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厭女”一詞來自英文“misogyny”,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但這種厭惡並不是明確表現在外的,更多時候,它非常隱蔽,以極日常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從近幾年的網絡流行語,就可以察覺這種端倪。


這些流行語的共性在於將個例普遍化,極端化,視其為所有女性的問題。


在韓國引發全民大討論,反映性別問題的暢銷書《82年生的金智英》中,講述了一位名字普普通通,生活按部就班的三十六女性金智英的故事,她從小到大所經歷了日常化的、隱性的性別歧視,其中就有看似開玩笑般投擲在她身上,卻深深刺痛她的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媽蟲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帶孩子的年輕媽媽,卻沒有灰頭土臉、面容憔悴,甚至保養得當,時髦亮眼,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會喜提“媽蟲”這一稱號。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韓國網民心目中的“媽蟲”刻板印象。 版權:大魚讀品;插畫師:JKong(以下同)


“媽蟲”是結合英文“mom”和“蟲”的韓文新詞,原本用於貶低那些被認為縱容孩子,無法管教在公共場合大聲喧鬧幼童的年輕母親。這一流行語甚至造成一些商家建立起“No Kids Zone”。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原本的“媽蟲”刻板印象


“媽蟲”的潛臺詞是,育兒是女性的責任,孩子管教失當,與父親以及公共設施的不完善無關。只有成為一個能夠控制孩子在任何場合都不干擾他人的母親,才是合格的母親,才是人而不是蟲。


後來這個詞逐漸產生變化,開始用於攻擊那些在老公上班後,就帶孩子外出喝咖啡、做指甲、逛街,看起來美貌優雅的年輕媽媽。因為“帶帶孩子有什麼累的”以及“花著老公的錢卻那麼悠閒”就是一種原罪。


使用場景舉例:


以下內容節選自《82年生的金智英》:

雖然金智英聽得不是很清楚,但隱約聽見他們在說:“我也好想用老公賺來的錢買咖啡喝,整天到處閒晃……媽蟲還真好命……我一點也不想和韓國女人結婚……”


金智英快步離開了公園。她已經顧不得熱騰騰的咖啡灑在手上。中途孩子驚醒哭泣她也沒發現,只想徑自衝回家躲起來。那個下午,她茫然失措,不小心把一碗忘記加熱的冷湯餵給孩子喝,也忘記幫孩子穿尿不溼,結果尿了她一身。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82年生的金智英》


大醬女


是韓國傳統料理大醬(된장)和女(녀)的組合詞。2000年由網友發明,用來指稱自身能力不足,但又貪慕虛榮,追求超出自己經濟水平的消費方式,要靠父母和伴侶來養的女性。


2004年更由網友畫成了漫畫,衍生出“豆醬女”“味噌女”“泡菜女”等一系列同類詞。這個詞的含義和使用場景不斷泛化,甚至被用來無差別攻擊享受生活的女性,或者作為位高者對相對弱勢者的調侃,被用在種種“領導覺得自己很幽默”的場合。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網友刻板想象中的大醬女


使用場景舉例:


以下內容節選自《82年生的金智英》:

有一次,她和客戶一起去一家韓餐廳吃午飯。廠商經理見金智英點豆腐拌大醬,忍不住說:“年輕人居然也懂得吃這個?原來金小姐也是大醬女啊, 哈哈哈!”


當時正處於網絡用語盛行的年代,剛好出現“大醬女”這樣的稱呼,還有各種貶低女性的新造詞。對方說這番話究竟是要逗金智英笑呢,還是覺得金智英好欺負,抑或是他根本不知道“大醬女”的意思就隨便脫口而出呢,在場的人都不得而知,只知道公司經理笑了職員當然也要跟著笑,客戶笑了金智英和前輩自然也不能板著臉,所以只好尷尬地賠個笑臉,趕緊轉移了話題。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82年生的金智英》


梨大女



你既不是全職媽媽,經濟上也不依賴男人,學識和能力也很出色,屬於精英女性?沒關係,總有一款詞適合你。


“梨大女”就是為此量身定做。梨花女子大學是韓國首爾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也是韓國最優秀的女子大學。現代集團現任會長玄貞恩、《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趙南柱女士就畢業於這所學校。但“梨大女”這個詞可不是用來誇獎你的能力和學識,而是用於揶揄“以嫁入豪門為目標的梨大學生”。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為了反擊這種女性附庸的聲音,女生們掛起“I am your future boss, not your future wife”的標語


這個稱呼背後的語氣非常微妙,交織著嫌惡和羨慕的雙重情緒,以及在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韓國,在激烈的婚戀角逐中落於下風的男性的不甘。同時,在就業困難的大背景下,女性在人才市場上成為競爭對手,也間接造成了“梨大女”的不受歡迎。


發明了種種厭女詞彙的韓國網民並不孤單。作為2018年全球男女平等報告中排名109位(總149國),趕超日本(排名110)、韓國(排名118位)的國家,我國網民在創造五花八門厭女流行語的創新能力上,也是不甘落後的。甚至,在這一點上我們表現出比韓國更高的創造力、隱喻力和形象程度,堪稱出神入化。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綠茶——綠茶婊



“綠茶”這個詞是如何從一種清爽醇香的飲料原料變成指代“外表清純,實則生活糜爛、思想拜金,城府極深的年輕女性”,這個過程已不可考。


2013年,因為一條與年輕模特相關的社會新聞,這個詞帶上了更加強烈、更加狠辣的感情色彩,演變為“綠茶婊”一詞。如今這個詞通常使用在配偶的女性朋友,和多位異性保持曖昧關係或者僅僅是異性緣好的年輕女性身上。


對“綠茶”外在形象的想象符合亞洲男性審美的“清純、黑色長直髮、漂亮”,但這些想象被認為具有某種虛偽性,是某種用於誘捕異性的偽裝。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特別典型的關於“綠茶婊”的想象


比較特殊的是,這個詞的使用者通常是女性,使用場合往往當事人不在場。這個詞背後暗含一種對異性資源、異性注意力的搶奪,一種對異性無法鑑別真正優秀女性的恨鐵不成鋼。


它所圍繞的主體依然是男性。甚至,這個詞還有了一系列變體,比如“聖母婊”“白蓮花”,這些詞彙所攻擊的是那些一般被認為是女性正面特質的“寬容”“善良”。


細究起來,這些詞彙的歷史源遠流長,與成語中的“婦人之仁”“紅顏禍水”如出一轍,說明發明者在語言演化方面非常注意傳承。隨著新媒體的崛起,“綠茶”系列詞彙矩陣有了更廣泛的功用,比如教男性和女性如何鑑別身邊“綠茶”的“鑑婊指南”。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大媽


“大媽”看上去是一個稀鬆平常的中性詞,甚至有幾分親切可愛。但結合這個詞通常所使用的場景,就可以看出這個詞並不友善。


場景1:廣場舞大媽。特指在廣場等公共空間在公放音樂伴奏下跳集體舞的中年女性。這些女性通常已退休,擁有閒暇時間,有鍛鍊身體、社交的需求,廣場舞是她們新的歸屬感的來源。但同時,她們也被視作“擾民”“吵鬧”的象徵。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場景2:土豪大媽。用來特指那些精打細算、貪便宜但又購買力驚人的中年女性。經常會聽到有關大媽搶購大到黃金珠寶奢侈品,小到日用品水果優衣庫T恤的都市傳說,在這些傳說裡,“大媽”戰鬥力驚人、慾望旺盛,使用這個詞的人往往同時透露出讚歎和鄙夷。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場景3:在這種特定語境下,“大媽”被用來嘲諷那些長相老氣、土氣甚至粗俗,從外表看出身底層的女性。還有個變體是“大姐”,用來刺傷年輕女性的自尊心,激發她們對衰老的恐懼。


但是與“大媽”相對應的“大叔”,往往指代儒雅、保養得當、經濟實力雄厚的中產階級中年男子,或至少是慈祥、親切的底層中年男子。


比如你可以感受一下,分別叫以下這兩位同年齡段明星“大媽”和“大叔”的感覺。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娘炮


“娘炮”一詞據稱來源於一部臺灣的青春偶像劇《別叫我軟柿子》,女主角罵男主角“娘炮”,意為男主角“像女人一樣軟弱、怕事”,而完全沒意識到在攻擊男主角時,她也貶低了自己所屬的群體。


“娘炮”中的“娘”已經失去了在漢語中作為“母親”的含義,而被改變為一個形容詞,意為“女性化”。


但是,我們不會稱一位女性“娘”,因為“娘”原本就是她的特質。我們只會說一位女性“爺們兒”“漢子”,這在最初被視為一種批評,後來卻莫名其妙變成一種讚賞——與男性對“娘”避之唯恐不及相反,女性很樂於被人誇讚自己身上具有男性特質,將其視為一種最高褒獎。


“娘”這個詞專門被用來形容那些外表、舉止女性化的男性,在我們的文化中,一個男性表現得女性化是一種恥辱,一種令人尷尬、產生排斥感的行為。


後來更是逐漸泛化到只要一位男性具有女性特點,哪怕這些特點是優點,比如細膩、溫柔、感性,都會被攻擊為“娘炮”,甚至在網友中產生了“抵制娘炮文化”的熱潮。

網絡流行語——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

網友所攻擊的典型“娘炮”形象


語言所反映的是人的潛意識,一些特定語言的的流行,更會將語言中的概念悄無聲息地植入大眾腦中,使之形成一種刻板印象。


歷史學家瑪麗·比爾德在《女性與權力》中闡述了一種通過語言傳達的性別模式:“對女性聲音的措辭和形容,例如嘮叨,哀鳴,嘰咕,而男性就是低沉渾厚,富有磁性。”


網絡流行語也正是這種性別模式的一再強化,把對女性的貶損、刻板印象強化到極致,甚至連女性本身也開始接受這種印象,無意識中自我矮化。


《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平凡女性金智英,便是在這些日常中的語言、行為規範、主流觀念的影響下,一點點變得虛弱無力,無法相信自己,甚至直到壓抑的自我爆發時,她也只能假借別人的身份為自己說話。


但覺察到這種無意識的規訓,就是覺醒的第一步,我們可以拒絕被他人制造的語言綁架,找回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


插畫師:JK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