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源、傳播模式...世衛報告說明,新冠病毒的這些問題還沒搞清楚

日前,《中國-世衛組織新冠肺炎聯合考察報告》全文公佈,介紹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治療防控情況。

《報告》在附件4提到了現有的“知識侷限”,主要在傳染源、傳播動力學、感染風險因素、監測與監控、實驗室檢測與診斷、重症與危重症患者臨床管理和防控措施等方面。重點有以下幾點。


傳染源

動物宿主和感染人的過程不詳

《報告》提到,在傳染源方面,病毒的動物來源和天然宿主、初始階段動物到人的感染過程,以及早期暴露史不詳的病例等方面知識缺乏。

記者瞭解到,在近期的研究中,蝙蝠、穿山甲、蛇等動物進入過研究者的視線。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公佈了在雲南採樣的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RaTG13-CoV)基因序列,與新冠病毒(2019-nCoV)基因序列對比,二者相似度達96%。香港大學管軼教授、華南農業大學等團隊的研究認為,穿山甲是中間宿主,馬來亞穿山甲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序列相似度在90%左右。《報告》也指出,新冠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目前的全基因組基因序列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

但目前,無論是蝙蝠或穿山甲體內的冠狀病毒,作為新冠病毒的來源,都有一些需要研究的問題。

2月26日在線發表於EMI雜誌的一篇論文認為,人類SARS病毒和中間宿主果子狸SARS相關冠狀病毒具有99.8%的同源性,在整個基因組中只有202個單核苷酸的變異。鑑於人類新冠病毒與蝙蝠RaTG13-CoV之間存在1100單核苷酸以上的差異,RaTG13-CoV不太可能是新冠病毒的直接來源。

同樣原因,穿山甲作為中間宿主也廣受質疑。

《報告》指出,中國已經在此次疫情動物溯源的三個重要領域開展工作:對武漢2019年12月發病病例開展早期調查;對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及其他市場進行環境釆樣;對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售賣的野生動物的來源和種類以及市場關閉後這些動物的去向開展詳細調查。


傳播模式

氣溶膠傳播和糞-口傳播有待證實

《報告》指出,非醫療衛生環境中的氣溶膠傳播作用和糞-口傳播的作用都有待證實。

日前,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在發佈會上表示,氣溶膠傳播要同時滿足密閉空間、較長時間、高濃度病毒這三個條件,在極端條件下才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對普通人來講,在通風條件良好的日常生活環境當中,傳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幾乎沒有氣溶膠感染風險。

但是,目前有研究人員已經在醫院的空氣取樣中檢測出新冠病毒。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華樹成教授團隊從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導診臺、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區域收集了158個空氣和物體表面樣本(空氣樣本28個,物體表面樣本130個),檢測結果顯示,重症監護室的空氣中存在病毒。空氣樣本的陽性率為3.57%(1/28)。這表明,病毒存在於空氣中。

EMI的兩篇論文都顯示糞便中新冠病毒的存在。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在血液(57例中的6例)和肛門拭子(28例中的11例)中很容易檢測到新冠病毒的RNA。石正麗團隊表示,他們觀察到從早期感染期間口腔陽性到晚期感染期間肛門拭子陽性的可能轉變。該觀察結果表明,患者出院不能僅基於口腔拭子陰性,患者仍可能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病毒。

鍾南山院士團隊最新論文也表示,與SARS病毒、MERS病毒以及高致病性流感的常規傳播途徑類似,新冠病毒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但是,由於可以在胃腸道、唾液和尿液中檢測到新冠病毒,有必要研究這些潛在的傳播途徑。


傳播趨勢

流行與季節性的關聯有待明確

《報告》提出,在暴發趨勢與干預動態方面,流行各階段的基本傳播係數以及流行與季節性的關聯都需要研究明確。

現在的研究中,不同的團隊都對病毒的傳播係數進行了評估。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張勇等人,研究了截至2020年1月31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早期流行動態,估計了疫情的基本再生數(R0)、潛伏期和世代間隔等流行病學參數。截至2020年1月26日早期疫情最遵循指數增長模式,隨後增長趨勢有所減緩。平均潛伏期為5.01(95%CI:4.31~5.69)天;平均世代間隔為6.03(95%CI:5.20~6.91)天。3種方法估計的R0分別為3.74(95%CI:3.63~3.87),3.16(95%CI:2.90~3.43)和3.91(95%CI:3.71~4.11)。

R0基本再生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是決定傳染病內在傳播率的最重要參數,是指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全部是易感人群的環境中,平均一個患者可以傳染的人數。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菁華等人通過指數增長方法得出,湖北省R0的值為3.49(95%CI:3.42~3.58);採取封城控制手段期間,估算R0值為2.95(95%CI:2.86~3.03)。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組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在此前的發佈會上介紹,病毒的特性喜冷怕熱。對病毒而言,溫度越低越有利,溫度越高越不利。從發病規律來看,頭一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4月,是人和動物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高發時節。

此前,有對於其他病菌感染肺炎的季節性研究。西南醫科大學楊淇的研究發現,除肺炎衣原體外的8種呼吸道病原體易感性存在季節差異,肺炎支原體、乙型流感病毒、嗜肺軍團菌I型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發病高峰以冬季較為常見,甲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及Q熱立克次體發病高峰為秋冬季較為常見。相關分析顯示,在季節氣候因素影響下,肺炎支原體感染期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嗜肺軍團菌、甲型流感病毒易感性增加,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期間亦增加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易感性。

北工大應用文理學院諸葛昌菁等人建模分析,湖北疫情結束日期集中於3月中旬,特別是天門、恩施、荊州、鄂州,疫情要到3月底才能徹底結束。由於前期巨大的感染病例數和可能潛在的患者,武漢疫情大概要持續到4月上旬。


ECMO、激素和康復者血漿的作用需要評估

《報告》提出,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價值,類固醇在重症與危重症患者治療中的作用,以及替代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免疫球蛋白,康復者血漿等)需要重新評估。

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又稱體外生命支持,是一種可經皮置入的機械循環輔助技術,該技術利用離心泵將部分靜脈血從體內引流至體外,經膜肺氧合後再由驅動泵將氧合的血液泵入人體內,ECMO在中短期內能替代功能衰竭的心臟或肺臟,使危重症病人獲得穩定的循環血量以及氧氣供應,保證心、腦等重要臟器對血液、氧氣的需求,為後續治療爭取時間。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1月7日收治1例危重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行呼吸機輔助呼吸後氧合不能改善,經多學科會診後採用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VV-ECMO)救治,5天后病人成功脫離體外循環,應用ECMO期間未發生併發症,未發生疫情擴散和醫院感染,病人最終康復出院。

對於類固醇激素的使用,一些臨床醫生已經表示不支持。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馮起校等人認為,由於新冠肺炎無特效抗病毒藥物,這樣會導致糖皮質激素在臨床上的濫用,臨床上會出現更多的混合難治感染者等。新冠肺炎病人大多數伴有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下降,這時應用糖皮質激素只能使它們更加下降,顯然不是適應症。臨床上容易把糖皮質激素引起的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下降,誤認為是病情加重的結果,導致使用更大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形成惡性循環。

血清療法已經在各地試用,取得一定效果,國家衛健委目前已出方案,全面推進康復者捐獻血漿用於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中醫藥效用需要確定

此次新冠肺炎的治療,中醫藥全程參與。截至2月22日,就有超過6萬例病人接受了中醫藥的聯合治療。2月29日,北京市發佈會提出,在新冠肺炎治療當中,北京堅持中西醫並重,積極開展中醫藥臨床救治。截至目前,定點醫院中醫藥參與救治率為87.8%,總有效率為94.4%;重型、危重型患者治療率為79.5%,有效率為87.9%。

中國中醫科學院胡鏡清等人研究發現,納入符合標準的中藥預防方93首,主要使用藥物為“黃芪、防風、白朮、金銀花、連翹、藿香、陳皮、蒼朮、桔梗、甘草”;藥性以溫、平、微溫為主,藥味以甘、苦、辛為主;藥物歸經以肺、脾、胃經為主。

新冠肺炎中藥預防方切中虛人易感本次溼毒疫戾邪氣的特點,結合藥物頻次及藥對配伍結果分析,較多的藥物出自三個方劑,即玉屏風散、銀翹散、藿香正氣散,其中以黃芪、白朮、防風組方的玉屏風散應用最為廣泛。玉屏風散有補益肺氣、實衛固表止汗之功效,治療表虛自汗,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方中黃芪、白朮合用,健脾益氣而固表,“然甘者性緩,不能速達於表,故佐之以防風”,全方散中寓補,補中兼疏。

以往研究發現,急性腦血管病住院患者服用玉屏風散組較未服用組,醫院獲得性肺炎未發生率由56.25%升高至82.14%,提示玉屏風散具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動物實驗證實,預防性給藥玉屏風散能夠顯著抑制人偏肺病毒在小鼠肺內複製水平,減輕肺部炎性病理損害。而銀翹散主要具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的功效。藿香正氣散則擅於解表化溼,理氣和中。各地預防用藥中,藥性總以溫、平、寒為主,藥味總以甘、苦、辛為主,甘溫補氣緩中,苦以燥溼,寒以清熱,辛散行氣而驅邪,體現了“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則。


No credible evidence supporting claims of the laboratory engineering of SARS-CoV-2(EMI雜誌)

Clinical Data on Hospital Environmental Hygiene Monitoring and Medical Staffs Protection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utbreak(medRxiv)

Detectable 2019-nCoV viral RNA in blood is a strong indicator for the further clinical severity(EMI雜誌)

Molecular and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2019-nCoV infected patients: Implication of multiple shedding routes(EMI雜誌)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早期傳染病流行病學參數估計研究(《中華流行病學》)

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再生係數評估(《中華流行病學》)

新型冠狀病毒的動力學分析和預測(chinaXiv)

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體分佈及與年齡氣候等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1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應用體外膜肺氧合救治的護理(《全科護理》)

CoVID-19的臨床特徵及藥物治療思考(《今日藥學》)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藥預防方用藥規律分析(《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