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风·蒹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记得有一阵子,邓丽君演唱的这首《在水一方》特别受欢迎,除了歌词的意境幽美,大概和琼瑶阿姨的小说《在水一方》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国风·秦风·蒹葭》

“一方”,是“河的对岸”;“在水一方”,便是“在河的另一边”。听到这歌,眼前便出现了这样的景象: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少年在湿地的水边徘徊,迷茫又伤感。

歌词确实富有诗意,因为歌词的来源——《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原本就是很美的。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国风·秦风·蒹葭》

晚秋时节,烟笼寒水、露凝霜结,年轻人在湿地中一边漫步,一边思恋着心中的“伊人”。秋晨淡雾,烟水飘渺,恍惚中,他看见那女子一会儿在水的中央,一会儿在水岸边;一会儿在水中小洲上,一会儿又在水中的沙滩上。

果真是有这样的河阻止着少年向他心中的“伊人”表达思慕之情的吗?恐怕心理上的河,才是真正的障碍吧!


《国风·秦风·蒹葭》

清末文学家方玉润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看似可见不可达,但倘若这少年足够勇敢,实实在在地去追求她,或许也并非如此遥远的。

然而,我却又想,倘若没有这条河,就没有岸上随风摇摆的“蒹葭”,没有岸边丰盛繁茂的草丛,也不会有“水之湄”、“水中坻”“水之涘”和“水中沚”,又怎么会有这样凄美怅惘的爱情呢?

前几天读了余光中先生的<>,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

宋代诗人李之仪有《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古罗马诗人桓吉尔有一句名言——“望对岸而伸手向往。”这句话被后人理解为追求情人而不得才隔水伸手向往,仍是求之不得。

德国古民歌描写追求女子不得也多称被水阻隔。正所谓“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但丁《神曲》)。

可见,古今中外,人们在对爱情的向往、在对求而不得的恋情感受上,大抵是相通的。

附: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