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帕爾戰役,日軍奮力到達目的地,為何望而卻步不戰而退?

iwndl


英帕爾戰役前期,日軍打得還算順利,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便逼近至英帕爾附近。當時的初戰告捷甚至讓日本人一度認為英帕爾已是囊中之物,征服整個印度也已只是時間的問題。東京電臺和報紙大肆渲染這一勝利,“萬歲”的高呼也響徹東京上空,不過日本人很快就被打了臉。

事實上,日本人的勝利並不完全是因為對手不敵,還與英軍的主動退卻有關。英軍指揮官蒙巴頓早就料到日本人將會有此圖謀,所以戰鬥剛一打響他就想好了對策。他迅速將欽敦江附近的守軍撤至英帕爾附近高地,並在此構築防禦陣地。這樣一來日軍就不得不背靠欽敦江作戰,他們的補給線也會越拉越長,再加上此時英國空軍又完全掌握著制空權,最終就會導致日軍的補給供應陷入困境。蒙巴頓的計劃可謂正中日軍要害,因為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完全沒有考慮後勤的問題,他麾下的3個師團也只攜帶了3個星期的口糧,後續補給只能依賴脆弱的叢林運輸線。

後續的戰鬥漸漸陷入僵持,日軍被迫進行著艱苦的攻堅戰,進展非常緩慢。隨後英軍增援部隊陸續抵達英帕爾前線,日軍連續惡戰四十天之久卻依舊未能撕破英軍防線,勝利的天平也隨之倒向了英國人一側。日軍自身攜帶的乾糧已經耗盡,此時只能靠著叢林小道送來的一點補給苦苦支撐,然而雨季的到來讓日本人徹底陷入了絕境。江河氾濫,道路被毀,日軍脆弱的補給線瞬間崩潰,許多士兵因無糧可食開始紛紛上山尋找食物。另一方面,各種流行性疾病也開始在日軍部隊中迅速蔓延,死亡人數與日俱增。

日軍已無取勝的希望,但是牟田口卻依然不打算就此放棄。6月10日,陷入瘋狂的牟田口對英帕爾實施了最後一次突擊。這一次日軍雖然奮力衝到了英帕爾的邊緣,但是他們自身的力量也就此耗盡。眼見勝利無望,第31師團指揮官佐藤中將便擅自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日軍就此失去了科希馬戰線。31師團的潰敗給了日軍一記重擊,讓原本就已脆弱的防線徹底崩潰,一週之後日本南方軍總司部下達了停止“烏”號作戰的命令。日本人的悲劇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在敗退的路上他們沒有任何補給,可謂走一路死一路,有些日本兵甚至以野草和人肉充飢,最終逃走的日軍僅剩5萬餘人。或許是天道輪迴,當年盟軍緬甸大撤退那一幕也降臨在了日本人的頭上。


戰情解碼


不是日軍止步不前,而是強弩之末!

內部原因:日軍進攻到此後,後勤補給幾乎斷了,加上叢林瘴氣,導致瘟疫爆發,死傷無數,士氣底下。

外部原因:英印軍隊依靠工事和後勤補給,加上印軍保家衛家的決心和士氣,以逸待勞。


微笑的蛋黃派


因為這樣你才能問今天的問題!


A0美達太陽能0A-1351583...


水土不服,後勤跟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