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變式增長(連載7)——寬度vs深度

寬度vs深度


在裂變式增長線下的課堂中我們談到一個觀點:


裂變式增長(連載7)——寬度vs深度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間的市場爭奪,除了質量、交期,還有價格,而價格更多的是跟隨市場供需來進行波動,這就使得利潤更加透明、更加微薄。企業就要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全面降低成本。做深度,而不是寬度。

公司成本,大概可以分為產品成本(廣義,含材料、人工、設備等)、物流成本、庫存成本、質量成本、資金成本、銷售成本、其他成本等。要想降低成本,需要站在公司戰略決策層面去全面考慮,不能僅僅是從單一方向衡量,畢竟不同類型的成本會相互影響。

產品的成本,包括設計研發成本、模具設備成本、材料成本、人工及生產成本、廠房等固定設施成本等。

1.設計研發成本。

設計研發成本與公司研發技術人員的素質及銷售端提供的信息有著密切關係。全面準確的客戶端需求信息可以給研發技術人員提供準確的設計方向,而設計人員的全面考量,在有限的選擇中鎖定更多的標準化工序、通用標準、共用材料,則能以此影響到其他環節,降低整體成本。

2.模具設備成本。

產品的設計會直接決定設備選擇,工藝及工序的確定則會影響到治具及相關配套。設計時,如果能鎖定更多不同類型產品的標準化工序,就可以減少相應的設備治具種類,增加其使用效率,減少其採購成本。

3.材料成本。

材料成本包括材料價格成本、材料運輸及相關費用(部分可納入材料價格成本中)、庫存管理成本、資金佔用成本、呆料成本等。在研發設計環節,有更多的共用材料,就可以通過減少物料備貨種類,擴大單一物料的需求數量,進而減少單一物料價格採購成本、庫存成本等。

4.人工及生產成本。

人工及生產成本更多地取決於工序的設定及設備的匹配情況,其中工藝工序主要是設計及技術問題,在此不做過多闡述。這裡想要著重說明的是影響生產成本的最主要因素——產品合格率,即有效產出。要想提高產品合格率,就要生產與技術協助,找出真正的問題工序及瓶頸工序。

5.無形成本。

在實際作業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無形成本,就是浪費和企業內耗。

在實際作業中,比如:退貨後的不可再次利用及超年限的報廢等。當然,其中還涉及到產品的質量保證問題。但是目前的很多操作上,更多的是規避責任問題。而企業內耗,最為突出的現象是流程的繁瑣、重複、拖沓。

在成本降低中,不僅要關注各個環節的連同降本,還要根據80/20原則,對關鍵環節、主要問題進行降本分析;不僅要關注各部門降本,更要通過關鍵問題點分析,以關鍵部門為中心,協同其他部門一起降本。

產品成本的構成因素有很多,當企業的產品線變長時,全方位的成本都在增加,2017年有一位勤商會學員參加完運營系統班的學習後,聽完了我講的產品5力分析模型後,他發現為什麼他的利潤比較低,就是源自於產品線太長,後來他做了大膽的調整,把產品從3000個砍掉1600個後2018年銷售收入增加了一倍,所以經營企業不是要追求產品的寬度,而是要追求產品的深度,寬度是成本,深度是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