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偷盜等「問題學生」,老師需具備高情商

遇到偷盜等“問題學生”,老師需具備高情商

轉眼,我接手這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已快一學期了,其間有歡笑,有淚水,但我最大的感受,則是充實,這一點可能是沒當過班主任的老師無法體會到的。管理班級和學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它不僅需要耐心與細心,還需要愛心。與學生朝夕相處,每天都有故事發生。有溫暖,有感動,有反思,有收穫……一個個難忘的故事沉澱在我們的記憶中,都還那麼清晰。我下面就想談一個班上的學生偷拿別人家裡東西的案例。

星期天,我剛吃完晚飯就接到班上一名學生家長的電話,她說我們班的另外一名學生去她家裡玩,那孩子離開後她的手機也跟著不見了,她懷疑是那位學生把手機拿走了。她希望我能幫她調查清楚。這個孩子的名字叫劉洋,是我們班成績最差的學生,以前留過級,幾乎每次考試都是幾分甚至零分,幾個月的接觸下來也讓我傷透了腦筋。但唯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不像很多調皮蛋一樣到處惹事,也不會破壞課堂紀律。上課的時候只會安靜地趴在桌上,下課後也不會和其他同學打鬧。他會去偷拿別人家的手機?這讓我很是納悶。

孩子有偷盜行為 家庭教育缺失是主要原因

第二天,我找到他原來的班主任瞭解情況,經過了解我才知道原來劉洋父親以前進過監獄,母親因為受不了劉洋父親的打罵便逃跑了,至今下落不明。雖然劉洋現在跟著父親生活,但他的父親卻成天賭博,很少管孩子學習和行為習慣。我決定單獨找劉洋談談。為了不讓更多的學生知道這件事,我悄悄地把他叫到辦公室。在詢問他之前,我本想好好批評他一頓,告訴他偷東西是不對的,或者乾脆拿根小棍敲手。可再想想他的家庭環境,平時在家裡肯定少不了父親的責罵。打和罵肯定不能給他最深刻的印象,必須想其他的解決方法。我想到曾經看過一位教育家自曝自己小時候曾偷東西的文章,我身為教師,小時候不是也偷偷拿過家裡存錢罐裡的硬幣去買糖吃嗎?這說明,即使是很優秀的孩子也難免發生此類錯誤。作為這些行為的動機是什麼,卻是我們老師應該仔細分析的。如果缺乏這種分析,一律將其認定為駭人聽聞的“偷盜”,必然會對我們的處理方式產生嚴重的誤導,不僅事情處理不好,孩子也會受到嚴重的心理傷害。想到這裡,我心平氣和地問他:“你昨天去楊旭鋼家裡玩了是吧?”聽到這話他默默把頭低下去,眼睛不敢看我。我心裡邊似乎明白了點什麼,於是又問了一遍。“沒有去。”他小聲地說了一句。“可是剛才楊旭鋼媽媽才給我打過電話,說昨天你在他們家裡玩到很晚才回家。你現在是在對老師撒謊嗎,劉洋?”見他對我撒謊,我努力使自己不發火並溫和地問。也許是聽到“電話”兩個字,他的臉頓時紅得跟蘋果似的,眼睛裡也噙著淚水。“我......不該......偷那支手機的。”我猜得沒錯,他果然本性不壞,終於承認了,我心裡的那塊石頭也落下去了。我一邊摸了摸他的頭一邊繼續問:“你當時為什麼會想到去拿手機呢?”我發現他有悔改的念頭,於是繼續問道,我沒有用“偷”字。“我覺得楊旭鋼媽媽的手機很好看,我......”他哽咽著說不出話來。是啊!對於一個兒童來說,缺少了父母的愛就如同失去了半個天空,生活中少了許多快樂。沒有親人的關心照顧,使得他的性格孤僻,自己不能在生活中得到父母的愛,想要什麼都得不到滿足,於是養成了只要覺得別人的東西好就去拿的習慣。“恩,老師知道了,那你認為你現在該怎麼做?”“把手機還給他媽媽!”終於聽到了我想要的話。經過一番說服教育,他逐步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危害性,最後他終於和我拉鉤保證:以後沒有經過別人同意絕不隨便動別人的東西。第二天,他信守承諾將那支手機物歸原主。

遇到偷盜等“問題學生”,老師需具備高情商

教育“問題孩子” 對教師的情商要求高

我不禁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一句話:“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雖然沒有對劉洋大吼大罵, 但我發現他已把頭悄悄地低了下去,小臉也漸漸地紅了,從他那“滿面通紅”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已經錯了。這種飽含著濃濃的人情味兒的教育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孩子的心靈,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愛的種子,無疑對他會產生一種終生難忘的積極影響,是一種具有很高境界的教育。

遇到偷盜等“問題學生”,老師需具備高情商

圖片來自網路

從兒童心理學來分析,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由兩種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種強烈的佔有慾望,他對自己沒有玩過的東西,既好奇又想獲得,而且企圖馬上獲得。在私慾的引領下,他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另一是孩子有一種異乎成人的冒險心理,他們心想,我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是多麼刺激和神秘呀。偷東西的行為大多數發生在孩子幼年時,多數孩子並不清楚偷竊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而形成他的性格又有多方面的因素,有來自家庭的教育方法,有來自社會的影響等方方面面。而劉洋就是因為家庭因素才造成他養成了這樣一個壞毛病。這與他得不到真正的愛和關心、得不到生活中物質的滿足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改變這些不是急於一時的事,而必須堅持不懈去努力,從各方面入手,有針對性的對他進行“治療”。

現在細細回想起來,假如當初我大動肝火,一味大聲訓斥,誇誇其談“偷”字的危害,孩子可能會被同學貼上“小偷”這個標籤,這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多大的傷害啊!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都希望成為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孩子。那麼,當他們偶爾犯了錯誤時,做老師的應當相信他們能改正錯誤,並用愛去呵護心眼,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就像王相霞校長曾經說過的,會犯錯誤的孩子才能成就好老師!

文:辜枝(重慶某小學資深班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