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6種常見皮膚科急診的自我救治


疫情下,6種常見皮膚科急診的自我救治

在當前抗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攻堅階段,為避免增加感染或交叉感染的概率,很多皮膚病患者不去醫院診療。在此,將陸續提供一些常見皮膚科急診的自我救治方法,供參考使用。如病情較重或原病情明顯加重,建議做好個人防護,立刻到醫院就診。

1. 藥疹:多表現為紅斑、斑丘疹、蕁麻疹(風團)樣皮疹,近期有用藥史或服用保健品等。

處理: 停用可疑的過敏藥物或食品;多飲水;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過敏藥物,一般建議2 ~3種藥物一起用,便於快速緩解症狀;必要時,加服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

疫情下,6種常見皮膚科急診的自我救治

2. 接觸性皮炎:多表現為紅斑、斑丘疹、水皰或滲出,近期多有染髮劑、化妝品等接觸史。

處理:脫離過敏性物體的接觸;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過敏藥物,一般建議2 ~3種藥物一起用,便於快速緩解症狀;必要時,加服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膏,如糠酸莫米松或曲安奈德乳膏等。

3. 帶狀皰疹:多表現為簇集性小水皰、丘皰疹,沿皮神經分佈,頭面、軀幹、四肢均可發生;多伴有局部疼痛。

處理: 注意休息,避免疲勞;口服阿昔洛韋或伐昔洛韋等抗病毒治療8 ~10天,加巴賁丁或普瑞巴林止痛治療,可加用彌可保營養神經治療;外用爐甘石洗劑或阿昔洛韋乳膏。

疫情下,6種常見皮膚科急診的自我救治

4. 足癬併發感染:表現為在原有足癬的基礎上,因搔抓或潮溼而出現浸漬、潰爛、滲出,甚至淋巴引流區出現充血、腫脹、疼痛、壓痛。

處理:清洗局部,清除分泌物,保持局部清潔、乾燥;滲出較多時,用3%硼酸溶液溼敷;暫不可直接外用抗真菌或抗生素藥膏,否則會加重皮損;如出現丹毒樣皮損,應口服或靜脈應用抗生素。待局部滲出減少後,再外用抗真菌藥。

5. 局部皮膚燙傷:如不慎燙傷,應迅速脫離熱源;迅速將局部用冷水冷敷或在自來水下輕輕沖洗;如起了水泡,不可弄破;局部可包紮或暴露,但要保持清潔。不宜用碘酊等消毒,也不能塗用牙膏等,即使有燙傷藥膏或抗生素藥膏,也只能薄塗。一般小面積的輕度燙傷,1 ~ 2周可自行癒合。

疫情下,6種常見皮膚科急診的自我救治

6. 輕度皮膚外傷:如不慎擦傷、劃傷皮膚,可輕輕擠壓傷口(不可用嘴吸),使其流出一點血液,再用碘伏局部消毒,包上創可貼,每天更換1次。不宜用碘酊等,也不能塗牙膏、上止血粉等,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潔,不能沾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