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後宮是怎麼晉升的?

瀚海說史


清朝在建立初期時,後宮嬪妃並沒有明確的規制。直到康熙時期才明確了具體的等級和位份。清朝嬪妃晉升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懷孕晉升、生子晉升、受寵晉升、立功晉升、皇太后提拔、侍君久且忠心。

清代后妃制度的建立: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時,除了正妻稱為大福晉(大妃)外,其他嬪妃都稱為側福晉或是庶福晉,並無地位高低之分。皇太極繼位初的天聰時期也因循此例,但是崇德改元之後,由於皇太極正式稱帝,依照明朝禮制,所以其原本稱為大福晉的正妻改稱為皇后,除此之外,皇太極還大封了五宮后妃,除清寧宮皇后外,還有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永福宮莊妃,崇德時期的這五宮后妃是皇太極後宮中地位最高的五位后妃,其餘嬪妃地位不可與之比肩。到了順治帝時期,除了皇后之外,順治帝又將自己寵愛的董鄂氏封為了清王朝開國的第一位皇貴妃,而除此之外,其餘嬪妃,都是沒有封號的庶妃,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在順治時期也是一個沒有封號的庶妃,宮中人稱其為佟妃,康熙皇帝即位後根據滿洲實際情況,又結合明朝的經驗,建立了完善的后妃制度,康熙皇帝將後宮嬪妃分為八個不同等級,同時又將每個等級的人數做了明確的規定:其中由高到低依次為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至此清朝後妃制度趨於完善,此制度歷經二百餘年,直到清朝滅亡廢止。

清朝後宮嬪妃的晉升:

1、因懷孕生子晉升:

清朝汲取了明朝對於皇子教育失敗的教訓,因此從建國伊始就非常注重對皇子的教育,而作為誕育皇子的后妃,皇帝通常也是不吝賞賜的,清朝不乏一些因為誕育子嗣而得到晉封的,讓你們都知道子憑母貴,殊不知,更有母憑子貴之說,尤其是到了清朝後期,由於皇帝普遍子嗣稀少,因此後妃如若是能誕育皇子,那麼晉升之路將會更快更好。最典型的就是還在做懿嬪時的慈禧太后,因為生育了咸豐帝即位以來的第一個皇子,因此被升為懿妃,隨後又被升為懿貴妃,成為了咸豐一朝的第一位貴妃,在宮中地位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

2、因受寵晉升:

清朝的后妃中,晉升最快的就是那些因為深受皇帝寵幸的后妃,道光朝的孝全成皇后和咸豐朝的孝貞顯皇后就是最典型的兩個例子。孝全成皇后於道光二年入宮,初封全嬪,三個月後升全妃,一年後以十七歲稚齡超越道光帝所有老資格嬪妃成為僅次於孝慎成皇后的全貴妃,而後又升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直至母儀天下的皇后,而這看似漫長艱難的晉升之路,孝全成皇后只用了短短十二年時間,對於絕大多數嬪妃來說,這樣的晉升可能是他們一生都無法達到的,如果你覺得孝全成皇后的晉升速度很快,那麼下面的孝貞顯皇后的晉升之路就更讓你瞠目結舌了。孝貞顯皇后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慈安皇太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於咸豐二年入宮,初封貞嬪,一個月後越過妃位直接被晉封為貞貴妃,立為貴妃後的一個月更是越過皇貴妃之位直接晉封為皇后,從一個五等的嬪升為一等的皇后,慈安太后僅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這樣的晉升速度在清朝也是空前絕後的,這也足見咸豐皇帝對於鈕祜祿氏的寵愛。

3、因皇太后提拔:

皇帝雖然是天下之王、萬民之主,但是後宮之中的事情除了皇帝外,還有一位是更有權力的,這就是皇太后,一些嬪妃憑藉皇太后的寵愛的信賴得以被晉升,乾隆皇帝的繼後烏拉那拉氏就是因為皇太后的賞識和提拔而升為皇后的。乾隆十三年,乾隆帝的結髮妻子富察皇后病逝,中宮之位空懸,乾隆皇帝生母崇慶皇太后非常喜愛嫻貴妃輝發那拉氏,所以在其提議下,嫻貴妃被升為攝六宮事皇貴妃,成為了清朝開國以來第一位攝六宮事皇貴妃,一年多之後的乾隆十五年,經皇太后提議,乾隆皇帝下旨將皇貴妃輝發那拉氏冊為皇后,輝發那拉氏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斷髮皇后”,實事求是的講,乾隆皇帝對那拉氏的感情很一般,如果不是皇太后提議,恐怕乾隆不會立其為皇后,

4、因侍君久且忠心而晉升:

在清朝後妃晉升還有一種,那就是因為侍奉君王時間長,並且忠心的原因而被晉升的,種晉升還分為皇帝晉升和新帝晉升,但是無論這兩種晉升方式的哪種,唯一一樣的就是,這些嬪妃基本都不受寵,她們的晉升都是因為超長待機的老資歷而被賞賜性的提拔。康熙朝的定妃萬琉哈氏和乾隆朝的婉妃陳氏都屬於此類。定妃萬琉哈氏在康熙二十四年時生下皇十二子胤祹,然而卻多年沒有名分,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時,已經五十八歲的萬琉哈氏才因為“侍奉皇帝多年均稱淑慎”而被升為定嬪。而乾隆朝的婉妃陳氏也是如此,陳氏在乾隆十三年時被升為婉嬪,之後她在嬪位上呆了整整四十六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老皇帝即將退位的前夕,才被晉升為婉妃,此時的陳氏已經年近八十歲,這種晉升的象徵意義明顯大於實際意義,皇帝對她們的晉升也是禮儀性的,根本談不上恩寵。

清朝後妃的晉升之路其實並不容易,很多嬪妃入宮幾十年都升不到一宮主位,還有一些嬪妃因為犯錯或者觸怒皇帝而被連降數級,像是孝全成皇后或是孝貞顯皇后那樣火線提拔的嬪妃實在是太少了,絕大多數後宮的女子都是熬白了頭都沒有得到晉升。


歷史課課代表


進宮看背景

和大國企一樣,要想拿到清代後宮的編制,首先要看背景,看娘娘您路子夠不夠硬。

觀清一代,絕大多數后妃都來自顯赫之家,並且是選自上三旗八旗女子。清朝的后妃大部分來自滿族和蒙古族, 以及一些漢軍八旗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女子。而一般民間女子尤其是漢族女子是不可能進皇宮,亦不可能封為妃嬪的。



看過各種“孝莊xx”“xx順治”的同學想必也知道了,清初統治者所制定的“滿蒙聯姻”政策, 主要是由於清初的政治形勢和滿清習俗決定。想要征服和控制一個地區,最簡便又不流血的方法就是和親。於是清初大力和蒙古聯姻,既保住清的大後方又能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

故清初,大部分的后妃都來自蒙古,如大清冊封的第一位皇后———太宗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懿靖大貴妃、康淑惠妃、世祖廢后、孝惠章皇后、淑惠妃等都是來自蒙古,並且都是來自一個氏族—博爾濟吉特氏。當時,一個家族出了三位皇后,可謂是顯赫一時。



後來,清已經在中原獲得了統治權。這時,通過選秀,特選取有功大臣之女、將軍之女或妹、各地封王的格格等,充實後宮,廣誕皇子皇孫,為清王朝的千秋萬世做貢獻;又可以通過選秀與大臣聯姻成為“親家”,使得大臣更加忠心為朝廷賣命。



此種制度不同於明代選秀。 明代恪守明太祖的規定:“天子及親王后妃宮嬪等, 必選良家女子而聘焉, 戒勿受大臣所進, 恐其食緣為奸,不利於國也”。故代除明成祖徐皇后出身顯赫之外,是中山王徐達之女,其餘均來自下層之家的女子。在清朝,出身不好想進入後宮並得到很高的位份,可以說是痴人說夢。



當然,萬事都有例外。傳說在雍王府門口賣豆漿的甄嬛,能夠一路通關當上太后,實屬奇蹟;而她的兒媳婦兒令妃,內務府包衣出身,也能過五關斬六將,最後搖身成為嘉慶帝的生母,也是清代後宮自主創業,殺出一條血路的大魔頭。


升職熬資歷

清代後宮中等級森嚴,皇后身為國母,與妃嬪既是妻妾關係,又是君臣關係。在等級和禮儀上有著嚴格的區別,妃殯見皇后和見皇帝一樣必須行臣妾之禮。

所以在《延禧攻略》裡,富察氏第一次對高貴妃發飆,說的話就是:“高貴妃真心急,我還沒來就急著走。”正是在用這個規矩壓制她。


不同於新式互聯網公司都在追求扁平化管理,經理和員工也都是坐在一起辦公,國企更強調地位差異、等級制度。而在清朝後宮這種典型“國企”,自然也不會出現公司常有的薪資倒掛現象,資歷、地位與薪資待遇強掛鉤。


但這樣僵化的制度也有好處。就是即便你沒有真性情讓皇上好奇生真愛,也沒有豔冠群芳以色侍人,更沒有宮鬥手段800招。每天就是佛系打卡混吃等死,照樣能夠混到普調級別。每逢遇到大升職機會,按部就班就能升職加薪。拿固定工資,有過節福利,確實是一份不錯的鐵飯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