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非遺項目 黃帝陵祭典

陝西非遺項目 黃帝陵祭典

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陵墓,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裡除黃帝陵外,還有軒轅廟、祭祀大殿、祭亭、黃帝手植柏等。

軒轅黃帝開啟了中華文明之先河,被奉為“人文初祖”。為了紀念和緬懷黃帝,在黃帝“馭龍昇天”之後,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繹史》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仗而店祀之。”最早見諸史料的後世帝王祭祀是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疇,專祭黃帝。漢代以後,祭祀黃帝形成朝廷定例。

1911年,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派專人赴黃陵祭祖。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多次共祭黃帝,毛澤東同志親自撰寫祭文。

黃帝陵祭祀活動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格式和祀典禮儀,大致可分為公(官)祭、民祭兩種形式。

現在的公祭儀式莊嚴肅穆。祭陵現場的佈置是:在祭亭上掛一橫額,上書“伊伊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一般用農曆紀年。祭桌上擺放祭器、香燭、時鮮水果、面花等。祭祀的儀程主要有:奏古樂、跳古舞、獻花籃、花圈、行三鞠躬禮,由主持人恭讀祭文,鳴放鞭炮,繞陵一週,植紀念樹等。

民間祭祀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和重陽節期間舉行,無固定的儀式,往往根據祭奠的願望及習俗而自己確定。其程序主要有:擊鼓鳴鐘、奏古樂、祭奠(敬獻花圈、花籃、敬獻三牲、上香、燒紙、奠酒等)、行三鞠躬禮,恭讀祭文,鳴放鞭炮、繞陵一週、植紀念樹等。民祭活動除保持了公祭活動的一些內容外,更突出了民間性,增加了鼓樂隊、嗩吶隊、儀仗隊、三牲隊。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黃帝陵祭祀越來越受到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關注,祭祀規模宏大,祭祀禮儀日漸隆重。祭祀黃帝已成為傳承中華文明、凝聚華夏兒女、共謀祖國統一、開創美好生活的一項重大活動。現在這一隆重的祭典儀式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