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妮:手擀麵

楊小妮:手擀麵

  這裡會讓你舌燦蓮花,滿嘴噙香。真實的生活,簡單的筆觸,背後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裡行間悠遠的文化意味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與這種意味相交織、纏繞的,是濃得化不開的人間煙火味——是氤氳其中的親情、鄉情,和對故人、故鄉、往事的追懷……

大城小愛王力宏 - 蓋世英雄

楊小妮:手擀麵

手擀麵

文 | 圖 楊小妮 


  這些天一直宅在家裡,每天看著頭條,關注著疫情,心裡很是著急。有時看著武漢方倉病人和醫護人員寫的抗疫日記,眼淚忍不住直流,只嘆自己不是白衣戰士,不能為祖國出力。

  作為一名家庭主婦,能做的唯有搞好全家人的伙食了。蒸包子、烙糖餅、包餃子自然不在話下,最常做的還要算手擀麵了。

  每次開始和麵,便會想起當年奶奶教我和麵擀麵的情景。奶奶總是念著:"女孩子家,不學著做啥,將來找不下婆家!”

  我撅著嘴說:“找不下就找不下,誰稀罕找!”

  爺爺也在一旁嘆口氣說:“看你這娃咋走到人路上去呀!”

  奶奶顫顫巍巍地把面舀進瓦盆裡,拽著我的手和麵,“不能倒猛水,軟硬要合適,要做到面光、手光、盆光。面從外到內都要揉勻。”可我總是把握不好,有時候面硬的擀不開,有時候軟得擀爛了。可奶奶還是讓我擀。

  媽媽從地裡幹活回來也對我略加指導,“冬溜溜,夏牛頭,不軟不硬是春秋。”是說冬天時和麵可以稍軟一點,夏天必須把面和硬,最後才能把面擀好。媽媽還教我和麵時加點鹼或鹽,最後面條煮出來會更勁道。

  記得那時吃麵,只是在面鍋裡下些菠菜或小白菜,然後拌上炒好的蔥花或油潑辣子,就感覺非常香。奶奶做的辣子很特別,她是把幹辣角和核桃仁在鍋裡用小火培幹,再放入小石臼裡搗碎,然後用少許熱油潑一下,頓時滿屋子都飄香,吃了用它拌過的面後一整天嘴裡都是香的。

  如今我已擀得一手好面。只是爺爺奶奶已長眠地下近30年了。夢裡的奶奶還是那麼慈祥,她像是對我叮囑著什麼,我卻聽不清。夢醒後我黙念著,你放心吧,孫女很好,現在啥活都會做。

  現在每次回到孃家,七十多歲的老媽也要擀麵給我們吃,她說還能擀動,啥時候擀不動就不擀了。

楊小妮:手擀麵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我也常擀麵給老公和兒子吃,或拌上西紅柿雞蛋、青椒土豆絲,或澆上肉粒、蒜薹丁等做的哨子湯。餐桌上聽著他們撲嚕嚕的吸面聲,我心裡是滿滿的幸福和回憶,這一碗樸素的手擀麵裡,傳承這著多少親情和愛呀。

  我望著兒子說:“希望你將來也找個會擀麵的媳婦兒。”

  老公笑著說:“你別指望兒媳婦了,還是先給兒子教會吧!”

  兒子說:“那是女孩子乾的事。”

  老公說:“假如現在在武漢,我們都隔離了,那你不會做飯咋辦呀?”

  我的思緒又鏈接上武漢了,那些正在經歷磨難的武漢人民,他們此刻在受著怎樣的煎熬!多少個家庭已無法圍坐一起開心地吃一頓飯。那些夜以繼日奮戰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此刻一定是汗流夾背,飢暢漉漉。

  歲月靜好,是我們的美好願望,但是沒有無數負重者的捨身奉獻,我們又怎能安然地享受這美好的一餐一食?感恩我們現在還擁有的這一切。

  默默地祈禱:願天佑中華,賜福蒼生!希望瘟疫早日被徹底消滅,願每個人都幸福快樂!

——2020年2月28日記


楊小妮,商州人,工作之餘喜歡讀書習字,偶寫小文,感悟生命,記錄生活。


楊小妮:手擀麵

來源;嘉年華ing,版權屬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