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清代狀元,英年早逝,但他的楷書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歡迎關注我們,每天更新各種書畫資訊!

他是清代狀元,寫一手好書法,只是英年早逝,活了45歲,讓人惋惜。

他的書法雖然不能說是開宗立派,但是在當時的書壇可以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有人說他的書法過於嚴謹,有著呆板之氣,那麼他的書法到底如何呢?


這位清代狀元,英年早逝,但他的楷書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王仁堪作為清代的文人,在學習書法的時候也受到了館閣體的影響,但是他並沒有完全拘泥於館閣體,而是寫出了自己的風格。雖然有人說他的書法是館閣體,也有人說他的書法即使是館閣體也有可學之處,並不能完全否定王仁堪的書法造詣。


這位清代狀元,英年早逝,但他的楷書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在眾多的書體之中,楷書最能代表王仁堪的水平,從他的傳世書法之中可以看出,在字的結構上,遵循著嚴謹規整的審美,沒有絲毫的紊亂之氣,在筆墨上濃淡結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這些筆畫的墨色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字中,筆畫輕重多變,帶來了節奏感,並沒有像館閣體一樣,而是增加了書寫的靈動之感。


這位清代狀元,英年早逝,但他的楷書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在整幅書法的章法上,做到了橫平豎直,堪稱楷書的書寫典範。雖然他的楷書不能說超越了顏真卿、柳公權等楷書大家,但是與當時的一些名家相比,絲毫不落下風。曾有人說王仁堪的楷書足以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尤其是寫醜書的人,王仁堪的這種嚴謹、認真的精神也值得寫醜書的人學習。


這位清代狀元,英年早逝,但他的楷書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王仁堪雖然在書法上取得了成就,但是他在世的時候並不是以書法為生,在短暫的一生之中積累了深厚的文學基礎,所以他的書法是文學修養的一種外在體現,也寫出了文人的風采。王仁堪中狀元之後,由於其書法、文章精湛而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愛重,後來由於他直言不諱,直言納諫,讓慈禧對他頗有微詞,所以他中年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


這位清代狀元,英年早逝,但他的楷書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王仁堪活了45歲,在後來任蘇州知府,但是不久之後因身體不適,離開人世。很多人瞭解他的生平之後為他感到惋惜,曾說王仁堪如果能活到70歲,那麼他在書壇上的影響力會很大。由於王仁堪的傳世書法並不多,曾一度被後人遺忘,直到後來他的書法再次被眾人熟知,才知道他不僅僅是一位飽讀詩書之人還是一位被遺忘的書法家。


這位清代狀元,英年早逝,但他的楷書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他的書法雖然沒有完全擺脫館閣體的影響,但是仍有可學之處,所寫《千字文》也被後世稱為典範之作。其實像王仁堪這樣的文人有很多,並不是以書法為生卻以書法立身,比如宋代文學家蘇軾,他的行書被稱為範本,米芾、黃庭堅、文徵明等人,他們在詩詞、繪畫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卻以書法聞名


這位清代狀元,英年早逝,但他的楷書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作為一個文人,他們的審美標準始終是以一個文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視書法為小道,認為文人會寫書法沒什麼值得炫耀的,書法是文人必備的一項技能而已。


這位清代狀元,英年早逝,但他的楷書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他們也沒有自稱書法家,始終以文人自居,所以他們的書法具有雅緻之氣,同時又有濃郁的書卷氣。看了狀元王仁堪的書法之後,你感覺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