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民:形意拳的獨道技擊訓練方法——搓手功法

吳利民:形意拳的獨道技擊訓練方法——搓手功法

形意拳以剛猛自如,矯健活潑,象形取意而著稱。世人誤認為是純剛無柔之術,形意拳實際是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體用兼修之術。經多年演練,及傳代深遠,或是地區差別,形成了多種支派,多種練法,雖招式不同,風格不等,其理則一,拳理是一致的。

練習《搓手》因互不傷害,故不需任何防護設施,因無套路,實隨心所欲,順其自然,但求手如飛雪,足似流星,身如游龍,勢如靈猴,要努力做到,不丟不頂,不即不離,去其滯氣,靈活自如,神寓氣內,意在動中。

形意有練的剛的,但其內要柔順,這就是以柔濟剛的道理,也正是剛中寓柔, 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方為拳中之理。即如剛柔,進退,虛實,陰陽,起落,束展等相對的變化無端,應用之無窮,大有奪天地造化,轉乾坤之樞機之妙。

隨高就高應敵變,隨低打低正中奇,悟透嬰兒玩,方知藝不虛。

形意拳著稱名拳之一,其風格奇異獨特、招勢簡單易學、動作緊湊脆徹、攻法犀利、技擊性強、沒有花架虛招、全是實戰技巧。

我這裡介紹一下形意拳的獨道技擊訓練方法----搓手。

一.互不傷害的形意拳搓手:

搓手是兩人以上互不傷害中長期的交手。

為什麼說是互不傷害的長期交手呢? 過去沒有這種說法,只是講點到為止。

點到,什麼就為點到,是輕點還是重點,很不明確,打穴就也是稱為點穴的。這種說法既普遍又含糊,在理論上不講善的只搞惡的,打法上講究上打咽喉下撩陰,左右戳肋刺眼睛的狠毒手法。指明當堂不認父舉手不留情,搞的相互之間不敢動手,造成出手就傷人動手就成仇的錯誤局面。

怎樣推廣下去只有誤傳於失傳。在拳譜中一般也將表示招法的歷害,手段的高明採用一些“一命亡,勇難擋”等詞語把人的思維引入迷罔,而忽視了其主要的鍛練方法。

“善手切磋”如太極推手,白鶴拳的盤手,武當春陽拳的纏手,花拳抄手,形意搓手,在互不傷害的基礎上長期交手才是形意拳技擊的真正精華。所以說在特定的條件下,有了互不傷害的原則,才可長期進行模擬實戰的交手。這樣的切磋交流,就可以越打越和氣,越戰越融洽。從而雙方都能夠在實戰演習中取長補短提高技擊水平,達到高的境界。

二. 怎樣練就知人功法:

單練只能練知己之功,有對手進行練習才能練就知人功力。傳統武術有許多對拳套路。對練套路也可以說是互不傷害的長期交手,但它有一定的侷限性。“對拳”打得再熟或是中間亂手,但終歸還得回到原來規定的套路中來,或者一方變手而另一方不變,或一方閃遠形成散套,或一方無備對方變招而受擊,都很有可能形成不快和不和。套路和對拳的演練技法只能為散手的過渡階段。

吳利民:形意拳的獨道技擊訓練方法——搓手功法

儘管在演練時也要求起如挑擔落如鉤杆,手去不空回,隨收順勢攻,看人如篙草打人如親嘴,練時無人似有人,但畢竟只是假設而己。要想提高技擊水平就必須進行實戰性的操練。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在實戰技擊的訓練方法上也指出了明確的戰術方案。既得藝,必試敵的對手功夫。並闡明瞭在試敵中,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思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的技擊理論。他所說的試敵的敵字當然不是真正的敵人,而是不可傷害的陪練對手,然而才能進行長練久試。

自古流傳有兩位武術家為挽手技曾經站在地圪竇裡對打,他們如何打,我也未曾見過,但敢肯定一點,他們是在互不傷害的交手,這種交手叫做穩步搓手,它和太極的推手既相似又有它的不同之處,既包括粘連沾隨,不丟不頂,又是五行十二行及七拳十四處打法的並用,身法的束展,身內化手的滾動,忽慢忽快的技擊技巧。

最根本的做法就是“點到與化解”三節的並用,顧打相求,不出毒手,互不傷害,這樣就可以越打越和氣,越戰越融洽而雙方都能達到高的境界,這就是形意拳高層次的練功方法。用這種方法長期演練,加之以身經百戰的經歷,才能夠形成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水平,單練只能練就知己之功,而長期對練才能夠練就知人之功。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便是這番道理。

吳利民:形意拳的獨道技擊訓練方法——搓手功法

三. 提高技擊水平必須進行搓手:

為什麼太極拳在演練時看去相當慢,可威力卻很大呢?按正常規律來說,那根本不能打人,因為按武術的技擊邏輯來說,動作快的要佔優勢,但誰都不敢說太極不歷害,這就說明一點,太極推手功是必須的。推手功在互不傷害的情況下,有單推手,雙推手,活步推手,亂踩花推手,運用好這些才能在長期的推手中掌握其中懂勁,懂得對方各種勁力的虛實、動靜和自身的整體擊發勁,方可借力打力,從而達到四兩拔千斤,以巧破千斤的意境。太極拳動作穩健在推手過程中,不會給人造成傷害,既能提高技藝又有安全感,所以推廣發展的很好。練形意拳不進行搓手訓練,沒有知人功法實習,也只能說是練了半路形意拳.凡出高手便是一批,主要是具備一定的條件。和打乒乓一樣必須有一批高手做為培練,經常在一起研討攻防戰術,招法的解破,手法的纏繞轉化,步法的吃退,靈活運用。一般來說都是成批學員經過長期友善磨練切磋。通過多方面的模擬技擊.互為主客掌握分寸的實用訓練,最後達到發乎形意,得心應手,順其自然的應對,所以欲達高境必須與眾人進行長期搓手。

四. 搓手的具體法則:

搓手的基本動作,開始二人對面站好三體勢,搭手與不搭手都行,甲方向乙方發劈拳、虎形等五行和十二形的單獨動作,由乙方隨意破解應對,也可單一的多次進攻,也可雜樣進攻,反之變為乙方進攻,也叫單操、接手、也稱操手、喂手和引手等,各家做法大同小異,也就是搓手的基夲動作,.總之練法很多,各家不一,互攻互化互不傷害及是"搓手".

怎樣才能武藝高強呢?

由人的先天素質加後天鍛鍊努力,以冰凍三尺之志,再加虛心學習,博採眾家之長,應眾人之手交往切磋,相互在對方身上找空檔,見機攻手,相互吞化.頭、肩、肘、手、胯、膝、足的並用,藉機發揮,點到與化解,應變與反攻,身法的變化、高挑、低壓、平扒拉,順其自然變化,找尋最佳發力點,鍛鍊自身身法似球體的滾動,彈簧似束展,手法的應變,步的吃退,化被動為主動,一手蔽兩手,速度的快慢,引進與返擊,

要善於舉一反三,憑藉自身觸覺而活動,發招不加思索,從而達到制人的目的。

一般技擊其道理為:快打慢長打短,狠打善,硬打軟。形意拳之近戰,短打,快攻,其實是最長的打法。腿快步吃也是屬於長打短的規律,武諺講步不快則拳慢,步不穩則拳亂。足踏中門搶地位,貼身靠打,手如兩扇門,全憑腿勝人,手護外五行,肘蔽內五臟,出洞入洞緊隨身上,彼不動已微動,彼動已先動。遇敵急攻身,彼足手難伸,起躦落翻,上下左右,前拉後送,敢吞會化,手去不空回,隨收順勢攻,觸覺自變化,風行鵝毛水行縫,得上什就上什,見空疾發放,虛實應變化,連環手法加虎撲,束身展勢就放力,惡拳滾窩連珠炮,遊鼉化險並攻擊,顧捎拿中打根節,三節應用自然出,互不傷害善搓手,形意拳的高階級。

五.搓手對心理素質的訓練:

長期搓手交戰從而達到遇敵不慌,運用自如,變無意為有意,避實擊虛,借力打力,站遠搓手則手法腳法的變化,足踏中門則身法的應變十四處運用,從而達到一動渾身俱動的渾然一氣之功力。

搓手既可以各法並練,又可鍛鍊人的意志和實踐經驗,與人交戰,沒經驗就會怯場,精神緊張、心浮氣燥、衝亂神明、六神無主、六合不調、虛虛發喘、耐力下降、不攻自破,經常與人搓手,可身經百戰,千戰、萬戰、每一次搓手就是經歷一場實戰,在實戰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日久磨鍊,習以為常。遇敵交手心沉氣穩,不以為然,就會手敏步快,剛柔相濟,知虛實、明動靜,就會達到借力打力,以氣擊氣,以神擊神,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便可穩操勝卷。

六.拳經對於搓手的具體指導:

形意拳之搓手就基本吻合了拳經所說的,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站中央,腳踏中門搶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它意,束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佔胸膛,起手好似虎撲羊,或往裡扒一旁走,後手備在肋下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能在一時進、莫在一時退、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魚打挺,裡胯藏步變勢難,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身輾轉不停勢,左右明拔任意行,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與人較勇無虛備,進退好似卷地風,臀尾起落不見形,猛虎坐窩藏洞中,臀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

形意拳之搓手便是拳經的印證。

七.掌握搓手的靈活實用性:

搓手要靈活多變,以巧制拙,穩步搓手與活步搓手,是自然的散打對練,沒規定手法、步法,都是順其自然相互應變,招連招、手連手,連綿不斷的交手,正合乎道真竅不真,費盡心思枉勞神,祖師留下真妙訣,智者傳授要擇人的明示。

登場搓手後要分上中下,高低進取要善於利用槓桿轉軸等力學原理,照勢解勢,見招拆招,以四兩拔千斤,以巧破千斤,上虛下實,根穩步靈,彼不動己不動,彼動已先動,彼若來直力我則用橫力,彼若用橫力,我則直力破,對方高宜攻腰,對方矮宜砸上挑下,對方粗大宜縱跳轉圈,化力之法如同兒童嬉戲挑鬥一般,以柔化靈活為主,手敏步快不用拙力,憑思維就觸覺舉一反三,相互找空檔,一切練習過程都是順其自然的散手,以一化萬,萬化一,生生不已,長期演練,無論剛柔、快慢、軟硬、高低只能在長期的搓手活動中.深研細揣認真體悟形意精華,把自己學到的五行,十二形等各種招法,在搓手運動中進行分解和組合演練。提高散打技擊水平。

無論那一拳種要想達到高層的功力,都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做功,和各種人的交手,每個人都有他的特點,適應於眾人快慢、長短、硬軟、狠善、虛實等各種手法、腿法並能以各法化解求得彼取我難,我破人易。從而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八.形意拳搓手之腿與膝的攻防技擊法:

兩人對搓時專練腿的勾、掛、絆、掃等動作,四手隨意相搭,不需注重手的用作,只需兩人腿足靈活相互進行勾、掛、絆、掃、撐等變化,腿腳要和手臂一樣纏繞,帶化.,以腿、足為主手法為輔的技巧訓練。不許用重踢掃來傷害對手,久而練到勾掛自如,絆掃需意出神入化的境界。

膝的主重練習方法:兩人對面搬肩抱頭,抬膝互撞頂肚、肋、檔、橫截、直頂等的模擬動作,但注意抬膝自攻檔,必須掌握分寸,互不傷害,各種技法都是在運動中訓練得來的,下專功,專門練刻苦專研,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必須主動找對手,虛心學習,人人都是咱的磨刀石,只有這種方法才能達到順其自然,發招不加思索的應對,無意之中真意的境界。

九. 形意拳搓手之一盤肘,揉膀:

在進行搓手運作中,制肘,纏繞,點化是必用手法,但盤時與揉膀也非常重要。搓手揉化中雙方都更進一寸步,貼近身形應變化於肘盤,園滾於肩膀,擰動於腰身,意用於胯頭等有意識的滾動技巧。摸擬實戰於肩打,膀靠,後抽前調,胯抉,頭點打的意識舉動。

這樣及可將自身練為球體式的滾動旋轉, 從而點點用意於對方的各個相應部位,如兩人在訓練時,甲第一左肘擊喉,乙方抬左肘化時必亮左肋,甲可擰身右肘頂乙左肋,乙必開肘扒甲,此時定露心口,甲調膀左肘點心正好,如此相互點化尺寸相宜番復點化,久而磨練適應於眾手及可達到,渾身無處不彈,陰陽無處不翻,需意擊發,自然而化之。

肘的攻擊法:實用上於手的五行打法大同小異,兩肘由上向下左右劈擊喉部,鎖骨部,心肺部,謂之劈肘。左右曲肘正頂肋或頂心肘,謂之崩肘。由下向上滾翻連擊謂之鑽肘。左撐右頂或右架左點謂之炮肘。左右橫扒裡勾外掛,攔截順進等謂之橫肘,總之身之滾動,膀之揉化,肘臂的盤轉,千變萬化中順隨自然運用,有意無意的點打,全身之三節配合運用,如:手之接觸由肘點肩靠,肘之磨擦用手打肩進兩頭攻,肩貼靠及由肘頂手抓等等,總之要主動找人搓磨,人人都是磨刀石,練就渾身處處可勾掛,全身到處可彈打的自然境界。

十.學練意拳搓手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

1、習武主要重視武德,人緣相合,相互尊重,以技探討,以藝交流,以理服人,毒手絕招絕對不允許運用,不得以重拳腳相加,致命弱點更不容擊打。

2、需有一定的套路基礎與對練基礎。

3、相應做些輔助功法如:拍打功,鍛練自身的抗擊打能力,練樁功,進行操樁和操活樁練習,鍛練自身整體的擊發勁。

4、在搓手時先以穩步開始上虛下實,配合呼吸,逐步進入活步搓手,由慢到快,並時慢時快,點到與化解,引進與攻擊。

5、搓手中手法可採用推、拿、捌、壓、逼、鎖、輕擊。腿法採用勾、掛、拌、掃、示意踢。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

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