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香港電影的現狀?

豬斯基Terry


香港是一個有著“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多個美譽地方。它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並且上世紀香港電影曾一度是世界電影行業關注的焦點。可以說是電影令世界人認識香港。

就像著名的香港電影導演張同祖說的那樣:“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的歌星,沒有華人的地方也有香港的電影。香港的動作片和功夫片遠到世界。”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兩岸三地及大中華地區的電影殿堂,築起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生產基地。20世紀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高峰期香港有238部電影上映,80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作出了驚人的奇蹟,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好萊塢,香港更為亞洲第一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華人娛樂碼頭及華語夢工場。

但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1995年香港電影的產量是139部,1996年則是下降到109部,1997年更是大跌至86部,1998年產量持續低迷,同樣只有85部。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除此之外,90年代後香港電影質量下降,劇情重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有就是在當時香港即將回歸的大環境下,讓不少的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明星感到不知何去何從,紛紛移民國外。從9香港電影的輝煌時期就一曲不返了。

2014年1月,香港電影協會網站公佈了《2013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報告顯示,2013年本土上映的港片只有42部,比2012年的52部大幅下跌。回顧近幾年的熒屏,鮮有口碑票房雙贏的純港片,有些媒體不禁悲嘆道“港片傳奇難再續”。2010年,在香港獲得廣泛認可,反映香港風俗人情的‘純港片’《歲月神偷》,票房上成績卻只是一般。然而,兩岸三地合拍片諸如《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葉問2》票房則是輕鬆過億。雖然說,票房只是衡量電影質量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香港電影人與內地合拍電影成未來港片一重大發展趨勢。而市場想要再次出現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純港片,可謂是困難重重。

現在香港電影的現狀就是題材類型無創新,提到香港電影,最令人先想到的就是警匪片和黑幫片,從《傷城》、《證人》到《線人》、《槍王之王》似乎都難逃《無間道》的影子,也就是說香港警匪片難以在劇情和故事編排上有新的突破。其次是香港的很多演員都跑到內地拍戲。香港的電影新人匱乏,打牌明星不夠多,新人無法挑大樑。香港近幾年來電影市場飽和,2010年的票房排行榜前三位都是外語片。總的來說香港電影的發展是不容樂觀。

古靜敏說,內地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對香港電影業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它給香港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香港的電影公司近年來拍了許多合拍片。以2013年為例,內地十大票房電影就有四至五部是合拍片。內地市場為香港電影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新的資金;香港的海外網絡則能為內地電影發行提供幫助。

該“港產”還是該“合拍”,近年對香港電影走向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一代宗師》成為金像獎32年來獲獎最多的電影,而本地低成本電影也毫不退縮,由一群香港年輕電影人制作的《狂舞派》不僅獲得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電影在內的6項提名,更攬得新晉導演、最佳新演員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大獎;而香港年輕導演麥浚龍指導的恐怖動作片《殭屍》,亦獲得9項提名。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主席陳嘉上說:“要堅持香港電影的本土化發展,虛心學習國外電影的優秀之處才是香港電影的發展之道。”並且他認為合拍模式與製作好電影並不矛盾,最主要的是要改變自身有的缺點,努力完善自己。才能有屬於香港人真正的電影市場。


relover


整理了一些答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新人輩出,爭奇鬥豔,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那時候美國電影工業的霸道還不像現在這麼明顯。香港電影簡直就稱霸亞洲,而且衝擊好萊塢的李小龍天下聞名,影響力到現在還在,日韓東南亞等等國家根本就是跪舔港片,元彪這樣我們現在看起來只能算二三流的明星那時候都可以火爆東南亞和日韓。

而港片的衰敗其實很正常,第一是影片賣點。隨著全世界範圍的明星薪酬越來越高,都大幅度提高了影片製作成本,但好萊塢不光給明星漲錢,製作費也不含糊,但港片呢,大頭讓那些巨星拿走之後,他們感覺,反正有明星可以賣臉啊,其他就省點錢唄,所以港片格局越來越小,佈景越來越醜,大家都有明星賣臉,一個佈景等等其他方面願意花功夫,一個卻想盡辦法省錢,東方好萊塢死掉很正常。

第二,獎項,金像獎其實很不錯,但是,一開始就太侷限,如果金像獎能夠面向全世界的電影,做成國際性的大獎,絕對可以刺激港片的競爭能力,但是金像獎卻只是香港電影人的獎項,最低限度也需要有香港電影人參與或者投資才能入圍,典型的關起門來自嗨,現在金像獎說實話跟金雞百花一樣,都是雞肋一般的小獎。

第三,內鬥內耗,當初嘉禾想要拓展海外市場,很有抱負,因為香港就那麼大,你如果電影只給自己人看,很快市場就飽和了,只有多學習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全球化的目標,才能夠有很好的發展,可惜,其他電影公司抱團扯後腿,邵氏這種老牌電影公司也完全不懂觀眾需要什麼,最後倒閉,專注在電視臺上。可惜TVB打敗其他兩家電視臺之後,一家獨大了,也開始墮落了,沒有競爭對手下電視劇也一年不如一年。

第四,跟風嚴重,賭片出來了,各種同樣套路的片子就蜂擁而出,很多都是圈錢洗錢的公司,有的公司根本拍一部片子就關門倒閉,拿到錢就行,鬼理你什麼抄襲不抄襲。每一部好電影出來之後,即便是就被同類型的跟風製作給搞死,弄到飽和。

第五,香港電影人很多吃老本,而且做事情也不地道,比如劉鎮偉,王晶等人,看看自己拍的那些電影,都是什麼垃圾,純粹就是東拼西湊堆在一起圈錢的貨色,迴歸之後內地市場開放,當時香港電影人地位高人一等,很多投資商迷信香港人,結果那些大導演大明星絕大多數都水土不服,虧死了大批投資商,他們還自覺自己很牛掰,記得很清楚一點,有一部片子,香港人普通的劇組員工的待遇都比內地主演的待遇要好很多,這種明顯的階級性,再加上這些傢伙沒什麼真本事,自己也把自己的名頭給砸了。還有香港導演來內地,直接就坑投資商的錢,人家投資一億,直接自己先拿走兩千萬,然後拍到一半了,說,繼續加錢,不然我不拍了,很沒品。

第六,香港整體經濟的衰退,香港人其實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是怎麼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當年內地還很窮的時候,香港各種工業產品,小商品什麼的在內地很受歡迎,再加上很多內地移民增長人口,地產火爆,所以經濟增速很快,但是香港人吧,有一種自以為是的小聰明,等到內地崛起之後,工業方面幾乎完全銷聲匿跡,現在也只剩下旅遊業和房地產了。最典型的香港代表李超人,曾經信誓旦旦的說自己是中國人,一定不會忘記祖國母親滴,但轉臉將內地包括香港的很多產業都撤出,搞得很多迷信他的人一度以為中國經濟要大崩盤,結果呢?李超人花巨資投注在英國的電力還有天然氣業務上,結果英國人脫歐,李超人一夜之間損失數百億歐元,只能說,挺活該的。所以現在香港還好意思說自己是東方金融中心嘛?根本連上海都不如了吧~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電影就更不用說了。

第七,青黃不接,以前香港影視圈的新人輩出,每隔幾年都能出幾個超級美女,以前什麼紅姑曼玉荔枝等等一個接一個的往外冒,現在呢,你們誰能說出像他們那麼有影響力的新人?港姐選舉,現在每年選出來的還不如大街上隨便街拍的姑娘,一個個醜到爆。對了,再說一個陳冠希老師,其實他如果不發生那件事情,以他的演技,資源,外形,其實可以成為天皇巨星,不過他白瞎了那麼多人捧他。

第八,內地發展的迅速,說實話,三十年前的內地和現在,有幾個國家或者地區能有這麼迅速的發展?電影也是一樣,無論是人才,還是資源,還是資金,說實話,秒殺港片。其實我一度很喜歡港片,還有TVB的電視劇,但是看多了就有一個很深刻的印象——港片的格局太小,佈景小家子氣的很,打個比方吧,天龍八部,內地的被很多人罵,但是你不得不否認,內地的大理鎮南王的氣度打扮還有居所,比港片裡面大宋皇帝的皇宮還要氣派,後者的佈景典型的草臺班子,白瞎了那麼多好演員!





墨色的雨傘


香港電影曾經是十分輝煌的,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更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那時候可謂百花爭鳴啊,恐怖片有殭屍先生 林正英,喜劇片有喜劇之王周星馳,動作片有成龍,李連杰,周潤發,洪金寶等等。那麼現在香港電影的現狀如何呢?

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實力派巨星老的老,死的死,現在已經是新老實力派演員脫節,青黃不接了,能看的那幾部電影,依然還是靠著老演員的支撐。如張家輝,古天樂,梁家輝等,沒有出類拔萃的新人撐起場面,導致觀眾視覺審美出現疲勞狀態,可能不禁一想:下一個影片會不會又是他們幾個出演?

二,實力派導演缺乏,缺乏創意的劇本,劇情老套,沒有新的理念,經常只能一味的翻拍一些經典的舊片,喜歡炒舊飯。

三,演員流失,這個不論電影還是電視劇,很多實力派的香港演員,都跑來大陸發展了。

所以,目前香港電影,缺乏好演員,好導演,更缺創新的理念,正逐步的衰落,如不進行革新,昔日的輝煌將一去不回。





未知的經典


最明顯的原因是當年陪伴我們度過美好童年的香港電影演員都老了,很多老一輩的老演員只能跑到中國內地靠剩下的一點點熱度賺錢。

為什麼這麼說,在香港電影最鼎盛的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身手了得、演技不凡的人物。

例如洪金寶為首的七小福,劉家良的劉家班等等。

大家耳熟能詳的周潤發、萬梓良、鄭少秋、李修賢、李小龍等等。

這些明星能導能演,而且非常敬業,其共同的經歷就是吃過苦受過罪,有功夫,拍起電影個個都不怕死。

香港老明星個個演技都非常高超,這是現代年輕演員根本就無法比的。


哈嘍沒了KT


1,觀眾越來越挑了,編導演越來越糊弄人了,電影公司越來越急功近利的唯票房論了。

2,市場更狹隘了,沒有了純粹意義上的港片了,合資片等。

3,影視人的人格魅力和職業素質被網紅們的緋聞,炒作,水軍,內幕曝光所淹沒


小陳說世界


1香港早些年經濟香對比較發達,時尚影視類和國際接軌,內地相對比較落後,影視類作品民眾選擇性比較低,香港電影的很多題材我們這邊沒有導致香港電影流行。現在則反之。

2香港電影這些年總是打著懷舊的牌子,沒有反思要創新,緊跟時代發展。

3應該捨得花錢,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創造一些與時俱進的好作品。謝謝大家



俞二哥


我認為早在香港電影最鼎盛時期危機已經慢慢開始了,其實很多人是以香港迴歸前後來定香港電影的發展方向。其實不然,真正的分水嶺是在1993年,那是香港每年都有二三百部電影作品,每部票房都很高,可是當美國電影作品《侏羅紀公園》等大片上映以後,給香港電影帶來了很大沖擊,很多電影拿不到定金,開不了機,質量就沒有以前高,之後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 反觀內地質量在逐年上升,如前段時間吳京演的《逃離地球》還有上映的《上海壁壘》反應都非常好,想要回到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質量很難,不僅有內地的衝擊,還有國外的衝擊,希望我們的電影作品會越來越好質量求發展,不要一味的把錢撒在明星身上,謝謝!


許仙愛冒泡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有三個原因。

第一,歷史問題,因為各種原因,不斷的丟失了很多市場;

第二,大勢所趨,現在各個地方的電影行業都在蓬勃發展,香港反而不斷萎縮;

第三,電影質量問題,人才青黃不接,拿喜劇片來說,以前的喜劇真的能笑,你會覺得是一群喜劇大師在演戲,也能從中體會人生百態。而現在呢,現在的香港喜劇片,看了的感受就是一群小丑在自娛自樂,觀眾也會笑,呵呵。


愛的小陳在身邊


由於香港本土市場的小,想北上又無奈剪刀局,好萊塢的大製作和崛起後的大陸好製作,這在夾縫中的港片只能依靠老戲骨了。新生代中的娘炮軍團始終還是經不住考驗的。香港有娘炮軍團嗎?貌似大陸多一點哦!流量名星誰會拿得出票房成績?


娛樂三國


我覺得目前香港的電影市場一直在下滑的階段,因為隨著近年國內電影發展越來越好,而香港還是沒有前進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