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次數越多身價越高,農村婚戀市場畸形發展值得警惕

如今,婚戀觀的改變是個普遍性的,連一向保守的農村,也出現了離婚潮。而比較有意思的是,人們對於離婚這件事,除了更多的包容之外,還衍生出一種不太正常的婚戀市場,那就是,對於女人來說,再婚的次數越多,身價越高。有朋友做了個統計,僅供參考。說的是,在有的地方,女方的身價隨著再婚次數的增加,不斷加碼,由初婚的彩禮一萬一,到再婚的六萬六、八萬八、十八萬八……

離婚次數越多身價越高,農村婚戀市場畸形發展值得警惕

從一般常識性來看,婚姻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之上的,沒有愛情的婚姻,單純依靠金錢來衡量,是無法獲得幸福的,姑且不論多少輪婚,這個是起碼的底線。但是,一旦到了農村,為何愛情就變味了呢?

原生態的婚姻,說到底沒有擺脫歷史糟粕

簡單考察一下農村婚戀市場,就不難發現,原來,在農村彩禮問題就一直存在著。因此,只要涉及到男女婚配就一定得與彩禮掛鉤,所以,在農村的婚戀市場,彩禮如影隨形。既然談金錢,於是各種奇怪問題就來了,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變著法子層層加碼。既然家家都要涉及到婚姻這件事,於是,大家都隨大流,一家一戶是很難扭轉的,於是,彩禮問題儘管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老鼠卻越打越大,越大越邪乎,到最後打成了“老虎”,難怪某些結不起婚的人喊道,“彩禮猛於虎”。


離婚次數越多身價越高,農村婚戀市場畸形發展值得警惕

可見,農村原生態下的婚姻,其實是以彩禮為基礎的關係締結,沒有彩禮,哪怕男女之間再有感情,想成為有緣人,結成眷屬,比登天還難。所以也有人說,其實,在農村,婚姻中的男女真正有感情的不多,都是建立在彩禮之上,只有極少數例外,一個是對於愛情的堅定執著;一個是恰好兩人有感情,男方又有足夠的實力。除了這兩類婚姻,其他的都是湊合型的,於是,不可避免的帶來離婚潮。

彩禮,起於中國古代婚禮程序之一,又稱訂親財禮、聘禮、聘財等。中國自古以來婚姻的締結,就有男方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一段時間,彩禮和與彩禮相關的訂婚和婚約都受到了批判,曾一度被廢止,但在民間始終頑強存在。

再婚女人身價提高,性別比不平衡只是表象。

再回到再婚這個問題上。正是因為有彩禮的神一樣存在,因此,但凡與婚姻有關的,理所當然就必須有彩禮。現在的問題是,為何在農村會有這樣逆向行為大行其道呢?

按照常識,初婚的姑娘,要的彩禮應該更多才對,而現實恰恰相反呢?這大致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的。


離婚次數越多身價越高,農村婚戀市場畸形發展值得警惕

首先是農村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男多女少造成的。既然有彩禮的存在,那麼婚姻也就不可避免被金錢所量化。而由於性別比例失衡,很多年輕小夥子自知找不到初婚女人,能夠找到頭婚的幾率小,大家乾脆就放棄了,當大家都把目光瞄準二婚或多婚的女人時,初婚的人反而被遺忘了。這是導致再婚比初婚身價高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農村現在獨生子女也比較多,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同時由於家庭嬌慣的原因,導致了生活能力等依賴性強,於是,即便是初婚,日子也很難過下去,最終的結局就是離婚。相反,再婚的女人比較容易懂男人,她們會知道男人的需求,知道男人的弱點,能夠較好地處理好夫妻關係和公婆關係,而且這種能力,經歷的越多,能力越強,就越得到男人的心。所以,按照這個邏輯,女人再婚的次數越多,就越受歡迎,身價就越高。即便是二婚三婚帶著孩子,照樣受到歡迎。

再次是某些人的推波助瀾。我們知道一種流行之所以流行起來,除了需求這個主要因素之外,也不排除人為的炒作或操控。比如先做個案例,然後藉助於現代通信技術進行推波助瀾,形成一定氣候之後,便專門以此牟利,就如影視圈的某些炒作一樣。


離婚次數越多身價越高,農村婚戀市場畸形發展值得警惕

畸形彩禮風盛行,惡化農村婚戀市場

彩禮身價與離婚次數同向增加,實際上是一種畸形社會風氣。這種風氣不可長。它會給農村本已脆弱的婚戀市場帶來衝擊,最終會帶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

一是變相鼓勵離婚再婚。既然離婚次數越多越吃香,身價越高,這樣會鼓勵少數動機不純的女人,為了離婚而結婚,其目的不是為了組建家庭過日子,而是為了錢財混日子。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家庭不穩定、不安寧了,很難有社會的穩定。

二是搞亂了農村婚戀市場。男婚女嫁是自然規律,婚姻的專一性、排他性是其天然屬性。如果頻繁的結婚離婚,會引發新的家庭矛盾和社會矛盾,到時候挖牆腳、搞第三者就會無所顧忌,尤其是女性更有了倚靠,反正怎麼著都會找到接盤人。雖然只是極少數,但是,會敗壞社會風氣。


離婚次數越多身價越高,農村婚戀市場畸形發展值得警惕

三是助長不勞而獲思想。由於女性在農村婚戀市場成了稀缺性資源,並且隨著離婚次數增加而身價看漲,這樣就會助長少數人不勞而獲的思想,就無心居家過日子,這對於一個家庭、對於子女來說,可以說是災難。

淨化農村婚戀市場,是婚姻更好的迴歸本質,既是地方政府的義務,也是萬千農村家庭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