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佔菲律賓為什麼成為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爭論的焦點?

白楊樹下談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1944年,可以說盟軍在各個戰場上獲得了主動權,而參戰2年多的美國,憑藉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和戰爭潛力,也逐漸在盟軍中脫穎而出,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對於羅斯福來說,是他夢寐以求的結果。

作為美國人承擔的主戰場——太平洋戰區,更是他關注的重點。倒不是戰局有多麼緊張,而是分別代表陸、海兩軍種的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常為進攻方向爭吵不休,讓他左右為難。善於“和稀泥”的羅斯福乾脆指示各打各的,沒有主次之分。

尼米茲偷襲日本聯合艦隊大本營——特魯克港。

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以微弱的損失佔領了馬紹爾群島後,一舉突破了日本所謂的“絕對國防圈”,信心大增。但他沒有按照海軍部金上將的計劃,去攻佔千里之外的馬里亞納,而是瞄準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大本營特魯克港。他要一雪前恥。

首先,“珍珠港事件”一直是他心中難以吞下的“梗”。那一天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他一手創建的潛艇基地被炸得千瘡百孔。作為美國人,對日本人的行徑感到無比的憤恨;作為一名老兵,自己的“老窩”被人端了,這是軍人的恥辱。

儘管“珍珠港事件”後,尼米茲轟炸日本東京;元兇山本五十六被擊落,聯合艦隊也被打得“七零八落”,但“一報還一報”、“以牙還牙”的想法始終讓他不能忘記。戰爭已經進行了2年多,到了該“血債血償”、報仇雪恨的時候了。

其次,太平洋艦隊的實力今非昔比,有能力打勝這一仗。如今的太平洋艦隊實戰經驗豐富,戰術配合相當嫻熟,而且航空母艦的數量和質量也佔有絕對的優勢,可以在多個海域同時進行進攻。這樣的實力得益於美國的綜合國力。

為了有絕對的把握,尼米茲命令包括9艘航空母艦在內的近70艘戰艦組成的第58特混艦隊,殺向特魯克港。都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現在佔有絕對的優勢,而不去報仇,是任何有“血性的”軍人都不能坐視不管的。

更為重要的是,特魯克港作為聯合艦隊大本營,是日本海軍的象徵。進攻並摧毀它,既可以振奮軍隊士氣,又可以平撫美國人的怨氣,更可以鼓舞盟軍堅持下去的決心。當然,對於日本人來說,是打擊其士氣的最好舉措。

1944年2月12日,第58特混編隊悄悄駛離軍港,為了保密,除艦隊指揮官和少數幾個外,整個艦隊直到4天后抵達目的地時,才知道進攻的目標。官兵們興奮不已,士氣十分高漲。第一波次的150架戰機逆風而起,衝向特魯克港。

此時的特魯克港和當初的珍珠港一樣,沒有任何防備。儘管港內有300架戰機,但飛行員大多不在位。接下來就是“偷襲珍珠港”的翻版。經過3個波次空襲,特魯克港基本被毀,擊沉日軍各類艦隻47艘,擊毀飛機298架,可謂戰果輝煌。

馬里亞納海戰,有喜有憂。

擊毀日本聯合艦隊大本營的消息傳到國內,媒體紛紛活躍起來,頭版刊登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人們紛紛讚賞尼米茲和他的太平洋艦隊,將他們視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報名參加海軍的青年絡繹不絕。

尼米茲正在暗自高興的時候,頂頭上司金上將卻很不高興。前些日子因為塔瓦拉血戰,尼米茲為避免再次出現大的傷亡,居然“站到”麥克阿瑟的一邊;現在又“違令”擅自攻擊特魯克港,全然沒有把上司看在眼裡,是該面談一下了。

尼米茲奉命前往華盛頓,面見金上將,最終確定了進攻馬里亞納的具體時間。1944年6月6日,盟軍反攻歐洲的諾曼底戰役正式打響。與此同時,太平洋艦隊也拉開了馬里亞納海戰的序幕。美國能同時兼顧兩大戰場,顯示了其強大的實力。

尼米茲的第58特混編隊從馬紹爾出發,緊隨其後的是500多艘艦隻搭載的近13萬人的登陸部隊,浩浩蕩蕩地駛向馬里亞納群島。而“困獸猶鬥”的日本人也拿出了最後的家底,與美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海空大戰。

6月19日這一天,雙方就進行了4場空戰,日軍損失達400多架戰機,創下了太平洋戰爭飛機損失的最高紀錄,被美軍飛行員戲稱“馬里亞納獵火雞”。更讓日本人絕望的是,曾參加過偷襲珍珠港的“大風”號和“翔鶴”號航母被擊沉。

馬里亞納海戰是軍事史上最大的航母對決,但“一邊倒”的情形還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之外。此戰過後,日本人引以為傲的航空母艦所剩無幾,更嚴重的是優秀的艦載機飛行員消耗殆盡。也就是說,日本海軍基本上喪失了作戰能力。

但日軍的負隅頑抗,還是讓尼米茲等人心有餘悸。歷時25天的塞班島戰役,美軍損失傷亡近2萬人,有些攻擊部隊傷亡比例高達60%,基本失去了戰鬥力。儘管包括南雲忠一在內的4萬多守軍全部被殲滅,但對美軍來說,只能算是慘勝。

菲律賓之戰,美軍內部再起“內訌”。

按照先前羅斯福調解的結果,麥克阿瑟由南向北攻,尼米茲從東向西打,彼此誰也不干涉誰。就在兩邊打的順風順水,形勢一片大好,在地圖上對菲律賓形成鉗形之勢時,麥克阿瑟的“心思”又活泛起來,他要首先進攻菲律賓。

其實大家都清楚他的心思,他曾是菲律賓的“座上賓”,在日軍的進逼下,丟下幾萬官兵獨自撤往澳大利亞。這是一個讓人倍感沒有面子的事情,更何況心高氣傲的麥克阿瑟臨走前,向菲律賓人信誓旦旦的宣稱:“我一定會回來的”。

但尼米茲並不這麼看,他認為跳過菲律賓攻佔臺灣,既可以切斷日本南下的補給線,又可以迫使戒備森嚴的呂宋島上的日軍“自生自滅”。這樣做最省事、耗時最短,最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美軍傷亡。

好面子的麥克阿瑟為了不想讓自己的諾言成為國際笑話,不惜再次與尼米茲爭吵起來,互不相讓,最終還是由羅斯福拖著病體親自調解二人的爭端。當然,從戰術上,尼米茲的計劃無可挑剔,但麥克阿瑟卻準備打“感情牌”。

一是,菲律賓作為美國在遠東的殖民地已經營多年,與1700萬菲律賓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丟下他們不管,以後輿論譴責誰都受不了,日本人也會趁機大做文章,說美國人不管菲律賓;

二是,尼米茲的戰術是為了降低美軍傷亡,但不要忘記在呂宋島上還有3700名美軍戰俘,如果讓該島“自生自滅”,首當其衝的是美軍戰俘;

更為重要的是,日本佔據臺灣達半個世紀,早已“奴役化”了,美軍登陸不一定會得到幫忙,而菲律賓人一直仇恨日本,並且有不少的游擊隊可以幫助美軍。

顯然,羅斯福被麥克阿瑟的解釋打動了,尼米茲也無話可說。也就是說,尼米茲只是從純軍事、戰術的角度考慮問題,忽略了人情世故和長遠打算。看來,麥克阿瑟為了儘早攻佔菲律賓,挽回自己的面子,沒少下功夫。

大家認為麥克阿瑟這麼做,對嗎?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海上騎士:尼米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