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之戰,呂布並非敗於曹操,而是兗州地方的政權被分化

導言: 呂布在中國歷史上素有戰神之稱,平生敗績寥寥,兗州之戰卻是其平生最大,也是最後的敗筆。那呂布究竟因何而敗?後世眾說紛紜,兗州之戰實際上是兗州豪族聯合幷州軍事集團抗爭外來勢力統治的軍事政變,呂布失利的根本原因在於兗州豪族受到曹操為首的新興寒門勢力的打擊,無法再強有力的控制地方政權,再加上袁紹對曹操的支持,才導致了呂布失利,然而箇中原因仍值得細細探究。

左右搖擺的合作關係

無論前朝還是今世,學界對呂布的評價都出乎意料地一致,有勇無謀,是個莽撞之徒,這與他的出身有關。呂布生長於邊疆,深受胡族文化影響,騎射功夫尤為出色,但同樣也缺少禮教的薰陶,因此呂布與中原環境格格不入。他幾次欲投袁術、袁紹、張楊麾下被拒,後來才在以陳宮、張邈為首的兗州名士的支持下,入主兗州,與袁術等人頗有嫌隙。

但是陳宮等人並非真心尊呂布為主,只是出於自保心理。借呂布掌握的幷州軍事力量作為兗州政治格局上爭權奪利的工具,那麼他自然也不會盡心盡力為呂布作戰。而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呂布兵分三路的軍事部署,為陳宮、張邈的退守不出提供了便利。

兗州之戰,呂布並非敗於曹操,而是兗州地方的政權被分化

當呂布與曹操在濮陽城前對峙時,若陳宮果斷放棄駐地馳援呂布合兵共抗曹操,尚有轉圜餘地。可事實上陳宮所率軍隊在整個兗州之戰的戰線只佔極小的部分,可以說是一直於呂布總部處於失聯狀態,直至呂布接連失利後才出現。而最讓人不能理解的當屬張邈一部,其所在的陳留郡相對安全,卻自始至終都未見調派一兵一將支援前線。

陳宮、張邈作為地方名士,迎曹牧呂,致力於尋求強大的軍事力量庇護兗州,所求的是一方安寧,可諷刺的是這種畫地自保的心態使他們在作戰時束手束腳,最終導致了覆滅

鄄城是曹操根基所在,其父母妻兒都在城中,攻佔鄄城的政治意義十分重大,此外豫州刺史郭貢有與其合作的意向,況且呂布自恃自身兵力充足,城中有叛將為內應,所以呂布絕不會輕易放棄攻打鄄城的打算。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郭貢與城中內應被逐一擊潰,援軍為袁紹所牽掣遲遲不到,而曹操又大軍緊逼,原本勝利在即的局面變成了背水一戰。


兗州之戰,呂布並非敗於曹操,而是兗州地方的政權被分化

由此,呂布的軍事部署並非最佳,而且其聯盟內部成員私心極重,暗流湧動。

大姓豪族對地方政權控制的削弱

不少人認為曹操擊敗了進入兗州的青州百萬黃巾,維護了兗州大姓的利益,所以兗州大姓在其收復兗州時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初平三年,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所殺害,陳宮等人力保曹操入主兗州, 當時兗州豪族的確非常認可曹操。但曹操身為寒門新晉勢力的代表,天生和這些本地豪族站在政治對立面。

在政治上,緊密聯繫的大姓望族與社會地位崇高的名士是地方實際掌權者,牢牢控制著地方選用官員的權利。曹操入主兗州後,為鞏固自己的勢力,一邊統治的兗州名士及家人,擅殺邊讓是最有名的一例,明面上是對這些妄議朝政的名士不滿,實際上卻在敲打這些大姓。


兗州之戰,呂布並非敗於曹操,而是兗州地方的政權被分化

另一邊,曹操大量擢升選用寒門庶族,培養親信,同時建立唯才是舉的選官用官制度,這些措施有力地限制了大姓豪族、名士和對地方政權的控制,衝擊了當時盛行的察舉制,勢必觸動當地豪族的核心利益。

在經濟上,曹操對當地豪族應該也有不同程度的壓榨,從曹操後來陸續頒佈的政策和同一處境下的劉備入蜀後的做法可窺見一二。

曹操削弱當地豪強經濟基礎的重要方式如下,鑑於袁氏所在地區土地兼併嚴重並由此造成的貧富差距問題,曹操推廣屯田制,與地主豪強爭奪土地和人口;以對外征戰為名大量向大姓豪族徵收軍餉和土地。

在曹操施行種種不利於當地大姓名士的政令後,他們又請呂布掌管兗州。這說明當時大多數兗州豪族已經背棄曹操,轉而投靠呂布,意圖憑藉外來軍事力量推翻曹操統治,所以兗州大姓幫助曹操收復兗州簡直是無稽之談。

糧草短缺和袁紹的干預

古人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兗州之戰,呂布並非敗於曹操,而是兗州地方的政權被分化

呂布和曹操在濮陽對峙百餘日後,兩軍糧草供應都出現了嚴重短缺。呂布的大後方兗州發生了蝗災,又無法從外部獲得糧食,曹操甚至都曾想過答應袁紹向其稱臣的要求,可見當時的情況危急,幸得程昱獻計,傾盡一縣之力保曹軍三日。然而,是啊,可見曹操統治時期對兗州豪族所積累的財富搜刮力度之大。

另外,曹操在駐東郡為東郡太守的三年間,通過多種方式在東武陽積攢了數量可觀的物資,戰役初期陳宮遲遲不願退出此地,這批物資可能也是原因之一。然而,袁紹出兵東郡,對河北形成威逼之勢,陳宮最終不敵袁紹,這批頗為可觀的物資就這樣拱手讓於他人

最後,兗州之戰期間,呂布表面上在外交上的失敗也是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既沒有阻止袁紹支援曹操,也沒有爭取陶謙、袁術的援助。但事實上陶謙、袁術剛被曹操擊敗,尚需休養生息,並且兗州之戰結束地極為迅速,根本沒有實施外交的機會。至於阻止袁紹支援曹操這一想法更不現實,袁紹、呂布勢同水火,且袁紹一直將曹操看做自己經營河南的棋子,曹操被呂布所滅有礙於己身利益。


兗州之戰,呂布並非敗於曹操,而是兗州地方的政權被分化

在戰役決勝期雙方缺糧的嚴峻形勢下,呂布軍因得不到任何有效的供給,又失去了重要物資據點,外交方面亦無獲得實質性援助,因此在之後的戰鬥中越來越力不從心,曹操軍卻因程昱等人蒐集來的少量軍糧渡過難關,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另外,袁紹的出兵干預也在客觀上幫助了曹操,這些因素都對戰爭最終的結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小結

表面看來,兗州之戰是呂布與曹操為爭奪兗州統治權的戰爭,實質上卻是曹操與以陳宮、張邈等人為代表的兗州名士、豪族之間的鬥爭,呂布及其率領的幷州軍事集團只是兗州豪族為重奪權柄的重要工具。

就性質而論,兗州之戰與官渡之戰一脈相承,都是地主階級內部兩個階層的鬥爭,如果說兗州之戰就是其與世家大族鬥爭的初步勝利,那麼官渡之戰是曹操對世家大族的決定性勝利。兗州之戰,曹操戰勝的則是以陳宮、張邈為首的兗州地方名士豪族;官渡之戰,曹操戰勝的是以袁紹為代表的整個漢末世族。從這個意義上講,兗州之戰可謂漢末地主階級內部兩個階層相互鬥爭的一個縮影,是官渡之戰的提前預演。


兗州之戰,呂布並非敗於曹操,而是兗州地方的政權被分化

單純從軍事來論,兗州之戰中呂布的戰略戰術選擇都沒有明顯的紕漏,甚至在軍隊的戰力上,呂布的幷州精騎還略勝一籌。但由於聯軍內部不夠團結,缺少外援,糧草不足,加之袁紹出兵干預,所以在正面對戰佔有優勢的情況下,呂布軍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

然究其根本,呂布集團失敗的根本原因則在於兗州地方大姓豪族因受到曹操等新興寒族勢力的打擊從而削弱了他們對於地方政權的控制和影響力。兗州之戰呂布方的失利既宣告了陳宮、張邈等人倚仗外來武裝力量進行自保的如意算盤破滅,也昭示著漢末中原大姓豪族對地方政權控制的削弱,而以曹操為代表的新興寒族階層正在逐步崛起。


參考文獻:

林榕傑《論呂布的失策》

陳壽 《三國志》

班固 《漢書》

范曄 《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