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東莞教諭蘇才

普寧三都書院


先賢蘇才心繫教育 三都書院應運而生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蘇才(菲谷公)祖墓,位於青洋山上,墓右下方向為青洋山華僑學校。

點開☞

蘇才,字菲谷,廣東普寧人(青洋山鄉二十世,“雲”字輩,日嚴祖裔),嘉慶九年舉人,授東莞縣教諭。道光十年任普寧三都書院山長。著有《懷德堂稿》《噴飯集》等。書宗顏真卿,現存“普寧縣三都書院序”石碑,楷書,純顏一路書風。點開☞點開☞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1988年10月,三都書院被普寧縣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三都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院址位於當時廣東省普寧縣鐵山魚嶺南麓,俗稱砰硼地,也即現在的下村山腳下(觀音山),屬下村村地界,位於玉溪村東、龍秋村西。三都書院開辦之初,規模不大,學生人數也不多,但當地的父老鄉親認為此地風水甚好,有筆架山作靠山,前有曲水洄環,書院的學生將來定能大有可為。

如今在粵東甚至全國都赫赫有名的普寧二中,其前身就是三都書院的分部。一向被叫做草縣的普寧,除了縣城洪陽的教育文化底蘊積澱豐厚之外,普寧佔隴那片地方,因了三都書院的建設,書香氤氳,綿延不絕,歷來人文鼎盛,文化昌明,並且成就其“教育重鎮”稱號。

三都書院如一顆種子,撒落在練江之濱鐵峰山下,開花結果歷經187年而成為一種教育的“家風”,使得佔隴這塊土地,蘭蕙齊芳,化育早成。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依山而建的三都書院

 

  幾經演變,三都書院先後改為三都學堂、三都高等小學,1924年增設初中班,定名為普寧第二中學,即現在普寧二中的前身,後改為聯鄉小學。

  辦學186年來,三都書院成為享譽潮陽、普寧、惠來三地的教育基地,不僅為國家輸送了一批棟樑人才,同時也成為傳播革命火種的紅色學校。不少三都書院的學生從這裡踏上革命的征程。

  1969年,三都書院在原址復開學校,定名為普寧市佔隴鎮三都初級中學。上世紀八十年代,學校又在古書院後面建成一幢3層教學樓,並於1987年在古書院外圍修建了校門。1988年10月,三都書院被普寧縣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古書院也被粉刷一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蘇才隱退鄉間,兩度倡建書院,出任首任掌教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廂房的門頗有特色,是八邊形的門洞。


三都書院的興建,蘇才功不可沒,他與莊德容為首的普寧籍貫鄉紳共同發起建造。蘇才為嘉慶九年(1804年)甲子科舉人,官至東莞教諭,在地方上以文學著稱,方誌載其“訓士皆先氣節,而論文章繆良,稱其莫逆。一時以詩文倡和,有名士風”。

道光九年(1829年),蘇才隱退鄉里,率先向知縣建議興建一所書院並很快獲得允准。不過,當時的知縣改任他處,創建書院一事直至次年新知縣陳鳳圖上任之時,經蘇才等人再次提請,方才得以施行。蘇才成為書院的首任掌教,並作《三都書院序》、《懷德堂稿》、《噴飯集》等。蘇才書宗顏真卿,撰寫的《三都書院序》石碑如今尚存,碑高1.6米,寬0.84米,楷書,純顏一路書風。

書院的興建主要是為滿足地方人才培養及禮義教化的需求,一如知縣陳鳳圖所述:“國初科第猶盛,數十年來,漸落寞矣。豈人才之不古苦耶?抑亦學校不修,所以成德而建材者無其具形。普地沃衍,其子弟不乏秀而良者,顧以習尚強勁,禮義之教衰則凌競之風熾。”

“三都”接壤之處建書院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三都書院是清代普寧著名書院之一


就近上學在古時代,可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事情。普寧的不少學子要讀書,只能跋山涉水,到遠在縣城洪陽的昆岡書院上學。據《普寧縣誌》記載,清代普寧境內共有4個行政區劃,即黃坑、戎水、桂江、鐵山四個都,其中戎水、桂江、鐵山三個都離縣城比較遠,而且學額有限,當地教育條件差。

  為了方便戎水、鐵山、桂江三個都的青少年入學讀書,清道光十年,修建書院於“三都”接壤之處,並取名“三都書院”。

  說起當時的建造情景,不得不感謝三都有識人士方高、蘇才及莊德容等,他們因時之議,分別提出復興家塾及興建三都義塾的倡議,得到時任普寧知縣陳鳳圖的支持,並由他主持在練江北岸興建三都書院。由於是民心所向,“一倡眾和,心蓋不約而同”,“群情踴躍”,鄉民及僑胞捐資以設學田、收學租,耗費不多時日便合力建成三都書院。

  三都書院建成後,聘任東莞縣教諭、舉人蘇才為首任山長(本縣人),每年學子50-60人。《普寧縣誌續志稿·人物》這樣介紹蘇才:“研精殫思,積漸融液,為文雄深雅健……授東莞教諭訓士,皆先氣節而後文章。”

  建成授業的三都書院與較早興建的昆岡書院和上社書院並稱普邑三大書院。光緒年間,普寧名士張振華曾於此講學三年。

潮州鎮總兵方耀籌款修理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三都書院成為享譽潮陽、普寧、惠來三地的教育基地

書院建成後,三都地方的科舉為之興盛,“一時彬彬班班,人才稱盛。”不過,這種狀況僅僅持續了數年而已。

  書院創建沒多久,普寧地方上出現動盪,使地方的方教受到影響。咸豐四年(1854年)三月,潮陽陳娘康倡亂,五月攻陷惠來,普寧為惠來鄰邑,形勢非常危急。與此同時,普寧許阿梅亦乘機起事,這兩股賊寇幾乎將普寧縣城攻陷。這一次浩劫中,三都書院淪為賊寇的據點之一,幾乎被夷為平地。三都書院因“遭土匪蹂躪,門戶窗牖,蕩然無餘,嗣屢議修復,因絀於經費,閱十年未果。就是說遭土匪了,蕩然無存,停辦十年之久。

  但興學育才畢竟是頭等大事,同治十年(1871年),潮州鎮總兵方耀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以興賢育為己任,籌款四千元,諭諸紳士協同修理,並置租生息,每年延師督課,擇尤優獎;後籌銀一百兩,蓋以紳士捐款,創建惜字寶文社,每年僱工赴各處收拾字紙滌淨焚化,具徵崇文愛士之盛心”(陳文耀《重建三都書院記》)。書院重修後餘款置學田,每年收租谷100餘石(每石約60公斤)作為經費,還定例給每科試前三名以租谷獎勵,這就為長期辦學解決了後顧之憂,為莘莘學子的苦學勤奮提供了動力。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鐵樹伴書院百餘年,枝幹似龍鍾能開花

書院中廳前的天井東側,有一棵100多年樹齡、高數米的鐵樹(蘇鐵)。據說這棵鐵樹是當時的潮州鎮總兵方耀在重修書院時,從家鄉洪陽移植過來的樹苗。這棵鐵樹每年初夏都開花,而且花朵繁多。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然而,書院後又因學田歲入太少,支出的費用大大超出收入的項目,再度陷入困境。“然歲獲無多,支浮於進,積三年之息僅敷二年之用,其中一年僅修贄之費仍不免於闕如。”“閱數十年因款無耑著,事難久持,舉風衣東修膏夥無所自出,已駸駸將廢。”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隨著歷史腳步的前進,書院的教與學也在發生變化。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都書院奉諭令改辦為三都學堂。因為經費的短缺,學堂宿舍、講堂、教習等均無法完備,以致在兩年內一直未能開始招收學生。負責三都學堂事務的紳士方廷玉等人一直在為籌足錢款而出謀劃策,如抽取普寧振德堂每年用於祭拜的費用1200元、抽取普寧境內十餘墟的埠金500餘元等。由於同時興建的普寧學務公所同樣缺乏經費,三都學堂獲得的經費十分有限。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三都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科目有:修身、讀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圖畫、體操等。1924年正式更名為普寧第二初級中學,即現在普寧二中的前身。舊址後改為聯鄉小學。1926年初中班遷烏石。

  三都書院不僅在普寧的教育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還是普寧革命的搖籃和普寧抗日活動的後方基地。抗日期間,三都書院曾成為醫治抗日愛國人士的小醫院。後又成為普寧地區黨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地點,不少三都書院的學生在這裡踏上革命的征程。

  1969年,三都書院更名為“三都初級中學”。2010年,中學又新建了一棟樓,三都書院則依然保存,坐落在校內中央。外面新的校門題名為“三都中學”。

書院歷久彌新 故貌換新顏


東莞教諭蘇才與普寧三都書院

“三都書院”“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三都中學”大門校名牌匾與內匾的“蔚起人文”題照,平和謙順低調內斂中庸厚道的書院與後背橫桓矗立的三層教學樓,在和煦的春風裡在柔和陽光下在朗朗的乾坤中,交相映襯,交織出一幅傳統與現代一脈相傳薪火相繼的教育和美圖。

正如三都書院首任山長蘇才在《三都書院序》中介紹的那樣:“院建於戎桂接壤山麓,地在馨香寺之左,層巒聳秀,曲水洄環”……而三都書院正是在此靈山秀水間,默默靜守了近兩百年,滋養了普寧的人文昌明,教化興盛植被。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傳家風|揚正氣,從關注開始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蘇氏信息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