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义和团的对错?

近年来开始兴起一些风潮,在历史中放大义和团的愚昧和迷信,嘲笑农民的“请神上身”、“刀枪不入”等,指责这场行动是农民发起的错误起义。所谓对错,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上。站在历史,站在新中国,站在中国人民的角度上,义和团是有其正确性的,清廷也无疑是站在了历史和人民的对立面上。如果你站在清廷和帝国主义者的角度,那自然又不同了。

要评价义和团运动,就必须先搞清楚起因是什么。自鸦片战争以来,对外的一次次失败,极大损害了中国各阶级的民族自尊心。而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次次扩大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权力和地位。外国传教士在内地的渗透,在中国的胡作非为,必然招致各阶层对于外来宗教的恐惧和敌视。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宗教矛盾频发。

同治元年(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祯为教案事曾派员到民间密访,问起民众为什么要与教士拼命,民众回答说:他们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人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扶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对外来宗教的敌意只是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经济上的问题。

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进口商品疯狂涌入内地,严重损害民族经济。外国棉布价格仅为中国土布的三分之一,直接导致国内纺织业的崩溃。手工业者在外国竞争下毫无抵抗力,家庭失业破产成为了社会常态。与此同时,外国铁路摧毁了传统运输体系。大运河和多条陆路都在铁路面前不堪一击,与此相关的无数船夫、车夫、商人都被迫失业。另一方面,畸形的贸易体系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赤字。1899年,中国的贸易赤字为6900万两,政府预算赤字为1200万两。为平衡赤字,清廷增加税率,并向各省要求捐款。这一措施导致底层人民遭受更多的盘剥,民生日艰。1898年的黄河决堤,1900年的华北大旱等天灾更是加重了人民生活上的困苦。正是这种经济萧条、极度贫困,政府无能、对外敌意的氛围中,百姓无以为生,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激发恨意不断的聚集扩散。这种极端情绪需要一个出口,民众自然而然的把憎恨加在了外国之上,义和团运动就成为了无法避免的行为。

很多人常说中国人奴性重,这是十分错误愚蠢的看法。中国人向来善于忍受,爱好和平,如果可以谁又愿打打杀杀呢?但当他人威胁到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就一定会像先辈那样揭竿而起,顽强斗争。“既然活不下去,那就反TM的”,底层人民只能选择这种暴烈的方式来争取活下去的权利。

教员说:造反有理。清廷的不作为,帝国主义的压迫,经济的极度贫困,人民就是在活不下去了这么一个大条件下,才选择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就必然会产生这么一场极度排外的起义。不是人民选的,是人民被迫。

你当然可以说这场运动中充斥着混乱暴力和愚昧迷信,但这也是那时候底层人民所唯一能做的。政府的不作为,逼迫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拯救自己。他们像一群无头苍蝇,拼命的找活命的路。这场运动虽然在清廷和帝国主义的双重打击下以失败告终,但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却是巨大的。义和团运动极大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他的毁灭,激发了底层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很多人看到了清政权的腐朽和懦弱,武力革命越来越得到认可和支持。更为关键的,义和团运动揭示了两个重要线索:中国农民聚集起来后力量巨大,但他们需要正确的领导。这两点沉寂在岁月长河中,直到几十年后才被毛教员所挖掘出来。毛教员以此制定的农村路线真正让中国革命涅槃重生,最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

总的来说,义和团运动是人民被迫选择的一场动机正确、方法错误的爱国运动。即使过程中充满了缺点,却依然无法掩盖它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就这样被义和团的斗争推动着螺旋上升,一步步走向终结。它是反帝反封建这个历史伟大使命的一点星火,却足以照亮后世的方向。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也因此从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义和团运动才会被肯定和赞扬,站在后世苛责他们是毫无道理的。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牢记这句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