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秒讀懂:沙特轉守為攻,開打石油價格戰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60秒讀懂:沙特轉守為攻,開打石油價格戰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在上週五歐佩克+(OPEC+)政策會議上,俄羅斯同OPEC就減產協議談崩。隨後,OPEC領袖沙特阿拉伯(下稱沙特)採取了激進措施。

路透社稱,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場上引爆了一顆“核武器”。它宣佈增產的同時,大幅削減其原油售價,催毀了原油市場的價格和貿易現狀。沙特的舉動並不是對俄羅斯不願延續和擴大抑制原油生產協議的報復,而是全面的宣戰。

此前,OPEC+聯盟一直在執行210萬桶/天的減產協議,該協議將於3月底到期。兩年來,該協議得到有效執行並明顯地提升了國際原油市場的價格,維持了市場的穩定。

此次,沙特提出了在原減產協議上再減產150萬桶/天的提案,其中,OPEC減產100萬桶/日,非OPEC減產50萬桶/日。

沙特希望向俄羅斯傳達信息:擴大並提高產量限制將是一個好主意,實現這一目標符合所有生產者的利益。只要達成協議,沙特就馬上採取行動,先行減產40萬桶/日,其他OPEC成員將依配額實現減產計劃。

但俄羅斯以深化減產和減產配額不合理拒絕了這項提議。俄方表示,已經為油價下跌做好準備,認為深化減產行動並非解決方案,只會導致美國等其餘國家佔領市場,傾向於維持當前的減產水平,希望等到6月再決定是否深化減產規模。

不能不說,沙特主動出擊的行動確有魯莽之處,且非常突然,導致了30年來最大的單次官方價格(OSP)降價,嚴重威脅到了本已陷入困境的石油市場,致使石油價格下跌了30%。

但細細回顧和分析現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治理的大環境,我們還是可以理解沙特王儲突然採取“主動進攻”行動的邏輯。

這次行動當然有沙特年輕王儲個人意氣和風格的原因,但背後的邏輯是深刻的。

國家是個集合的概念,重大決策的最終決策都由最高領導人拍板決定,這不得不與領袖個人的風格與經歷相關。

我相信,從被動“機動生產者”的國家角色轉變為“打破平衡”主動進攻者的角色,符合年輕王儲的風格和“自我定位”。

OPEC+過去兩年的減產提升了油價,但美國緻密油不斷增長,完全填補了OPEC+減產的份額。這是俄羅斯公開的不同意減產的主要理由。

事實也的確如此。去年,美國石油產量每天達1200萬桶,過去兩年來,其每天增量平均超過100萬桶。OPEC+減少的年產量70-80%,都讓美國緻密油和凝析液的增加抵消掉了。

俄羅斯在減產期間持續增產,也擠佔了沙特的市場份額,在最大的中國市場尤為如此,沙特的犧牲沒有獲得應有的收益和尊重。

去年下半年開始,沙特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再次超過俄羅斯,主要的原因是沙特原油價格更有競爭力。

全球石油消費峰值即將到來,至少世界已經進入經濟低增長、石油消費低增長和長期供大於求的局面。

中國是原油市場最大的買家,去年日均進口量超過1000萬桶,這在世界歷史上前無古人。曾經最大進口國是美國,其最大日進口量也在900萬桶以下。

可以說,將來日進口原油超千萬桶的國家,除了中國不會有第二個了。但中國消費增加的速度已在減少,中國石油消費峰值大概率會在十年左右出現。

石油是買方市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治理是一次“極限測試”,對石油天然氣行業測試的結果是,進一步的消費減少。2月的實際數據清楚地反映了這一點。

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明顯好轉的時刻,全球疫情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新冠疫情全球迅速蔓延趨勢帶來的憂慮,疊加此次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價格戰,才導致了美國股市和全球股市的暴跌。

在油價大跌背景下,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跌破IPO價格,令王儲大失所望,也讓王儲在國內面臨巨大壓力,也可能對其《2030遠景》帶來巨大的挑戰。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石油仍是沙特的經濟支柱,有豐富巨大的儲量,有富餘產能,有巨大的成本優勢和擴大產能的空間。

加快石油生產,是讓石油資源財富實現最大價值的迫切需要。俄羅斯也有相似的壓力和願望。

長期“機動生產者”的角色,不能再為沙特爭取到期望的結果。轉變被動策略,主動進攻,增加產量以獲得必須的收益。低價格X高產量,和高價格X低產量可以等效,這是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是可能實現的。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為什麼不試一試呢?

後美國中東時代、普京正在佈局後普京俄羅斯時代、後石油時代、後中國高經濟增長時代,沙特王位傳承變革的時刻,再加上新冠肺炎“極限測試”開始的歷史時刻,這是王儲的勇敢出擊的大背景。我理解他的壓力,也許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選擇。

在此大勢下,油價很難重回7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極端情況跌破30美元/桶,迴歸正常應在50-60美元/桶的中位。

3月10日,石油價格和美國股市在大幅反彈。石油價格對市場的心理影響大於其對經濟的實際影響的慣性還在,但這種慣性不會一直存在,影響時間會逐漸縮短。石油生產的成本是現實的,任何經濟上不可持續的行動都不可能是長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