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經濟》之中國是怎麼從農業國家艱難轉型成工業國家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考慮過,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國家,那麼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成今天的工業門類最齊全的世界工廠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我們大多數人沒經歷過建國初期那個被封鎖、缺錢、缺技術的時代,不知道那個時代的艱辛,但從49年開始算世界上好像只有中國成功地從農業文明成功地進入工業文明。那麼,我們在建國初期,為了建立重工業基出了怎樣的艱辛,怎樣巨大的代價?這個問題,林毅夫這本《解讀中國經濟》裡面給出了他的答案,你也許不同意,但值得一讀。

《解讀中國經濟》之中國是怎麼從農業國家艱難轉型成工業國家的


發展重工業需要的條件新中國一樣不具備

1949年新中國是一個標準的農業國家,那麼,為什麼要發展重工業,原因很簡單,為了國防,沒有自己的重工業就沒有自己的國防工業。而重工業是資本高度密集的產業,具有三個主要特徵:(1)建設週期長;(2)關鍵技術、設備需要從國外進口,自己無法生產;(3)每個項目一次性的投入非常大,動輒上百億甚至上千億。但農業中國,剩餘資金非常少,這意味著:(1)資金積累少,資金的價格就會非常高;(2)可出口的產品少,外匯少,外匯價格高;(3)生產分散,要動員資金非常困難。


《解讀中國經濟》之中國是怎麼從農業國家艱難轉型成工業國家的


重重困難中國怎麼解決?——付出了巨大代價

對於一個處於發展早期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對銀行進行干預,把銀行利率壓倒遠遠低於市場利率的水平。同時,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的機器設備需要從國外進口,所以政府必須直接干預匯率,人為地高估本幣價值,壓低外匯價值,這樣進口機器設備就會變得便宜,有利於解決外匯短缺、外匯昂貴的問題。關於資金動員問題,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是維持已經建成企業的高利潤作為下期投資的投入。政府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提高建成企業的利潤。首先,給予企業壟斷地位,這樣可以讓企業為產品制定壟斷價格,獲得較高收益。其次,壓低各種投入要素的價格,包括資金、原材料的價格以及工人的工資等。如果工人的工資被壓低,為了使工人生存下去,就必須壓低所有生活必須品的價格,包括糧食、服裝、住房、交通等一系列與生活有關的產品和服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計劃經濟時代同時看到壓低利率、高估本國匯率、壓低原材料價格、壓低工資、壓低所有生活必須品的價格的內在邏輯。


《解讀中國經濟》之中國是怎麼從農業國家艱難轉型成工業國家的


如果你是國家領導人面對新中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家底,你會用什麼辦法發展重工業?如果是我在那個年代恐怕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我們的父輩、祖父輩那一代中國人為了這個國家能夠挺過來所付出的、所忍受的不應該被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