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淪為現代教育的“裹腳布”,減負能不能這麼減?


從教育減負三十條的條例頒發出來之後,您的孩子真正的減負了嗎?

給中小學生減負,已經“喊”了多年,從中央到地方,既有政策引導,也不乏改革探索。但揆諸現實,這些年,很多中小學減負並未取得實質性突破,甚至還有“不減反增”的傾向。

“教育減負”不僅收效甚微,而且有些矯枉過正,社會成員在如何減負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教育減負政策的初衷與實際的效果背離如此之遠,實質上是在“如何減負”上走錯了路,不是對減負本身的否定。

安徽經典誦讀近期邀請了學生家長、各級教師、教育專家等,就減負發表自己的看法,展開“教育論劍”。

我們希望以此激發更多的理性討論。畢竟,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課題,關係到千家萬戶,關係到國家未來。

這一期關於教育減負的觀點來自圍棋老師、兩個孩子家長的張老師,此外,張老師還提出了關於減負的科學方法——有效教育。


第一篇:痛心!中考、高考淪為現代教育的“裹腳布”,減負能不能這麼減?

中考、高考淪為現代教育的“裹腳布”,減負能不能這麼減?

學生負擔重是因為學了大量“沒用”的知識


現在的學生為什麼學習負擔重?而我們普遍的認為是孩子作業多了、補課多了。

這些解釋其實都不得要領,真正的原因在我看來是:每個學生被迫學了大量對自己將來“沒用”的知識。

我和很多大學生都聊過這個話題,很多大學畢業生都有這樣的感覺:中學(初中和高中)辛辛苦苦學的很多知識,大學根本沒有用過。

比如一個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以前學的數理化、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在上大學之後基本再也不會接觸,乃至畢業之後這些科目的知識也與工作毫無相關。

再比如學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以前學的理化、生物、政治、地理、歷史完全沒用,語文也基本沒用,而學習這些無關科目的時間卻大大佔用了主科目的時間。

現在大學教育共有506個專業,逐一分析,會發現一個事實:每個專業的學習,與基礎教育階段一半以上的學科無關,而很多學科技能在大學才正式開始學習。

那麼,是不是可以這麼說:一個學生在某一個學習階段確定了將來主攻的專業方向,而那些與該專業無關的學科是不是可以不用學了?

但現在的中考、高考卻說:不可以!

因為這些科目在中考、高考裡都佔有分值,甚至分值的比例更高。

舉個例子:一個有物理天賦的學生,大學專業目標是物理學專業,但是高考語文的分數總分是150分,佔比是物理分值的一倍。

如果一個大學美術系招生,考試項目裡卻有一項唱歌考核,而且唱歌的分值比素描、水粉的分數佔比還高,這難道不是很奇怪嗎?

中考、高考淪為現代教育的“裹腳布”,減負能不能這麼減?

說起招生制度,著名畫家陳丹青憤慨不已:“專業前3名的永遠考不進來,由於外語達不到那個分數,因此他們的畫形同廢紙。我們不能單憑英語分數就把一個孩子粗暴地拒絕在門外。”

而就在1978年,陳丹青自己曾以外語零分、專業高分被中央美術學院錄取。

其實從以上的例子不難看出,中高考的科目設置有重大缺陷和原則錯誤:

1.沒用精準反映大學專業的需求;

2.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3.違背教育規律,給學生施加了超重的學業負擔。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些超負荷的努力,得到的是教育的低效、人才被埋沒。就像百年前裹腳的婦女,她們忍受了多少年的痛苦,最終成了半個殘廢人。

中考、高考淪為現代教育的“裹腳布”,減負能不能這麼減?

減負的建議


以現有大學的506個專業來看,如果自主確定高考的科目,以及各科所佔的分值,改變現在的3+3或3+1+2模式。各個大學相同的專業所確定的科目可以不一樣。這樣一來,這個改變就能看出成效。

而這一改變的實質是:

在現有高考的形式下,給高校確定計分科目的自主權,使招生更有針對性;同時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權,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和興趣,可以早一點確定自己的大學專業方向。

這樣學生參加高考的科目相對於現有高考的科目就會減少,從而達到減負的效果。

改變後,大學各專業高考的科目理論上最少是一門,最多是九門。平均下來是三到四門,高中生的學業壓力會得到有效緩解。

這是科學的減負,因為無關的科目的學習,不僅僅是增加了學業負擔,更重要的是影響的有效知識的深度學習。

有了高考的政策轉變,中考自然也會改變:初中生可以自主選擇中考的科目(語文、數學必須選一科)。

一般來說,學生選擇中考的科目也應該是三到四門,由高考的科目轉變影響中考的科目。

這對初中生來說,意味著什麼?解放!對國家來說,中國的教育從此走向了正途,開啟了成為教育強國之旅!

中考、高考淪為現代教育的“裹腳布”,減負能不能這麼減?

現在初中都不少於九門課的學習、考試,這對孩子的傷害、對人才的傷害、對教育的傷害,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1. 直接導致了學生超負荷的學業壓力;

2.擠壓了德育、體育、實踐學習的時間;

3.有特長的學生平庸化;

4.破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上學產生厭倦;

5.透支了孩子的學習熱情;

6.導致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質量下降;

7.整個教育生態惡化;

8.影響了國家教育、科技的進步;

9.千千萬萬的家庭處於焦慮之中,影響了人民的幸福感。

我們的教育體制如此堅持文化課的全面考核,到底為了什麼,全才的人又有幾個呢?

我常常在想:錢鍾書、張允和、羅家綸、錢偉長、錢穆、吳晗這些大師們放在當代教育體制下學習能考上大學嗎?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嗎?

他們都是偏科的典型例子,在我看來如果在現在的考試製度下,肯定有一部分人去職業學校了,相對的他們的才能還能發揮出來麼?

再比如天才數學家陶哲軒如果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能有現在的成就嗎?

我想,一個政策的好壞唯有親歷一遍才能深有體會,如果教育的專家們現在去參加一場中考、高考,相信對教育會有新的感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兩千年前,莊子就感慨知識是學不完的。

所以學習要有方向、重點。

學以致用、因材施教、揚長避短、終身學習才是教育的客觀規律。人的學習能力是有限的,對於知識的學習不可能面面俱到,這本就是自然規律。

回到減負這個話題,也是個人的一些感悟

我的減負建議有三條:

1.大學的各個專業,根據本專業的教學範疇,確定高考的計分學科;學生參加中考,在現有的中考科目裡任選,但不少於三門學科(語文和數學至少選一門)

2.中小學的教學大綱分兩部分:

基礎部分和中高考部分。基礎部分的內容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識。中高考部分以現有的大綱為藍本,淘汰過時的知識點,高中階段的大綱內容加強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學生每一科可以按中高考大綱學習,也可以按基礎部分大綱學習。

3.小學的學業考核實行五分制,基礎部分的學業考核實行五分制。

另外,作為配套體系,我建議建立特長生教學體系,給特長生打開成長空間,因為與減負無關,這裡就不再詳述了。

中考、高考淪為現代教育的“裹腳布”,減負能不能這麼減?

有效教育


我把實施了上面三條建議的教育稱之為“有效教育”。

什麼是“有效教育”?

每個學生以自己的綜合能力、興趣特長、職業規劃為依據,形成了自己的大學專業方向,圍繞這個方向的知識就是自己的有效知識;

學習有效知識的過程就是有效學習;

學校實施的教育能夠滿足每個學生的有效學習,這樣的教育就是“有效教育”。

我認為籃球運動員姚明、檯球運動員丁俊暉、天才數學家陶哲軒等就是“有效學習”的成功案例。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很小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特長開始進行有效學習。也就是說一個人越早開始有效學習,越能出成績。

“有效教育”對教育減負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1.非有效知識的學習,內容減少了、難度降低了、考試簡單了、作業沒有了、補課不需要了;

2.沒有偏科這個概念了,學生精神負擔、補課負擔大大減輕;

3.補課減少了,家庭教育方面的投資減少了,家長、學生的負擔也同時減輕了;

“有效教育”最大的優點是解放了學生、解放了學校、解放了中國的教育,扯下無端束縛學生的裹腳布。

中考、高考淪為現代教育的“裹腳布”,減負能不能這麼減?

我希望,在未來有這麼一所學校:

上午,上文化課;下午,上興趣課和社團活動,包括特長、體育、音樂、美術、手工、舞蹈、話劇、詩歌、哲學、遊戲、科技製作……

晚上,讀本書,寫文章,看電影,散步,開晚會,或者發呆。週末,郊遊、體育比賽、社會實踐或參觀博物館。

也許,但願,這一天並不遙遠。

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共同生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才是我們理想的教育!

有效教育,不僅可以科學減負,還可以為理想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題外話:本章內容純屬個人觀點,只是希望教育能走一條有效的路,可發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