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外國教育家之贊可夫、蘇霍姆林斯基、康德教育思想


外國教育家之贊可夫、蘇霍姆林斯基、康德教育思想

一、贊科夫

贊科夫主要是通過他的“教育與發展關係問題”實驗來發展蘇聯的教育理論的。

贊科夫贊同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教學與發展關係的觀點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強調,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作為方向。要創造“最近發展區”,然後使最近發展區轉化到現有發展水平的範圍之中,推動發展前進,只有當教學走在發展前面的時候,這才是好教學。贊科夫高度評價了維果茨基關於教學與發展問題的思想,並以此作為自己實驗的理論基礎。通過實驗,他提出了教學過程中一般發展問題,強調一般發展既不同於特殊發展,也不同於智力發展,一般發展主要是兒童個性的發展。通過實驗,他提出了5項教學論體系的新原則: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在學習時高速度前進的原則、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使班上所有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贊科夫教育實驗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都是罕見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他的研究工作和理論成果仍有較大的侷限性。這表現在他的研究主要是從兒童心理的角度進行,而很少考慮建立教學過程的社會政治與道德要求。

外國教育家之贊可夫、蘇霍姆林斯基、康德教育思想


二、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世界著名的教育學者。代表作有《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徵是重視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他認為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為了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必須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實施和諧的教育,即把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個人的自我表現結合起來,使二者達到一種平衡;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還應從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整體觀點出發進行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論研究是與教育、教學實踐密切結合的,並且他注意總結歷史經驗並得到了比較正確的結論,而對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基本原理的深入掌握和運用,是使他在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中取得輝煌成就最重要的保證。蘇霍姆林斯基曾被譽為“教育思想泰斗”。


外國教育家之贊可夫、蘇霍姆林斯基、康德教育思想


三、康德

18世紀德國最重要的教育家,代表作《論教育》。在論述教育與人的關係問題上,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嚴,充分肯定人的價值,認為教育和藝術一樣是件最難的事。高的評價了教育在人的成長中的重大意義,要求給兒童更多指導和管束。教育對於人不可或缺,同時也只有人才是適合於教育的生物。他提出要培養“道德人”,作為與動物的區別,在教育中既要注意兒童自然發展,又要讓他們自覺接受理性的引導。在《論教育》中,把全部教育分為體育、管束、訓育和道德陶冶四個部分,並將道德教育之外的部分稱為廣義的體育。康德關於公共教育的觀點,關於教育幾個部分的劃分在教育思想上給人們留下了多方面的思考。

外國教育家之贊可夫、蘇霍姆林斯基、康德教育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