了口吃的,又能省多少錢呢?或者你的另一伴也用她的認知結構在反駁你,他認為收入少是暫時的,他是有賺錢能力的,以後也會賺回來,並不覺得現在過度節省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可能還覺得你這種說詞和做法沒氣概,沒自信。

是的,就是這種糾結,或者說是憋屈。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被情緒控制了自己,不穩定的情緒會影響我們大腦的正常思考,以至於讓我們做出”沒腦子“的行為,所以,以後再有不講不快的衝動時,先深呼吸,再拿出紙筆,左邊寫:說出來的好處有哪些?右邊寫:說出來的壞處有哪些?

OK!讓自己先從情緒裡走出來,然後再處理問題。



巧虎小迷妹


因為你說的這些話,可能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話,根本沒有依據。

如果有人說張三揹著你說你的壞話,敗壞你的名聲,你聽了肯定心裡憋的慌,你想找張三理論清楚,張三能好好承認嗎?他不承認反說你誣陷,你憋不憋屈?

在者,有的人愛捕風捉影,無事生非,說你最愛的人和誰誰有曖昧關係,你聽了傷心,難過,苦於沒有證據你不能問,不能說,覺著很憋的慌,但是你想過沒有,如果你說了,問了,求證的結果傳言不是事實,你怎麼面對自己的愛人,是不是更憋的慌?

所以,說不說完全在個人的心態,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走自己的路,別管別人怎麼說。

人,要有足夠的自信,有主見。不傳謠,不信謠。做一個坦坦蕩蕩的人,豁達一些不好嗎?有道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做一個內心安靜的人,幸福常伴你左右。

我的觀點不知能不能幫到你呀?





sudongxia


這個提問太說明:說出來的不一定是真的想要說的!言不由衷,說出來的就是添堵自己。

其中的緣由 根本在於 語言表達的作用是雙向

1,人的語言是大腦思維的向外輸出,語言也是內心世界向外釋放並向外流動的工具。

內心世界有什麼?有情感,情緒,有分析判斷,有記憶 有想象還有渴望期盼等等

由此,一個人語言表達的內容,就可以呈現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以及人格品質

進而語言的作用:向外釋放自己,給他人展示並樹立自我形象

衡量語言的作用是對自己促進還是對自己不利,標準是自己舒心,自己社會適應力良好。

2,俗語 話到嘴邊留半句----這可不是有話憋著不說,而是提示自己,向外釋放自己肯定舒服,同時給他人呈現的自我形象 對自己是否有利?如果暫時不知利弊,那就不能任性不顧及任何的說。 還有一句俗話:貴人語話遲--很多人誤解這句話 解釋成高貴的人都說話晚。 錯了。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在開口講話的時候,先別急於想啥說啥,應該組織下語言,琢磨下如何表達既能釋放自己讓自己舒服滿意,同時讓聽者讓他人認可自己說的話提高自己的社會形象,促進自己的人際關係。

3,說出來的話,讓自己更憋屈難受,--那說明自己說的話出現了不利自己的作用,必須調整,不能繼續重複這樣對自己的不利。

例如 為了維護自己形象,為了他人認可,說了滿足這些條件的話,但說出來後自己難受憋屈, 那說明自己語言是違背自己內心的,內心彆扭,自我形象也是不真實的,社會適應力呈現的不過是自己的強顏歡笑,那就不是真的社會適應,這也是社會適應不良的一種。必須自我調整語言表達,讓內心釋放與自我形象協調一致。

再例如,自己不斷的說自己的分析判斷和結論,但越說自己越更難受憋悶,自己進而迷茫,難道釋放自己還會不利自己嗎? 從語言表達角度,語法沒問題,但語氣語調用詞都讓內心增加了新的煩惱,加重了內心已經存在的憋悶。 釋放內心的語言作用是讓自己更輕鬆,更坦然 更思維清晰 更客觀。自己越說越沉重,越說越頭腦亂糟糟,那不恰恰說明我們語言表達的用詞或判斷結論 是需要重新考量的,是需要重新分析重新尊重客觀事實重新思考。


總之:健康人必須有話就說,防止自己憋悶, 僅僅這樣不夠。應該是有話好好說,有話思考著說,說出的話首先是內心自我所需,同時符合自己人品形象的。所以,最終要習慣 有話要說就說能對自己有利舒心的話 。


鈴蘭王強


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也會有同感,有些話,不說出來憋的慌,說出來卻會更難受。很簡單,那是因為這些話可能本來就真的不應該說出來,不說出來覺得咽不下這口氣,說出來又覺得後悔不該說而難受。比如婆媳之間有矛盾,不說我憋的慌,說了傷了和氣又憋的慌。如果下次我們再遇到這種憋著話難受的情況就寫出來吧,寫完後還是覺得有必要說出來再說。順便整理下思緒,調整下語氣,讓對方更好的接受。



勤勞的兔小姐


我是個直性子的人,有事不說出來就不舒服就是憋的慌,所以有些話我必須說出來,然後就不管了,反正說了就舒服了,想那麼多幹嘛,那樣太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