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之中国是怎么从农业国家艰难转型成工业国家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国家,那么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成今天的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工厂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没经历过建国初期那个被封锁、缺钱、缺技术的时代,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艰辛,但从49年开始算世界上好像只有中国成功地从农业文明成功地进入工业文明。那么,我们在建国初期,为了建立重工业基出了怎样的艰辛,怎样巨大的代价?这个问题,林毅夫这本《解读中国经济》里面给出了他的答案,你也许不同意,但值得一读。

《解读中国经济》之中国是怎么从农业国家艰难转型成工业国家的


发展重工业需要的条件新中国一样不具备

1949年新中国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家,那么,为什么要发展重工业,原因很简单,为了国防,没有自己的重工业就没有自己的国防工业。而重工业是资本高度密集的产业,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建设周期长;(2)关键技术、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自己无法生产;(3)每个项目一次性的投入非常大,动辄上百亿甚至上千亿。但农业中国,剩余资金非常少,这意味着:(1)资金积累少,资金的价格就会非常高;(2)可出口的产品少,外汇少,外汇价格高;(3)生产分散,要动员资金非常困难。


《解读中国经济》之中国是怎么从农业国家艰难转型成工业国家的


重重困难中国怎么解决?——付出了巨大代价

对于一个处于发展早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对银行进行干预,把银行利率压倒远远低于市场利率的水平。同时,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机器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政府必须直接干预汇率,人为地高估本币价值,压低外汇价值,这样进口机器设备就会变得便宜,有利于解决外汇短缺、外汇昂贵的问题。关于资金动员问题,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维持已经建成企业的高利润作为下期投资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高建成企业的利润。首先,给予企业垄断地位,这样可以让企业为产品制定垄断价格,获得较高收益。其次,压低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包括资金、原材料的价格以及工人的工资等。如果工人的工资被压低,为了使工人生存下去,就必须压低所有生活必须品的价格,包括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同时看到压低利率、高估本国汇率、压低原材料价格、压低工资、压低所有生活必须品的价格的内在逻辑。


《解读中国经济》之中国是怎么从农业国家艰难转型成工业国家的


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面对新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底,你会用什么办法发展重工业?如果是我在那个年代恐怕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我们的父辈、祖父辈那一代中国人为了这个国家能够挺过来所付出的、所忍受的不应该被遗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