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坐在竹藤轎上的香客,被轎伕們抬著上山拜佛,沿途的僧人站立,腳下放有竹筐,應是供轎中人隨時喜舍功德。片中的轎輿,據說最高峰時有千餘乘,轎伕兩千餘人,有時因中途加價導致紛爭,每遇此事,往往就會通過寺院知客僧調解。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短姑古蹟處,此處為一天然碼頭,相傳為觀音大士顯跡處,據說曾有姑嫂二人,歷經一年,前來拜佛,剛在此處下船,小姑臨月事,因不潔未能上山,嫂嫂很是埋怨一番,只能獨自進香,後漲潮小姑被困,飢腸轆轆,忽遇一老嫗投石水上,送飯而來,待嫂嫂禮畢送食來,小姑說已有人送過,嫂嫂猛然回憶起拜佛之時,觀音蓮座處的衣裙有水跡,因此感悟是菩薩顯靈,再返殿而視,水跡仍在,因此後人將此處名為:短姑聖蹟。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路旁一位僧人,打坐在椅上,敲著木魚,潛心修行,而此刻正是春日時光,草木生長,遠處一舟,風帆揚起,人在景中,人已成景。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普陀山的山道,石階一路從山腳蜿蜒而來,一行香客,大多年紀偏大,或拄拐,或直登,甚為虔誠,轉角處一位僧人正盤坐而對。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普濟寺門口售賣佛珠的地攤,一位攤主,頭戴瓜皮帽,身著短襖,彷彿老僧入定般,靜待善良信女前來選購。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正在大圓通殿中唱名合掌的法悅法師。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當時的舟山定海縣風光,唐朝始設翁山縣,清康熙年間的公元1688年設為定海縣,圖中建築沿島而建,大多是深宅大院,碼頭上停泊著汽輪和大小民船,迎面的牆上是整幅的英美菸草公司所產的“紅錫包”香菸廣告。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普濟寺,古樹參天,香爐中煙霧繚繞,寺前身為“不肯去觀音院”,創建於後梁時期的公元916年,經歷了歷代的毀建,於康熙年間的1689年,重建為普濟寺,今日大殿已非片中之景,後經歷動亂於1979年重修。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建於普陀山峭壁上的寺院。北宋黃庭堅寫過《觀世音贊六首》,其中一首為: 聖慈悲願觀自在,海岸孤絕補陀巖。 貫花纓絡普莊嚴,度生如幻現微笑。 有一眾生起圓覺,即現三十二應身。 壁立千仞無依倚,住空還以自念力。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普陀山的轎伕,正抬著客人上山。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普陀山信真和尚墓


民國時的普陀山,有錢人會享受坐著轎子去進香

普陀山的碼頭,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於東海之上的舟山群島,唐朝時期初創為觀音菩薩的道場,後經過歷代興建,成為海天佛國,片中山門為海岸牌坊,雍正年間始建,1919年由皖人陳性良捐資重建,其身後的建築為回瀾亭,建於光緒年間,樓亭前一排排的竹竿轎依次排開,正待香客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