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很多遊牧民族都喜歡發動戰爭?

洪浩江蘇南通


在古代戰爭中,遊牧部落向農耕民族發起戰爭,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國長城以北的草原遊牧部落向長城以內的中原農耕文明發起進攻。這場戰爭竟然打了2000多年,從先秦時代一直打到清朝前期。這些遊牧民族,進行攻打農耕民族。無非就是要兩樣東西,第一樣東西就是錢,第二樣東西便是名,無非就這兩樣東西,一個財一個名。這場戰爭在草原與農耕區持續了這麼多年,它的核心是沒有改變的。但是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發起戰爭也是迫不得已的,這也是他們所處的地區的資源所限,以及種種原因。



接下來我就進行分析,我便圍繞著第一個方面就是財。第二個方面我就圍繞著名,進行分析,來說一下,為什麼草原民族要一直攻打農耕民族?

第一部分,草原民族所處的地區十分惡劣,蒙古高原上遍佈者草原,稀樹叢林以及荒漠和戈壁,這個地區的資源使得草原民族物資匱乏,他如果不去搶,他怎麼能生存?並且草原上的氣候惡劣,冬天下一場暴風雪,牧民家的財產就得損失一大半。

草原上的物資匱乏,大家一聽到遊牧部落入侵中原文明都很氣憤,都覺得是這些野蠻人來入侵中華文明,破壞了中原文明,掠奪中原文明的財富。但是大家想過沒有?其實這些遊牧部落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遊牧部落所處的地區過的很好的話,他會選擇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去搶佔別人的東西嗎?

那我就說一下,草原是有多麼的物資匱乏,歐亞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大陸,眾多的文明也誕生於此。在歐亞大陸的中央,有一塊高原,這一塊高原便是蒙古高原,蒙古高原上誕生過很多的英雄,這些人稱霸整個高原草原,讓周圍的農耕民族很是望而生畏。



  • 大家都知道,今天咱們中國的內蒙古,牧民的生活算是比較滋潤,養著成群的綿羊,有著一匹匹的駿馬,擁有著一片片的草場,現在的蒙古族的生活是比較滋潤。但是古代的遊牧民族可不是那麼的滋潤。大家可能會說,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餓了可以吃肉,渴了可以喝羊奶和馬奶,怎麼能說是物資匱乏呢?如果這樣想的話,大家就大錯特錯了。在古代,草原上的馬和羊是牧民們的全部的家當,他們以馬和羊作為轉換器,羊和馬進行吃草,這些牲畜會產出一些奶和肉,這就相當於農耕民族的土地一樣,這是他們的活命的根本。所以他們是不會經常的殺一些牲畜,要殺牲畜也是殺一些老弱的,得了病的牲畜。這些時候才可能讓他們嘗一次肉。在古代的時候,遊牧民族如果遇上天災人禍。比如,冬天來了一個暴風雪,成群的牛羊馬匹全都會被凍死,那麼牧民一家的生計全都沒有了,可想而知牧民他們就會全家捱餓。
  • 咱們再看一看蒙古高原的地形,蒙古高原的北邊,是西伯利亞高原,這些地區是非常寒冷的,雖說夏天比較溫暖,但是這些地區大部分都是林區。咱們再看一看蒙古高原的東邊,蒙古高原的東邊是大興安嶺,以及呼倫貝爾草原,還有一些比較豐盛的草原。所以說蒙古高原最富饒的地區便是東部。那蒙古高原的南邊呢?蒙古高原的南邊是陰山山脈,這一個地區差不多是戈壁,最好的一塊地區便是河套地區,河套地區大部分時間還是被中原王朝給佔領著。咱們再看一看蒙古高原的西邊,蒙古高原的西邊便是天山山脈,還有兩個大型的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以及塔克拉馬干沙漠。所以說蒙古高原的資源環境是非常的稀缺的,這些地區什麼都不長,除了長一些草,一些稀樹叢林,其他的就沒有什麼了。你說這些古時候的遊牧民族,一碰到大雪天氣,他們就會失去糧食,他們如果不搶南邊的農耕民族,他們怎麼生存?其實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生存問題。



  • 大家可能都知道北宋時期的靖康之變,這是由金朝的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向中原文明的宋朝進行戰爭的結果是。最後的結果便是北宋的徽欽二帝全部被金兵俘虜到金國,其實金朝對北宋發起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錢,他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想著讓北宋滅亡。也沒有想俘徽欽二帝的想法,只是當時所提出的的條件,北宋沒有完成,所以就俘虜了徽欽二帝。北宋也就滅亡了。一個非常典型的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民族,為了錢的故事。

第二個方面,我想講的便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們是擁有野心的,他們想擁有單于和大汗的名,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一些不乏有政治野心的蒙古草原英雄,想要通過武力進行來達到他稱霸的野心。

有的時候大家會想到草原上的英雄,比如冒頓,冒頓單于便是草原上的開創性的一個英雄,怎麼這樣說呢?冒頓單于是第一個統一匈奴各部的一個單于。他是一個狠人,這裡面可能有他的政治野心,他想要成就他的霸業。在他統一匈奴各部之後。他滅了東湖,將各個草原勢力收拾妥服,他就開始將矛頭轉向當時的漢朝。漢朝剛剛建立,力量還非常的弱。



  • 比如當時就有一個非常的顯著的例子就是白登山之圍。講的便是劉邦帶領40萬大軍去打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想要效法秦始皇一舉解決匈奴之患。但是最後卻中了匈奴的計策,被冒頓單于圍在白登山上,最後還是劉邦聽從大臣的建議,用錢賄賂了冒頓單于身邊的閼氏,最終才得以脫險。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點就是冒頓單于帶著兵來進攻漢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錢,也是為了名。他們搶到了錢,就得到了滿足,回到草原分享戰利品。與此同時,冒頓單于也得到了他的名望,這是因為讓大家都掙到了錢,跟著冒頓單于有奔頭。所以大家都推選他為大單于,這是一個錢與名的很好的例子。



  • 草原上有這麼一個制度,一個單于或者是大汗,想要得到各個部落的認可,成為各個部落推選成為的那個大單于,或者是大汗。那麼他就有一個一種責任,就是帶著大家一起有肉吃,有湯喝。所以草原上的英雄想要維持霸主的名聲,他必須得讓他手下的各個部落有利可圖,怎麼才能有利可圖呢?那就是進行攻打農耕民族,他們從農耕民族手裡面獲得財富,這是必須的啊!那這是為什麼呢?草原部落過於分散,他們不可能有一個像中原文明那樣的中央機構收稅,草原上的牧民們是不收稅的。

比如蒙古大汗想要去打仗,他們就得去徵集牧民,那牧民跟著大汗去打仗,並不是沒有利益可圖的,在打完仗之後,蒙古大汗會進行分發戰利品,從而會得到各個部落的支持,所以也就會成就草原英雄霸主的名聲。

總結

從歷史上,經過2000多年的草原與農耕民族的戰爭。草原民族,一是因為他所處的地方物資匱乏,他生活不下去了,所以他不得不去搶佔其他民族。二是因為草原上不乏有雄心的英雄,他們想要成就他們的霸業,他們就會集結各個部落去進攻農耕文明,從而獲得名望,這就是我的觀點。


經濟戰略


要解答這個問題,先提一句《冰與火之歌》中的鐵群島家族箴言:強取勝於苦耕,世界歷史上的遊牧民族都是信奉這一箴言,發動戰爭以掠奪為生,這是他們生存的環境和性格決定的。

不像農耕民族,遊牧民族大都生活在草原、戈壁上“逐水草而居”,住的是容易拆遷的帳篷,居無定所,流動性很大,因為沒有土地耕種,不會被土地約束,因此國境也是隨著遷移而定,這種流動必然意味著侵略。

遊牧民族的遷移主要靠馬匹,在工業時代之前堪稱最有效率的交通工具,騎馬牧牛羊是人人必會的技能,再加上經常打獵精於騎射,這樣一支龐大的騎兵就形成了,雖然人口不多,但人人皆兵,這樣數量上就很可觀了。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遊牧民族並不是天天都過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浪漫田園生活,而是極易遭受天災,一場雪災就可讓牲畜大量凍死,因此要有飯吃,就得去搶別家的牲畜,所以征戰不斷,而且都是生存之戰,這樣最後能活下來的都是真正的強者,如匈奴的冒頓,蒙古的鐵木真,個性堅忍兇悍,渴望征戰掠奪,這是遊牧民族的天命。

有騎兵有強者,又有對外擴展以改善生存環境的天然渴望,不發動戰爭幹啥子去?旁邊的農耕民族,就相當於虎狼之側的肥羊,味美多汁又個性孱弱,正好下手。於是乎戰爭就開始了。

總體來看,遊牧民族發動的戰爭大多意味著文明的倒退,所到之處城池被毀,良田荒廢,人口大量死亡,對很多發達的農耕文明意味著毀滅性的打擊,如蒙古大軍在歐亞大陸橫行造成了千萬級乃至上億人的損失。

但歷史也有兩面性,沒有遊牧民族的千萬裡征戰,東西方文明就不可能融合交匯,而文明的流動是人類這個命運共同體不斷進步的必要條件,如阿拉伯文明也是從遊牧開始的,最後玩升級,成為影響世界的高級文明,當然也有把自己玩廢掉的,如蒙古,各汗國遍佈歐亞但最後都土崩瓦解,除了將基因灑遍歐亞非,其他並無貢獻。

最後提一句,遊牧民族的升級版其實是海洋民族,就像開頭說的鐵群島,現實如維京人,英吉利人,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把馬換成了船,大陸平原換成了遼闊大洋,最終用槍炮和貿易改變了世界,這才是終極升級版。


老胡說史


受到遊牧民族的騷擾,一直是古代中原王朝首先要面對的問題,這個難題直到清王朝的建立,才逐漸解決。

相比中原農耕文明,遊牧民族發動戰爭有著先天優勢。

  1. 這些遊牧民族,全民皆兵。“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

  2. 遊牧民族完全沒有中原王朝的道義羞恥觀,只有利益為上。“苟利所在,不知禮儀”;“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3. 人人都能騎馬,騎兵機動性強,劫掠完了,還能趕回家做農活。即便途中碰到阻礙,大不了騎馬跑回家。(《史記.匈奴列傳》)

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在於,遊牧民族除了武力值,不輸中原王朝。經濟卻不如農耕文明。

據學者計統計:通常20畝才能養活一隻羊,至少要300-400頭羊才能供養一個五口之家,因而一個遊牧民族家庭至少需要6000-8000畝地。(《遊牧者的抉擇》)

不難看出,遊牧民族的生產力遠遠低於中原農耕文明。若是碰上災荒年,本來就沒有道義所講的遊牧族,只能“南下牧馬”,以搶劫為能事。

作為遊牧民族的目標——中原農耕文明,因為需要大量的人手用於土地的精耕細作,不可能做到人人皆兵,即便招到兵,用於反擊。這些劫掠者早已逃之夭夭。


本草百曉生


遊牧民族好戰,也可以理解為遊牧民族的軍事性,而其成因是複雜的。其最底層而最深刻的原因在於他們“逐水草而居”為基本生產形勢、以騎射為基本生產技術的遊牧經濟生活,這種獨特的遊牧經濟生活孕育、培植了遊牧民族迥異於農耕文化內容的特質和傳統。

一、遊牧經濟的單一性,促使遊牧民族向外征戰,形成軍政合一、兵牧結合的體制

家畜是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主要財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資料幾乎都仰來家畜。但事實上,一切生活用品都依賴家畜的純粹意義上的遊牧業並不存在,因為牧民畢竟不能一年四季都“食畜肉,衣皮革”,他們無論如何也需要一部分糧食、絲帛等農產品和受工業品。

雖然遊牧民族自己也經營一些粗放農業和簡單的家庭手工業,但遊牧經濟本身的流動性不可能給予這些行業以大規模發展的機會,其結果必然導致遊牧民族農業生產和工藝文明的落後。歷史上遊牧民族原因更農耕民族展開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的原因也在於此。

但在封建時代的政治經濟制度下,農牧民族間的貿易並不是經常順利得以保持下去的,在貿易過程中必然要產生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和衝突,而當矛盾激化導致雙方關係破裂時,在經濟生活上嚴重對外依賴性的遊牧民族必然要依靠其強大的軍事機動性大肆掠奪了。

歷史上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頻頻發動戰爭,其原因能夠歸納為:

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是深深根植於他們的經濟體系之中,即遊牧經濟類型的單一性造成的遊牧民族對農耕地區物質資料的覬覦是促使他們頻繁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動力之一。對農耕文明的抄掠,是遊牧民族改變他們因遊牧經濟單一性造成的窘迫物質境遇的一種措施和最便捷的經濟補救手段。因此,遊牧民族頻繁外徵,呈現出一種軍事性,是與他們的這種經濟生活有關的。

我們還可以從遊牧民族對掠奪物的分配形式來看其軍事性的全民性認可。遊牧民族首領對掠獲物並不是全部吞沒,而是每一個參加掠奪的遊牧成員均可從其戰利品中分得一份。

匈奴人的法律規定:“其攻戰,斬首虜賜一酒,而所得獲因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柔然則規定:“先登者賜以獲。”突厥人:“抄掠資財,皆入將士”。蒙古人:“虜掠之前後,視其功之等差,前者插箭於門,則後者不敢入。”

所得虜獲要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所有參戰人員,最好是“沒有人沒有分到”。對戰利品的這種分配製度,激勵遊牧民們具備“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的兵牧合一的雙重本領。

同時,這種分配形式所決定的共同經濟利益,使草原上的不同遊牧部落或部族很容易衝破種族和地域界限迅速形成部落聯合制國家,繼續掠奪。甚至有時暴風驟雨般席捲世界大部分地區,創建囊括眾多部族的草原帝國。而掠奪一旦停止時,他們也就做鳥獸散,強大遊牧帝國也隨之土崩瓦解,煙消雲散。遊牧民族以兵牧合一和向外擴張為特點的軍事性在此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遊牧經濟的流動性,為遊牧民族實行軍事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前文已述,家畜是遊牧民族最重要的財富,因此家畜繁殖得多而快,遊牧民族就生活殷富,遊牧部族和國家就強盛;反之就會衰微,甚至走向衰亡。正如史書上所說的:“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

但是,牲畜的飼養和反之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它對自然條件具有嚴重的依賴性,需要豐富的水草和適宜的氣候,限制特別大。在古代生產力較低的情況下,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特別小,一旦遭遇風災雨雪,嚴寒旱疫,牲畜大量死亡,生產受到破壞,社會經濟即趨萎縮,人民飢餓困斃,不足也瀕於滅絕。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獲得豐美水草的牧場,就意味著遊牧民族發現了延續生命的源泉,失去則要陷入“六畜疲贏,人皆菜色”,乃至整個部族走向消亡的厄運。牧場——家畜——生命,這是擺在古代遊牧民族面前永恆的主題。

但草原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恩賜。隨著遊牧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家畜的大量繁殖,各部族恐怕就不能像原先那樣隨意遷徙到他們所看中的任何一片優良牧場上放牧了。所謂遊牧並不是漫無邊際地在廣闊草原上隨家畜逐水草過著流浪生活,而是不同遊牧部族在各自的“分地”內依季節的變化過著有組織有規律的遷徙生活。


遊牧地的劃分,給遊牧民族的活動以一種限定。但是遊牧民族不會因此而永遠安分守己在各自的狹小遊牧地內活動。首先是由於遊牧經濟對大自然的強烈依賴性,當連續幾年風調雨順而牲畜大量繁殖,原遊牧地牲畜容納量超載時,遊牧民族必然要把目光轉向臨近的遊牧地;另一方面,一旦遇到風雪嚴寒的凶年,牲畜大量死亡時,遊牧民族也會向外尋求水草;加之草原水草分佈的不均衡以及各部組原佔有遊牧地廣狹程度地不同,所以這些因素不可能使遊牧民族在自己那一塊遊牧地老實待著,於是向外擴張,爭奪更遼闊更豐美的牧場構成了遊牧民族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種情況在遊牧奴隸制國家形成時更為突出。因此,遊牧地劃分的同時也為各部之間爭奪遊牧地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三、遊牧民族最基本生產工具弓馬,為遊牧民族軍事性形成提供了絕好輔助條件

具有真正意義的遊牧生活,應該是從騎馬術的反開始的,因為騎馬術的反才使遊牧民在廣闊草原上進行大規模遠距離遷徙成為可能。

同時,騎馬術的發明所帶來的又一重大結果是,它使人的主觀能動性與馬的快速性和靈活性有效結合起來,產生出強大的軍事機動力,為遊牧民族橫刀立馬馳騁疆場提供了在冷兵器時代最強大軍事攻擊力。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出現才得以告終。

騎馬術的發明,使遊牧民族轉化為“對定居民族的軍隊來說,幾乎是不可戰勝的”的戰士,並徹底改變了此前遊牧民族無法與擁有眾多人口、強大經濟實力和高度發達農耕定居文明的農業民族相抗衡的歷史。

與騎馬術並重的是射箭術。談及弓箭,就不能不提遊牧民族使用弓箭進行圍獵的問題。這與遊牧民族軍事性特點的形成有重要關係。

遊牧經濟其實脫胎於狩獵經濟,但由於遊牧生產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不大,各種野獸仍以草原為棲息地,因此遊牧業即使發展到相當發展的階段,狩獵業仍然是遊牧民族的重要生產輔助手段和生活來源。同時也是最隆重的娛樂活動和最重要的軍事訓練活動。

狩獵經濟如此重要,決定了弓箭在遊牧民族中的重要價值,匈奴人發明了“號箭”(響箭)鳴敵,突厥人制造出“射程、弓力和命中率比古時更完善的”木質、骨質鑲拼而成的M形彎弓,這些都反映了遊牧民族很高的製作技術。

弓箭在遊牧民主的頻繁使用和改進,使他們被農耕民族譽為“控弦之士”或“馬上弓手”,遊牧帝國被稱之為“引弓之國”。

同時,弓箭為遊牧民族帶來的一個重大影響是,它為遊牧民族彎弓躍馬,博取烈烈武功提供了在古代社會中使用起來最為靈便的遠射程武器。弓箭武裝了遊牧民族,成為他們的常用武器之一。遊牧民族的生產工具弓箭,也和戰馬一樣,使遊牧民容易轉化問戰士,為遊牧國家軍事性的形成提供了顯著的輔助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遊牧民族好戰,即使只從經濟角度闡述也有很所層原因,況且除了以上談及的一些經濟形態原因外,還有其他許多非經濟因素參與,使得整個問題複雜化。如軍政合一制度的建立,也是遊牧民族奴隸制形成時期遊牧統治者組織遊牧民為其掠奪更多財富的一個重要決策;北方草原的寒冷氣候對遊牧民的血氣充盈、彪悍尚武性格的塑造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終日使用刀劍屠宰家畜和捕殺野生動物為生的日常生活內容,對遊牧民族殘忍性和嗜殺性的形成也不無影響;遊牧經濟的流動性導致遊牧民族文化積澱的困難所帶來的遊牧民,不存在農耕民族那樣“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和道義上的束縛,以及艱苦的遊牧流動性生活磨練出堅韌不拔的精神等因素也都助長了他們的尚武精神。


江畔初見月


我個人認為,歷史上很多遊牧民族喜歡發動戰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遊牧民族的部落遷徙

跟中原文化有著明顯區別的“遊牧民族”,在古代,過著類似於“遷徙”的部落狀態,他們以放馬牧羊為主,因為中原地區往往土壤肥沃,草木旺盛,所以很容易成為遊牧民族“遷徙”和“進攻”的對象。


二、遊牧民族的生活環境

歷史上大部分遊牧民族的部落,都是生活在北部,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戈壁、草原甚至沙漠邊緣,在中原居民來看,那裡都是蠻荒之地,也正適因為遊牧民族的生活環境惡劣和艱苦,所以更容易因為“物資匱乏”而產生搶奪屋子的戰爭行為。


三、遊牧民族的經濟模式

對於生活在古代的中原居民來說,農業和耕種是糧食獲取的主要途徑,也是社會經濟的基礎,但是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卻不是這樣,因為遊牧民族所居住的土地並不適合大片的農耕作業,而對於他們來說,“經濟基礎”是薄弱的,所以也會由於“經濟”的原因而對南部中原地區發動戰爭並掠奪財富。


綜上所述,我認為歷史上的遊牧民族經常發動戰爭主要是因為遊牧文化的部落遷徙、生活環境和經濟模式所導致的。


草竹道人


拋磚引玉,這個問題也好解答。這裡從一個草原遊牧騎手的視角,假設幾種情況:

情況1:古代高原。有一天你的朋友從牧場轉場回家,忽然一個人騎馬過來,告訴你的朋友,原計劃許配給他的女人被別的部落搶走了。你的朋友該怎麼辦?

情況2:你的朋友帶著人去那個部落理論,結果去的人全都失蹤了,你的朋友的部落該怎麼辦?

情況3:你帶著人去草原上尋找你的朋友,結果發現他死了,身上有箭傷,你該怎麼辦?

情況4:你回到部落,大家都問你,你的朋友不明不白的死了,你要不要給他報仇?而你知道,殺你朋友的人和你的部落是世仇,他的老婆就是被你的弟弟搶走的,很可能他製造這一切就是為了讓你和你的家族、你的部落難堪,你該怎麼辦?

情況5:你做好準備為你的朋友報仇,結果當天遭遇了雪災,你的牛羊全都死了,你的部落的孩子沒有飯吃,你該怎麼辦?

情況6:你跑到邊關請求南邊的官員給你們救濟,因為你不在可以互市的草原首領的大名單裡,屬於沒有資格互市的人,南邊的官員根本不敢理你,理你的話就是走私,是資敵。你怎麼辦?

情況7:你回到草原,快要餓死了,這時候聽說別的部落有肉和奶酒,大家準備一起動手解決快要餓死的問題,邀請你一起去,否則搶回來也沒有你的份兒,你怎麼辦?

情況8:你們襲擊了有儲備的部落,殺死了那個部落的勇士,搶了糧食,報了仇,你們該怎麼辦?是原地解散,還是繼續做大做強?

情況9:你成了一個大部落的勇士,繼續過你的日子,手底下有效忠於你的人。你不想打仗了,這時候你手下的人跑來告訴你,他們被別人搶了,如果你不給他們報仇,他們就離開你,你怎麼辦?

情況10:你去找最大的部落首領仲裁,結果他們偏袒你的敵對部落,你怎麼辦?

情況11:有一天你睡覺起來,效忠你的人告訴你,因為你不想報仇,不想替你的手下撐腰,他們投靠了你的敵對部落,現在就在半路,要不要把他們追回來,否則你的人會越來越少,你怎麼辦?

情況12:你派人去追,發現你的敵對部落埋伏在半路,這是一個圈套,你怎麼辦?

情況13:你召集人馬擊敗了敵對部落,這時候最大的部落派人過來,要求你和他們結盟,去攻打西邊的部落,你怎麼辦?

情況14:你覺得應該先和西邊的部落聯絡一下,你派出使節去西邊,結果西邊的人覺得你是個野蠻人,他們把你的使節殺了,腦袋交給南邊的官員,你怎麼辦?

情況15:你整頓人馬準備防禦作戰,結果發現無險可守,除了草原就是馬,你只能發動突然襲擊才有活路,你怎麼辦?

情況16:你派人去南邊聯絡,要求南邊交出你的使節的腦袋,嚴懲西邊部落的肇事者,南邊的官員說,這是誤會,我們也不想接手這個燙山芋,南邊要你親自去一趟,解釋清楚。你怎麼辦?

情況17:你害怕有去無回沒有去。但是你的弟弟為了奪取你的地位,跑去和南邊聯絡,還被封了官,你怎麼辦?

情況18:你派兵去攻打你的弟弟,結果你的人馬憤怒至極,要求攻打南邊,給他們個教訓,你怎麼辦?

情況19:你終究發現無論是誰都不可靠,可靠的只是胯下的戰馬,手中的弓箭。這時候最大部落的酋長親自過來,對你說你的弟弟不該投靠南邊。現在我們結盟,聯合兵力去幹掉你弟弟,你該怎麼辦?

情況20:忽然有個南邊的謀士過來了,告訴你他算了一卦,你才是未來的王者。你的子孫將統治世界,他願意幫你,學習文化,制定制度,直到你成為真正的征服者,你該怎麼辦?

情況21:你和南邊來的謀士正聊著,忽然有人跑過來告訴你,北邊陌生的軍隊在靠近,實力強大,我們需要尋找一片新的土地。

情況22:你率領你的部落西遷,餓得半死了,走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看見一片陌生而富饒的村莊,連人長得樣子都不一樣。你發現他們從來不知道如何應付弓騎兵,根本不堪一擊,你該怎麼辦?

如果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你該怎麼辦?

……

茶餘飯後博君一笑


有時聊人文歷史


遊牧民族喜歡發動戰爭,其實也是不得已的行為。

不是因為他們民風剽悍,喜歡打打殺殺,而是不通過戰爭的形式,無法解決自身遇到的很多困難。

首先是資源問題,落後的科技水平導致其不能自給自足

遊牧民族一般都生活在中原的西北方,西面的一般叫做“戎”,北方的一般稱為“狄”。

但一般情況下,遊牧文明是比較簡單的文明,相比於農耕文明來說,起源也比較早,這些保持著遊牧文化的民族之前也是華夏民族的一支,只不過後來二者分化,形成了文化上的隔閡。

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匈奴,有很多部落,是夏后氏的苗裔,源出姒姓。但它與中原有很多相似的習性,比如崇拜的圖騰都是龍,所以匈奴有“龍城”。

這一些民族在資源匱乏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條件比較艱苦,經常遷徙不說,內部也經常因為資源而互相攻伐,所以都比較貧窮。

尤其是當這些部落被統一之後,資源的匱乏就稱為了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還是說匈奴,這個部族有很多常見的分支,比如山戎、獫狁、葷(xūn)粥(yù)、義渠等等,都是匈奴族。他們在很早之前就從華夏分離出去了,商周時期就與中原諸侯國有摩擦。

比如秦國之所以立國,就是因為秦襄公曾經對犬戎的征伐。

這些小部族在春秋戰國階段對中原的影響並不大,凡是中原諸國出兵基本都能輕鬆取勝,說明實力不在一個量級上,但因為忙著內戰,對他們關注度不高。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匈奴第一代單于頭曼也完成了對匈奴部族的統一。

這就出現了一個對比,中原王朝統一之後建立的是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而處於北地的匈奴才剛剛進入奴隸制社會。

這就是社會資源上的差異,導致了文明進程的不同。

這時候的匈奴沒有農耕技術,也沒有種植業生產的條件,環境惡劣,人口——也就是所謂的生產力根本不足以支撐其國家的發展。

可以說這個新建立的匈奴國家一窮二白,通過正常貿易的手段來取得資源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那麼為了生存,只能選擇發動戰爭來掠奪了。掠奪金錢、物資、人口等等有利於其發展的東西。

所以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不顧國力空虛也要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同時徵調民夫於北方築城、修長城,就是因為雙方這一不可調和的矛盾。

於是,剛剛建立起來的匈奴統一國家被趕出秦國邊境七百多里,還被一堵高牆阻攔在外。

因為漢朝和匈奴的關係不想秦朝那麼強硬,匈奴對漢朝的威脅因為有長城等設施的阻攔,並沒有那麼大,漢朝願意用一些物資來換取修生養息的時間。

匈奴得到了可用於發展的物資,就轉而以威懾為主,偶爾進行一次搶掠,很少發動大規模戰爭,匈奴也迅速強大起來。

所以說,如果物資有保障,能很好的生存,誰都不想進行戰爭。因為歷史的經驗表明,和平年代的發展速度是要遠遠超過戰爭掠奪的。

其次是人口問題,稀缺的資源不能供養過多的人口

我們知道,和平年代裡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說明一個安定的環境,非常適合人類生存,中原王朝的人口數量在戰亂時期銳減,而新朝建立之後都會出現一個激增的現象。

但是,人口問題的背後是資源問題。

就是一個國家的資源到底能不能支撐得起其人口的消耗,這是限定人口最關鍵的要素。就像為什麼今天我們總說地球上的人口有一個極限,需要控制人口數量,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不足以支撐超過極限的人口。

放在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裡同樣適用。

它們可以通過畜牧業等行業積累生活物資,也可以通過威脅中原王朝向其提供豐富的物質支持,比如上文說的匈奴,兩宋時期的遼、金。

但是,這些物資的生產並不會因為人口的增長而迅速增加,還是要依賴於經濟發展模式和科技水平,外部輸送的物資多半也會流入遊牧民族中貴族社會之中,並不能直接用於底層百姓生活。

這就導致了人口問題在和平年代裡會逐漸成為社會的負擔。

聽起來很殘酷,但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很多遊牧民族需要在人口過多的時候發動幾次戰爭來消耗自身的人口數量,使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疇之內。

最後是商貿問題,不通過戰爭很難建立平等的貿易關係

說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大量的典籍上看到中原地區的民族對於那些落後的遊牧民族的態度。

中原地區的先進文明是有一種先天優越感的,它看不起不如自己的文明,這在歷朝歷代都如此。

不說漢族政權對於少數民族政權的蔑視態度,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對峙、宋明兩朝對於北方政權的批判等等,就是清朝成為正統王朝,接受農耕文明之後同樣對於其他文化產生了俯視心理。

所以說,在這樣的心理影響下,雙方平等交往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看雙方的貿易就能知道,其實是不平等的。中原文化給這些遊牧民族的物資很多都屬於日常生活的用品,但是換回來的物資卻往往是戰略儲備,比如戰馬、鋼鐵、兵器等等。

這兩者的價值孰高孰低一目瞭然,就相當於中原文明在用價值較低的輕工業產品來換取重工業物資一樣,一個口香糖換一把鋼刀,這樣的交易能是公平的嗎?

所以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象。

遊牧民族雖然生產力比較低下,但並不代表智力水平就低下,他們同樣看得到中原文明對他們國力的壓榨,自然不能坐以待斃。

所以,揚長避短,以自身高強的戰鬥力來保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戰爭的理由。

換句話說,在這一階段裡,沒有武力威懾的貿易是不可能存在公平的,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在這種交換裡並不適用,因為整個市場是畸形的,所依靠的就是遊牧民族對物資的需求。

遊牧民族很少與中原文明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因為中原文明耗得起,但遊牧文化耗不起。所以南北朝、兩宋、元、清都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遊牧民族吞併北方之後首先做的就是恢復生產,然後才會去蠶食南方的政權。

這也就是為什麼遊牧民族經常發動戰爭的原因。

說白了,不是因為喜歡發動戰爭,而是生存所迫,不得不進行戰爭。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1、生活方式和性格。馬上民族,居無定所,

2:生產資料匱乏,能夠掠奪。

3、生態環境與一個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遊牧民族貴族對中原財富奴隸女人的需求慾望膨脹。

在學術中對遊牧民族所下的定義是特指依季節的變化逐水草而居的內蒙古草原牧民.遊牧文化,以遊牧為生,流動不固定,與自然界接觸更為直接,更容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生產設備相當簡陋,經營非常粗放,基本處於靠天養草和靠天養畜的落後狀態。

水草豐美,就在這裡支帳篷牧馬放羊,吃得差不多了,就收帳篷尋找下一個好地方。而換地方容易發生衝突,造成戰爭。

遊牧民族對世界的影響

1、第一次:是公元前18世紀印歐人對文明世界的進犯。

2、第二次:是公元4、5世紀匈奴人、印歐人對文明世界的進犯。

3、第三次:是公元13世紀蒙古對世界文明的進犯。

每一次戰爭都是文化上的交流,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





以史為心


戰爭,誰都不想看到,誰也不想參與。誰都不希望有戰爭,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以及戰後的家園重建,心理建設等大大的影響著人們更加珍愛和平。所以,大家都呼籲和平,希望世界永遠和平!

那麼歷史上不光是遊牧民族愛發動戰爭,好戰的個人主義也愛發動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不得已發動戰爭。

遊牧民族之所以發動戰爭這要和這個民族的生活習性說起。

遊牧民族指的是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所。所以他們的活動範圍很大,經常隨著季節變化或者大自然的變化而遷移,這樣難免與周邊國家產生聯繫。

就以中國歷史上的遊牧民族來說吧,它們的活動範圍緊挨著中原地區。所以他們也能看早中原地區的發展,大家知道,遊牧民族生活的區域都是偏遠的草原,那裡物資匱乏,生活環境惡劣。這也就導致了遊牧民族也會覬覦中原的豐富物產和生活環境。

所以,當他們騷擾邊境能得到一些豐富的物產後便容易一發而不可收拾。久而久之。中原就好像倉庫一樣,需要的時候就來取點。

一方面,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北方遊牧民族的身體素質普遍要比中原地區的人要好,這也就造成北方遊牧民族的戰士作戰能力比中原地區的戰士作戰能力要強很多。它們有能力打贏戰爭。

另一方面,因為遊牧民族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所以遊牧民族的青壯年每一個都是天生的騎兵,而中原地區不僅騎兵質量和數量都比不上北方遊牧民族,就連戰馬也要差很多。它們有發動戰爭的裝備能力。

第三個方面,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條件太過於惡劣,特別是在冬季的時候天氣更加寒冷。待在原地一定會被凍死,所以南下尋找生活機會,他們有發動戰爭的願望。

第四方面,中原地區的王朝通常都不會太強大,除了少數幾個朝代的著名將領能給與有力反擊,其他大部分時候都是在捱打,這就給了遊牧民族發動戰爭的信心。

不是每一個民族或者國家都喜歡發動戰爭,戰爭要的是結果,但誰也不會享受其中的過程。


品讀歷史者


我認為跟他們的生存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

遊牧民族指在草原上游牧而生的民族集團,在中國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而遊牧民族的統一是在元朝。歷史上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和融合伴隨著中國古代北方邊境歷史的始終,造成了中國文明的變遷。其中匈奴是中國遊牧民族的代表,之後還有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

生存環境

遊牧民族生活主要是靠放牧為生,追逐水草而居。但是他們所處的環境氣候比較惡劣,特別是寒冷的冬季,一場大雪下來 ,他們的牛羊可能就都死了。為了生存,他們就會對我們相對富庶的農耕民族發動戰爭,劫掠物資來生存。

教育

在馬背上射箭是極難練就技藝,匈牙利有位馬術大師致力於恢復匈奴人的騎射技術,卻在練習無馬鐙騎馬時連續多日尿血。而遊牧民族「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可謂真正的「童子功」。他們善於弓馬騎射,行動迅速,但不事生產,又嚮往我們的各種各樣的生活物資。劫掠的傳統就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再有他們崇尚強者,認為弱小就應該臣服強者。我們在體質弓馬都跟他們有一定差距,所以對征服我們,他們很有興趣。

時代背景

縱觀中國歷史,但凡中原有著強有力的政權,遊牧民族都不會來招惹我們。如秦漢隋唐,國力強盛,他們就臣服,國力哀弱,他們就來侵佔劫掠。遊牧民族不講道義,講究實際利益。

遊牧民族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它自身的侵略性。我們中華民族就是農耕與遊牧民族不斷融合而發展起來的。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遊牧民族越來越少,已經逐漸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