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野生動物,避免一場可能發生的世界性災難

保護野生動物,避免一場可能發生的世界性災難


​人與自然,始終應當和平相處,這也是維護生態平衡的意義所在。“萬物相行以生,眾生互惠而成。”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保護野生動物,避免一場可能發生的世界性災難


大家是否還記得近期發生的澳大利亞山火?從去年11月份持續到現在,當中有近12.5億隻野生動物慘死在烈火之中。


同山火發生時間相近的新型冠狀病毒,從武漢開始大規模傳播,現已波及整個全球。而該病毒的來源也可能正是野生動物。


今年2月份,東非也在經受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多達4000億隻蝗蟲正在瘋狂吞噬整個東非的農作物,並向西亞和南亞等地區蔓延。


另外還有非洲豬瘟、美國新型流感、尼日利亞神秘病毒和部分地區地震等災害,彷彿是在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的關係似乎沒有那麼和諧了。


一場世界性災難,可能始於舌尖上的淪陷


保護野生動物,避免一場可能發生的世界性災難


說到新型冠狀病毒,就不得不提到捕食野生動物這個話題。近些年來,人類不斷掠奪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和資源,直接破壞了食物鏈。


長江白鱘的捕撈、非洲象的象牙買賣、穿山甲的捕殺和蝙蝠的食用,更有甚者網上直播吃野味的全部過程,目的便是為了個人利益。想起那些野生動物被捕殺的畫面,是真的讓人痛心。


目前仍有少部分人仍停留在封建迷信思想,在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幻想著吃這些野味能延年益壽。這也是不少國家保護動物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回想下2003年席捲全國的SARS(非典型肺炎)事件,起因便是果子狸攜帶了蝙蝠上的SARS病毒,然後通過被人捕食的方式把病毒傳播給人類。這種交易值得嗎?部分人的無節制索取,只會導致野生動物的滅絕和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野生動物的報復之路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跟每個人息息相關。

保護野生動物,避免一場可能發生的世界性災難


2003年的非典(SARS),2012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到如今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這些病毒的起因都與人類接觸和捕食野生動物有關,病從口出已是被驗證的事實。


穿山甲、野生刺蝟、果子狸和蛇類都攜帶多種體內寄生蟲;

土撥鼠是鼠疫病菌的主要傳染源;

非洲黑猩猩和白眉猴是HIV病毒的主要傳染源;

浣熊是狂犬病病毒攜帶者之一;

蝙蝠全身攜帶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尼帕病毒等100多種。

……


但真正可怕的不是蝙蝠等野生動物,而是人心。人類以征服者的態度對待自然,自然則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教育人類。


保護野生動物,避免一場可能發生的世界性災難


保護野生動物,一定程度上便是保護我們自己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關於生物鏈的平衡想必大家應該有所耳聞。


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如貓頭鷹被滅絕,就不能控制田鼠的數量;

田鼠便會無限制的繁衍,導致田鼠數量氾濫,對莊稼造成影響;

從而莊稼收成下降,引發饑荒等問題;

這樣一旦食物鏈失衡的話,最終人類很可能也會被滅絕。


保護野生動物,避免一場可能發生的世界性災難


如果這次病毒放過人類,那麼我們人類可不可以放過那些無辜的野生動物呢?它們也有自己的家和孩子。


正如德國自然科學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所言:“萬物相行以生,眾生互惠而成

。”人與自然,始終應當和平相處,這也是維護生態平衡的意義所在。


所以說,保護野生動物,一定程度上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對於保護野生動物,父母應該如何做?怎樣教育孩子?


保護野生動物,避免一場可能發生的世界性災難


思想上,家長應學習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規,樹立正確的野生動物保護理念;行為上,拒絕食用野生動物以及製品,不購買和不飼養野生動物。只有我們自己做好這些事情,才能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子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孩子面前,家長不僅僅是教育者,還要做好觀察者、陪伴者、示範者和引領者等多種身份。


對於孩子來說,充滿了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家長可通過圖解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學習保護野生動物的知識。家長們可以在網站上搜索有關保護野生動物的紀錄片與孩子一起觀看,比如央視出品的《野生動物的保護者》等視頻,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如果某一天,人與自然之間徹底失去了平衡,究竟誰會贏?對不起,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本篇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本意只想傳遞大家一個簡單的道理:尊重大自然,愛護野生動物,從個人做起,拒絕舌尖上的美味,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本文為星貓快樂匯原創,我們有趣有料,不驕不躁,做更多家庭的高質量陪伴者,在養育孩子的路途中,與你一起發現孩子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