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劍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因其曾對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自1997年始,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為續接千年歷史文脈,傳承五千年泱泱大國的厚重文化,在國家相關領導支持下,激發了董事長谷建華先生對歷史文化挖掘和保護的責任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迴歸百米長卷》、《迎澳門迴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主要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歷史橫切面的真實的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作品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與關懷下圓滿成功的!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在通州區領導的鼎力支持下完成系列文化長篇鉅作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天安門篇鑑賞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運河沿線採風回執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淮安篇鑑賞

準安在歷史上行政區劃及名稱多變。上古時期此處屬揚州之域,春秋為吳國所轄,戰國是楚國屬區,秦隸九江郡地。西漢在此設置縣級區劃行政機構,稱“射陽縣”,以在射水(今鹽河)之陽故名。三國魏時縣除,地分屬臨淮(今安徽盱眙縣西北80裡)、廣陵(今江蘇江都縣)二郡。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魏鹹熙二年(265年),晉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在土家大族支持下,廢魏帝而自立建晉,於此復置射陽縣。東晉初約公元318年,以此地處於晉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前趙的接界區域,北通五水(穎、蔡、渦、汴、泗)南通一河(邗溝運河),轉輸易通,風帆易達,是南北必爭之地,故設山陽郡於此,以境內有山陽道而名,並把射陽縣改稱“山陽縣”,始為重鎮。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淮安篇鑑賞

|名勝一:韓信吳承恩故里

“西漢三傑”之一的韓信這裡封侯,唐宋的詩聖詞宗這裡留詠,抗金英雄韓世忠、梁紅玉在這裡披荊斬棘……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明代射陽山人吳承恩,在這裡生,這裡長,在這裡聽藝人評話,在這裡餐山河秀色,在這裡學佛道教義,最後在淮安城西大運河堤下自家的射陽簃(閣邊小屋)裡,用“胸中磨損斬邪刀”,以“欲起平之恨無力”的雙手,著成了蜚聲中外的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文筆曲折,歌頌了抗爭精神和爭取自由的美好願望,特別是在藝術上的浪漫主義特徵與以取經主線聯絡情節的結構特點,為後世的章回小說創作做出了典範。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淮安篇鑑賞

|名勝二:文通塔

磚砌樓臺高闊,券洞深長,臺上木構歇山頂兩層樓,正脊、垂脊、戧脊等九脊協調,吻獸、望獸、走獸等眾獸精緻,格外古樸宏偉。登上此樓,準安舊城、新城、夾城盡收眼底,運河、遙堤、壩閘皆入眼簾。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那文通塔屹立在淮安城西大運河東畔,創建於隋仁壽二年(602年),又在唐景龍年(708年)重建,是木塔,再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改建為磚塔,後屢予維修。其為八角形七層樓閣式塔,底層下部內收為仿木勾欄,層簷疊澀外展,五層以下壁設券門,六七層無門,五層內頂製為穹隆式,中心有八角形藻井。整座塔形腰粗端細,內收外展有致而柔美,與黃河的湍悍洶湧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京杭大運河蜿蜒秀美的神姿妙態。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淮安篇鑑賞

|名勝三:總督漕運部院

漕運是王朝興衰的命脈。金、元、明、清四朝建都北京,進一步開鑿運河溝通河北、山東運河河道以南接江淮各地。特別是忽必烈開鑿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使大運河直貫南北,把南北各大經濟區直接連接起來,成為中國運河變遷史上自隋以後又一次重大轉變,奠定南北京杭大運河的基本走向及規模,促使明清成為漕運的最盛時期。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唯一機構一一總督漕運部院,佔地約三萬平方米,與標誌性建築鎮準樓、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自隋起,朝廷在淮安楚州設漕運專署,宋設江淮轉運使,東南六路之粟皆由此入汴而至京師,明、清在這裡設總督漕運部院衙門,以督査、催促漕運事宜,主管南糧北調、北鹽南運等籌運工作。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名勝四:鎮淮樓

鎮淮樓矗立在山陽舊城的中心位置,始建於南宋紹定初年將山陽縣升設準安軍的時候,原紅襖軍首領李全抗金降宋受任觀察使、都統制,駐守楚州(今淮安),於城中建都統司酒樓,供其享用。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明初易作譙樓,置鐘鼓司時,俗稱“鼓樓”。大約在永樂年間,黃、準運三河交匯為一起的淮安一帶準河運道得到治理,寄希望於這裡的淮河不再氾濫妨漕害民,便將此樓改稱為“鎮淮樓”。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淮安篇鑑賞


谷建華圖說古運河之“古運淮安趣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請大家關注此今日頭條號,下一篇京杭大運河的精彩故事等著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