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為什麼要教學生觀察?

學齡初期的觀察訓練——這是智力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為什麼要教學生觀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是發展兒童智力的重要途徑。沒有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兒童會變得冷漠,他們的智力會發展緩慢,整個人都缺少靈氣,而顯得死氣沉沉。

什麼時候兒童對周圍世界變得漠不關心了呢?什麼時候兒童的大腦對周圍世界沒有疑問了呢?

我們常常說現在的兒童沒有了生活,只有學習;可事實如此嗎?現實中,兒童有足夠的時間接觸自然,接觸周圍的事物。只不過他們忽略了周圍的萬事萬物,或者沒有人教他們觀察、關心周圍的事物。這才是導致兒童沒有生活的原因。

因此,老師要教會兒童觀察、關心周圍的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為什麼要教學生觀察?

觀察,不僅可以從周圍世界中吸取知識,而且會促使原有的知識活躍起來(書本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一個老師如果善於引導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進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觀察,那麼,舊的知識就會變得愈加牢固。

老師們見過一個有觀察能力的學生,他的學習很落後,不會寫作文嗎?顯然是沒有這樣的學生的。但凡一個有觀察能力的學生,他的學習都不會落後,他寫的文句都不會平淡。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小學生時,經常引導他們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來,引導他們說出心中的疑問,並探求結果。

比如,二月份,初春來臨,萬物開始了復甦。蘇霍姆林斯基便帶領學生來到大自然進行觀察,找一找春天來臨的標誌。他這樣跟學生說:“孩子們,你們仔細看看周圍的事物。你們能看到春天來臨的最初的標誌嗎?即使你們中間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發現兩三種。如果是留心看、留心聽、會思考的孩子,他就能發現幾十種標誌來。大家看吧,聽吧,想吧!”每個孩子,都找得那麼仔細,看得那麼認真,聽得那麼認真,想得那麼認真。小草露出了嫩芽,樹枝長出了嫩葉,每發現一處,他們便興奮起來。以後,每個星期他便帶著學生來到大自然,看看周圍世界的變化。而每週都有新的現象被孩子們發現,大自然彷彿是一個會變幻的魔術師。

蘇霍姆林斯基:為什麼要教學生觀察?

低年級的學生經過了這樣的觀察訓練,就學會了區分理解和不理解的東西,尤其寶貴的是,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積極的興趣,對書本上的詞句抱有積極的態度,自己的思維也活了起來。

教師教給學生們觀察和發現,就能從他們那裡聽到許多聰敏的、出人意料的“哲理性”問題。當自然界裡發生轉折的時期,請老師們把兒童帶到大自然中去吧。因為這個時候正發生著迅猛的、急劇的變化:生命的覺醒,生物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為生命中的強有力的飛躍積蓄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