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風與數學


李淳風與數學

  

李淳風與數學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數學科學有了較大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國家創辦

的學校中設置了數學教育,在科舉中有“明算科”。

在數學教育時,學生主要學習十部算經:《九章算術》、《海島》、《孫

子》、《五曹》、《張邱建》、《夏侯陽》、《周髀算經》、《五經算》、

《綴術》、《緝古算經》等。

其中《緝古算經》是唐代著名數學家王孝通的專著,其他算經均是前人

所著。在《緝古算經》中,王孝通已經提出解三次(高次)方程的問題。

在數學科學上有特出貢獻的要算是唐高宗時代的李淳風。他的貢獻倒不

是在數學上有多大才能,而是註釋和校核了《算經十書》。

唐朝初年,統治者為了培養能夠勝任計算工作的低級官員,決定開設專

門考試數學的“明算科”。並在國子監中設置算學館,招收“算學生”學習

數學。

一開始,考試和學習都沒有統一教材,於是李淳風奉命與梁述等人一起

編輯整理一套規範的數學教材,它們就是我們上面介紹的十部算經。

這是一項十分艱鉅的工作,因為這些書不是成於一時一世,古代又沒有

發明印刷術,全憑人手來抄,工程巨大。

另外,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古人的著作中也難免會有一些錯誤,如果完

全照搬下來豈不是誤人子弟?

因此,李淳風在這項工作中,不但對各種抄本進行了認真的核對,而且

還校正了若干錯誤,為當時的“算學生”和後人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對某個數學問題的見解與其他後學者的科學成就

以註解的形式附於有關正文之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保存了不少瑰麗的

珠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祖𣈶推導球體積公式的記載,原來祖𣈶的成就和

祖沖之一起被記載在《綴術》中,但後來《綴術》失傳,只能從李淳風的注

釋中得知。

縱觀中國古代數學,自《九章算術》成書後出現了兩個高潮期:一是我

們前面說過的魏晉南北朝,一是我們馬上就要談到的宋朝和元朝。

在第一個高潮期,以“算經十書”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已經形成;

第二個高潮期將要出現一系列具有世界意義的成果。李淳風正是處於這兩個

高潮期之間的一個最為關鍵的人物。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唐初李淳風校注的“算經十書”,可能也不會有北

宋年間的大量的刊刻算書和數學知識的普及,那麼宋元時代的數學發展也許

會推遲。

因此,李淳風在中國數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另外,隋唐五代時的應用數學發展較快,在曆法和天體的計算中,徐昂

於公元 822 年創立了二次內插法,並把數學用於稅收、工商業活動的大量的

實際計算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