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新課堂教學,把握十個“度”,掌握好“火候”!

瞭望/新課堂教學,把握十個“度”,掌握好“火候”!​在全面進入新課程,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嚴格規範教學秩序的大背景下,在不允許節假日上課,不允許增加課時,要提高教學質量,只能走內涵式的教改之路。鑑於這種情況,堅持課堂教學的“十度”尤為重要。

把控好長度:

所謂長度,是指有效的教學時間。普通中學課時長度一般為45分鐘。這45分鐘如何運用,卻大有講究,有的教師缺乏嚴格的科學態度,授課離題,插科打諢,節外生枝,無形中白白浪費了不少時間,縮短了教學長度。而有的教師通過嚴密的預設,上課直奔主題,精講精練,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較多的教學任務,等於增加了教學長度,這一縮一增,日積月累,效果迥然不同。

二曰高度:

所謂高度,是指導教師授課時所把握的時代切入點和知識背景,換句話說,也就是教師所講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係。開放型的教師在上課前已把握了教材的時代性、開放性、前瞻性,授課一開始,就把教材融入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中,實行開放式教學,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聯繫中講清道理,從新知識新信息的傳遞中深化教材,提煉方法。教師站在這樣的高度去教學,無疑把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落到了實處。相反,如果教師思想封閉,不瞭解新知識、新信息,置身於時代潮流之外,即使能把道理講明白,學生也難於融入改革開放的洪流中,成為面壁而立的局外人。

三曰密度:

所謂密度,是指教師傳授內容的有效性及學生的參與面,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課堂容量的大小。同樣一節課,素質高、有經驗的教師能從宏觀著眼。微觀著手,抓住每個知識點的關鍵和學生思維中的誤區,巧設疑問,啟發思維。待學生七言八語地議論之後,適時點撥,深化思維;接著進行練習強化,變知識為能力。這樣,要言不煩,有講有練,可謂“務實高效”。而有的教師,備課不精,對教材一知半解,授課時,往往離開中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著邊際;學生則成了雲山霧罩中的看客,收效甚微。還有的課,表面上看,似乎密度大,教師很賣力。凡教材上有的逐一講解,但並未抓住教材的關鍵。該講的問題未講清,不需要講的則絮絮叨叨,無師生互動,無反思回饋,實效差,無效勞動多。

四曰深度:

所謂深度,是指教師授課的深刻程度。掌握了認識論真諦的教師。總是善於從具體的感性事物入手,從中昇華出理性認識,然後以理性認識為指導,解決現實問題。猶如庖丁解牛,從牛的外部特徵人手,逐步掌握了牛的內部結構,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到思維抽象的飛躍,掌握了“目無全牛”的規律,然後以這種規律為指導,就能純熟地解剖各種“牛”。而有的教師未從根本上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或知識的內在聯繫,只浮在表面上作文章,兜圈子,自己昏昏,學生豈能昭昭,自己苦口婆心,學生如墜雲裡霧裡,真是你不講人家還清楚,你越講人家越糊塗了。


五曰廣度:

所謂廣度,主要指由教師本人授課時所涉及的知識範圍。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要給學生一杯水,則要求教師有一桶水。在新課改條件下,教師的“一桶水”則成了常倒常新的“長流水”。“一桶水”也好,“長流水”也罷,起碼教師的知識要比學生的深廣才有資格執教。如果教師不具備廣博的知識,怎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只有具備了廣博的知識,授課時才能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給學生帶來無限遐想,激起學生探索知識奧妙的興趣。相反,如果教師知識面狹窄,講課就事論事,不能從縱向上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不能從橫向上擴展、豐富知識,學生的知識必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也就無從談起了。

瞭望/新課堂教學,把握十個“度”,掌握好“火候”!​六曰梯度:

所謂梯度,是指教師授課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層次,猶如登山,拾級而上,步步登高。有經驗的教師,闡釋教材基礎知識時,總是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先易後難,層次分明;練習回饋時,則是由簡到繁,由分析到綜合,一步一步地深化擴展;引導學生綜合探究時,總是選擇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使學生從材料中悟出觀點,從分析中昇華出方法,最後凝聚成解決實際問題的素質。初登講臺的教師,或未掌握梯度法的教師。授課往往找不準切入點,不分輕重緩急,練習則盲目、隨意,從現在資料中移植幾個題做做了事;在綜合探究中,往往生搬教材資料,缺乏個人特色,學生更難於從綜合探究中學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素質更難於內化。

七曰角度:

所謂角度,是指教師思維的多端性,或稱立體思維。有經驗的教師對同一個知識點總是多層面闡釋,多樣性解答,多途徑練習,多答案選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將學生思維發散開來。久而久之,學生頭腦中的思維定勢自然會破除,新思維、新觀念就會不斷湧現。思維單一的教師往往教學活動程式化,教學方法模式化,用教條化的知識充塞學生的頭腦,長此以往,致使學生頭腦僵化,因循守舊,畫地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如此謹小慎微的“文弱書生”,將來怎樣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八曰寬度:

所謂寬度,是指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關注程度。我們實施的是素質教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每一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不少教師迫於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壓力,對升學有望的學生偏愛有加,對升學無望的學生則不聞不問。“差生”普遍被冷落。隨著實施素質教育力度的加大,教師應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要花大氣力關注“差生”。從理念上破除“天才論”,激發“差生”的內驅力,對他們傾注慈母愛,巧借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其樹立上進心,引導其體會成就感。有耕耘就會有收穫,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差生”肯定會抬起頭來走路。

九曰亮度:

所謂亮度,是指每個教師的特長,也就是閃光點。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人不可能沒有任何天賦和才能,以致於沒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現自己。”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選擇的領域達到一個高度,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比如有的教師善講,講起課來,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有的教師則善思,能從無疑處生疑,能從平庸中看出神奇,慣於打破常規,獨闢蹊徑;有的教師則善練,題目的設計獨到別緻,暗藏玄機,解題思路簡潔明快,一語破的;有的教師則善於動手,幾張紙片,三折兩疊,就成了形態各異的教具。每位教師應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十曰適度:

所謂適度,也就是教師要從自己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的實際出發,恰當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法。切莫東施效顰,生搬硬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妙在用法。新課改順應時代潮流,要求體現開放性原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自主探究,合作釋疑,先學後教,內化素質。學生圍繞什麼動?怎樣動?既要預設,也要生成。對新課改精神吃得透,且富有經驗的教師經過課前調查,預設準備。抓住教材的關鍵。投石激浪,幾個巧妙設問,學生就動了起來。看準火候,三言兩語的點撥,就引起了學生之間不同觀點的交鋒。當學生爭得面紅耳赤、難分難解的時候,抓住爭論的焦點,合作釋疑,對不同的觀點作辯證分析,孰對孰錯。涇渭分明。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或未掌握新課改真諦的教師,也想照此辦理,其結果不是學生動不起來,就是動而無序。正確的做法,首先應掌握新課改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操作方法,做到教法上的更新。

其次,深鑽細研新教材的內容以及所體現的時代性、開放性、前瞻性的特點,熟悉教材知識的呈現方法。將新教法與教材知識的呈現方法有機統一起來。

其三,或問卷調查,或開座談會,找準學生學習新教材中存在的知識誤區和思維誤區。

其四,以新方法之“矢”射學生的知識誤區和思維誤區之“的”,借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在實踐中走出自己的新路。如果只會照抄照搬別人的方法,猶如“邯鄲學步”。別人的優點未學到。連自己的看家本領也忘了,只好像那位燕國人那樣,爬行回家了。

瞭望/新課堂教學,把握十個“度”,掌握好“火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