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將軍是邯鄲的?

手機用戶li6856797453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裡繁衍、休養生息。邯鄲人傑地靈,歷代名人輩出,豪俊迭興。那麼,邯鄲歷史上出現過哪些將軍呢?

趙武靈王(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中國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君主。死後諡號武靈。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趙君稱王,自武靈王諡號始。

李君羨(593年-648年),別名五娘子,唐朝將領,曾任左武候中郎將、華州刺史,封爵武連縣公。李君羨初為瓦崗寨李密下屬,後投奔李淵,每戰必單騎先鋒破陣,俘獲王玄應的軍隊,擊破突厥。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一說封丘(今河南封丘)人,北宋開國名將。父親潘瞞。在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當過軍校。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後,受到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韓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病逝。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武惠。

李繼勳(916年-977年),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北宋名將、宋太祖“義社十兄弟”之一。後漢末年,李繼勳前往鄴都(大名府)投奔郭威。後周初年,任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顯德元年(954年)三月,李繼勳參加高平之戰,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改虎捷右廂都指揮使,領永州防禦使,十月,又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昭武軍節度使。李繼勳與趙匡胤等九人結為“義社十兄弟”。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趙匡胤平潞州李筠,李繼勳為昭義軍節度使,鎮守潞州,負責進攻及抗擊北漢。開寶元年(968年)、開寶二年(969年),李繼勳兩次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率軍出征北漢,開寶三年(970年),李繼勳改為天雄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李繼勳因病回洛陽,以太子太師致仕,同年去世,終年62歲,追封隴西郡王,諡號莊武。

韓重贇(?—974),磁州武安(今屬河北)人。北宋重要將領,開國功臣之一,官至禁軍殿前都指揮使、彰德軍節度使,卒贈侍中。少年勇武,隸屬郭威(後周太祖)麾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時,韓重贇參與兵變,“以翊戴功”,升任龍捷左廂都校、領永州防禦使。

韓令坤(923年—968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市)人。北宋初年著名將領。自少隸後周太祖郭威帳下,為鐵騎散員都虞候。宋朝建立後,移鎮太平軍,加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建隆二年春返京,太祖杯酒釋兵權,外放成德軍節度使。乾德六年,因疽發於背而卒。追封南康郡王。

範築先(1881-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河北館陶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愛國將領。範築先早年從軍到北洋陸軍。辛亥革命後,任陸軍第八旅旅長。1936年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8年11月14日,日軍進攻聊城,範築先率部抗擊。次日城陷,700多名將士大部分戰死。範築先寧死不當俘虜,舉槍自盡,壯烈殉國。

王佔元(1861—1934)原名德賢,字子春。山東省館陶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南館陶鎮人。北洋時期的陸軍上將,湖北督軍,以貪鄙聞名。

郭好禮(1904—1943),八路軍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參謀長。原名郭富堂。1904年8月13日生於河北省臨漳縣郭小屯村。早年參加馮玉祥部國-軍,任連長。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郭好禮回到家鄉,在地方組織自衛武裝,任保安中隊長。1940年1月,率部參加八路軍,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四團副團長。8月,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冀南抗日根據地反“掃蕩”戰役戰鬥。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冀南邊區輪訓隊副隊長、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參謀長、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率游擊隊活動於廣平至大名公路以南地區,堅持抗日遊擊戰爭。

張維璽(1889—1944),字楚玉,河北省館陶縣人。西北軍將領,馮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中原大戰後,解散所部迴天津家中隱居。36年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至南京“陸軍大學特三期”學習。38年於長沙畢業後,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上將參議兼貴陽軍訓部督練官。後被日偽毒死於江蘇泰州白雲寺,終年55歲。

王謙(1900~1973)河北永年人。早年參加國民軍。1931年 12 月參加寧都起義。1932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趙北源 (1917—1964)河北省大名縣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冀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大名縣大隊第四中隊政治指導員,冀南軍區第二支隊一大隊大隊長,第九旅二十六團營長,第一軍分區二十六團參謀長、分區武工隊政治委員,漳河縣縣長,路南支隊政治委員,冀南軍區第三軍分區二十六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南軍區獨立第五旅十四團政治委員,晉冀魯豫軍區第十縱隊八十六團團長,第四野戰軍五十八軍一七三師副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員,海軍青島基地參謀長,北海艦隊參謀長,旅順基地副司令員。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李大磊(1910——1988年6月25日),又名李方成,大名縣沙圪塔鄉南賈莊村人。1927年3月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27年至1937年在大名、清豐、南樂、館陶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家鄉組織民眾,武裝民眾,建立抗日遊擊武裝,打擊日軍。1938年7月參加八路軍,任大名城北區抗日遊擊隊大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南軍區九分區副司令員,1947年解放安陽時,他率部攻擊敵人機場,勝利完成殲敵任務。1948年任華北野戰軍十四縱隊四十二旅副旅長。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裴志耕,河北省大名縣人,1927年入黨,1938年入伍。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任科長、團政委、武裝動員部長、軍分區政委、工委書記兼團政委等職,領導軍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鞏固、擴大了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他任旅政治部主任、旅政委、縱隊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邯鄲戰役、集寧戰役、張家口保衛戰、巨金魚戰役、魯西南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進軍大西南等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崔建功,河北省大名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股長、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副主任、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作戰以及山東高塘東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軍分區司令員、副旅長、旅長、旅政委、師長等職,參加了平漢、汲縣、安陽、豫北、豫西、淮海、渡江、廣東、廣西等戰役戰鬥。1952年,他指揮所屬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以上是我查到的邯鄲的將軍,歡迎大家繼續補充!


鯨大叔學歷史


比較出名的有5位吧,他們分別是:

1、王 謙(1900--1973),河北永年縣曲陌鄉東舊寨人。建國後曾任華北軍區後勤部財務部政委、華北編外人事部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2、裴志耕(1907--1997),河北大名人。建國後曾任中共遵義地委書記、空軍學院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3、崔建功(1915--2004),河北魏縣人。志願軍15軍45師師長,電影《上甘嶺》崔師長原型。曾任昆明軍區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4、趙北源(1917-1964),河北大名人、建國後歷任海軍青島基地參謀長,海軍北海艦隊參謀長,海軍旅順基地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5、李大磊(1916-1988),河北大名人、建國後任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副參謀長、“文革”期間曾任第一機械工業部軍管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88年之後將軍40名。


大國曆史記


謝謝網友“名字實在是難取”的邀請。戰國後期趙國名將趙奢,北宋開國名將潘美,北宋名將李繼勳等,都是邯鄲的。但今天不說這些,說點更讓邯鄲人引以自豪的,這就是從邯鄲走出的5位開國少將。

王謙(1900—1973),河北邯鄲永年區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五軍團補充團連指導員,補充3師1團政委,紅五軍團電臺指導員,紅31軍特務團政委。參加過長征。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29師黎城工作團團長,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軍法處處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42旅政治部副主任,華北軍區衡水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華北軍區衡水軍分區副政委,軍區後勤部財務部政委,華北編外人事部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裴志耕(1907—1997),河北邯鄲大名縣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大名縣委書記,張家口地委書記。主要從事抗戰同盟工作,引導進步青年投身革命,壯大黨的組織。

抗戰時期,曾任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地方武裝科科長,第6軍分區政委等職。領導軍民開展游擊戰爭,鞏固擴大冀魯豫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2旅政治部主任,第11縱隊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17軍政治部主任等職。

參加過邯鄲戰役、集寧戰役、張家口保衛戰、巨金魚戰役、魯西南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進軍大西南等戰役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空軍軍政治部主任、軍政委,福州軍區空軍副政委,空軍學院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崔建功(1915—2004),河北邯鄲魏縣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過山西永和、陝西橋板和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戰鬥。

抗戰時期,曾任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等職,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山東高塘東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軍分區司令員、旅政委、師長等職,參加過平漢、汲縣、安陽、豫北、豫西、淮海、渡江、廣東、廣西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副軍長、昆明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指揮15軍45師參加過上甘嶺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大磊(1910—1988),河北邯鄲大名縣人。

1927年至1937年間,主要在大名、清豐、南樂、館陶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抗戰時期,在家鄉建立遊擊武裝,打擊日寇。曾任大名城北區游擊隊大隊長、冀南軍區第2支隊司令員,冀南1分區副司令員兼衛東支隊司令員等職。運用破襲戰、伏擊戰,配合主力部隊重創日軍;在日軍大規模“掃蕩”的艱苦時期,堅持游擊戰爭,率部參加過肥鄉和成安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冀南軍區9分區副司令員,華北野戰軍14縱隊42旅副旅長,華北軍區70軍210師副師長等職。

曾率部攻擊敵人安陽機場,完成殲敵任務;參加豫北黃河大鐵橋及獲嘉、新鄉等戰鬥,戰功卓著。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華東軍區高炮3師師長,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副參謀長,華東軍區空炮指揮所主任等職務。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趙北源(1917—1964),河北邯鄲大名縣人。

抗戰時期,曾任冀南軍區第2支隊1大隊大隊長,第1軍分區26團參謀長、分區武工隊政委,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26團政委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0縱隊86團團長,第四野戰軍58軍173師副師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南軍區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員,北海艦隊參謀長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邯鄲還有哪些將軍請補充。


鄭國柱


邯鄲是個三千年沒有改過名字的城市。戰國都城,人物就多了,歷史上出過的將軍有很多,但是大多數人不百度的話,很多人也不知道他們,我就介紹一些大多數人聽說過的吧。

潘美,(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一說封丘(今河南封丘)人,北宋開國名將。

王莽,新朝的建立者,也算是一位將軍。

楊露禪,直隸省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太極拳事業深入推廣,發揚光大的偉大武術家,並非將軍。

戰國四君子的平原君,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用戶3267031354


古代和近代,邯鄲出了幾個將軍,我來說幾個:

趙奢,嬴姓趙氏,是趙武靈王幼子,以馭馬出名,被封為“馬服君”,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

範築先,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愛國將領。先加入北洋陸軍,辛亥革命後,任陸軍第八旅旅長,先後任第三路軍參議、沂水、臨沂縣縣長等職務,1936年,任山東省第6區行政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一生為官清廉。

韓蔭亭,邯鄲永年人,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員,八路軍平漢支隊司令員。

馬慶華,回族,河北邯鄲人,抗日英雄,在伏擊往杞縣傅集建立據點的日軍,待敵軍進入伏擊圈,即指揮部隊出擊,敵死傷慘重,後於追殲殘敵時中彈犧牲。

王佔元,邯鄲市館陶縣人,先加入淮軍,後選入袁世凱新軍,一路高升至湖北督軍,統治殘暴,以貪鄙聞名。


明離子


趙尚祥磁縣泥河人,也是55年被封為少將


盛旺944


河北邯鄲此縣唯一開國將軍,是黃繼光長官,《上甘嶺》師長原型!邯鄲是河北的下轄的11個地級市之一,共有5位開國將軍。我們都知道河北也是十大將軍省之一,有孫毅、韓振紀2位開國中將,王蘊瑞、劉永源、王猛等79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他們分別來自河北的48個市縣。
河北省,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其中邯鄲還出了幾位開國群雄,名將更是如雲。如邯鄲這個縣,唯一的開國將軍,是《上甘嶺》崔師原型!崔建功1515年出生於河北魏縣,是河北魏縣唯一的開國將軍。

用戶3830305826016995


歷任河北省委副書記,南白石村李文善


笑著回憶5


38軍司令員邯鄲人,此人很低調邯鄲的


手機用戶5968882319


邯鄲歷史悠久,名人輩出,軍事領域也很出色,列舉幾個與大家共享

1.“胡服騎射”的趙雍,邯鄲人,也就是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他雄心勃勃,為改變趙國的困境,大膽改革,實行“胡服騎射”,創建了騎兵,擊匈奴,滅中山,一舉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和秦國並駕齊驅的強國。

2.被李世民冤殺的李君羨,邯鄲武安人,初年跟隨瓦崗山的李密,後識時務的投奔李淵,不久又追隨李世民南征北討,出任驃騎將軍、中郎將;貞觀年間突厥兵進犯長安渭水,他與尉遲恭奉命迎戰,解了長安之圍,被李世民封為縣公。

3.在傳統文學中被描繪成奸臣的潘美,邯鄲大名人,初出道便做了周世宗的侍從,參加過柴榮親自指揮的高平之戰;後追隨趙匡胤成為開宋的元老,平南漢,攻南唐,徵北漢……戰功赫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