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延展的生命奇景——《二月二龍擡頭》

黃土高原是一塊深蘊著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土地,從原始的圖騰崇拜到傳統民俗節日的形成,無不滲透著傳統民俗的別樣風采和顯著的地域特徵。《二月二龍抬頭》是陳鈺銘從陝北的民俗土壤裡挖掘出來的水墨人物作品,展現了百姓慶賀節日的歡娛場面,塗滿了濃烈的情感色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圖騰,也是雨的製造者。民間有俗語稱“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雨季就要來臨,萬物得到滋潤。

筆墨延展的生命奇景——《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 250cm×300cm 1999年 水墨設色

那麼龍抬頭是在哪一天呢?按照中國的風俗,把二月二定為龍抬頭日,又叫“春龍節”“農頭節”。傳說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表明此後的雨水會逐漸增多。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 ;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據說它最早起源於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這種形式被後來的黃帝、堯、舜、禹等紛紛效仿。周武王的時候,這一習俗被擴大化,每逢二月初二,都要舉行盛大的儀式,讓文武百官親耕一畝三分地。因那時的“二月二”與農耕有關,所以叫“農頭節”。

筆墨延展的生命奇景——《二月二龍抬頭》


人們認為一到二月二,龍就開始醒來了。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而降雨的多少又直接關係到一年的莊稼收成。因此為了求得龍王行雲布雨,二月二這天人們要在龍王廟前舉行祭拜儀式,同時還要搭臺唱戲,以娛龍王。而且除祭祀龍王以外,民間還舉行多種活動,如舞龍、剃龍頭、戴龍尾等。老百姓在這天要舞龍慶祝,祈望新的一年在龍王的蔭護下風調雨順,米穀滿倉。

這幅作品以二月二龍抬頭的節日民俗為背景,生動描繪了當地百姓打起腰鼓、歡慶節日的動感場景。畫家不僅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記錄了陝北的節日風俗,而且通過人們歡舞的激情,表達了內心對歡樂的嚮往,對新春美好生活的憧憬。畫面中一群頭扎白羊肚手巾、腰扎布帶的精壯陝北漢子在大河灘上,腳踏厚厚的黃土,盡情地舞動雀躍。

筆墨延展的生命奇景——《二月二龍抬頭》

這本是一場祭祀活動,腰鼓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祈求神靈保佑。在歡舞的過程中,他們展轉騰挪如入無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龍,酣暢淋漓,飛揚激越。鼓手們恣意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揮舞,展現了高原男子的陽剛之美。這是黃土高原上最壯闊、最豪放、最熱烈的舞蹈。分明感受到生命的喧騰、昂揚和力量。震天動地的鼓點是生命由衷的吶喊,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壓倒了一切的苦難和不幸。而肆意奔放的姿態,是豪邁性格的註腳,以及生命張力的表達,在久違的歡樂節奏中開啟來年的好兆頭。打腰鼓是陝北由來已久的民俗活動,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淳厚的民俗經過時間的淬鍊,早已演繹成一個故事,一段舞蹈,一首歌謠,帶著遠古的追憶,對生活的嚮往,氤氳在古老的土地上,穿梭在夢幻和現實之間,支撐著一代又一代從昨天走到今天,並邁向美麗的未來。

筆墨延展的生命奇景——《二月二龍抬頭》

它是黃土高原上蜿蜒的詩行,浸透了人們豐富的情感和想象 ;它是垂懸在歲月之窗的風鈴,在單調的日子作清脆的搖響。人們在盡情的舞動中忘記了痛苦、憂傷和鬱悶,忘記了生活的沉重艱辛,只有活躍的生命在天地之間奏出迴旋恢弘的交響。雖然這種藝術形式的初衷源於祭祀,但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精神釋放和情緒宣洩的介質。辛苦一年的百姓們,藉由二月二龍抬頭的民俗,從對神的敬拜而達到了激活生命的狀態,並在快意的動感中舞出了生命的姿彩和希望。畫家在作品中準確把握了人物群像各自不同的形態特點,使畫面在激情的氛圍裡充滿動態的人物體現。

筆墨延展的生命奇景——《二月二龍抬頭》

陳鈺銘老師在陝北採風

他捨棄了人物的近距刻畫,採取了俯視的角度,對打鼓的人群進行了全景式的描繪。此時,人物的面目表情已退居次要的位置,而重在對形體動作和場面氣氛的極度渲染。由於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結構層次複雜,畫家通過多種形式語言的綜合運用,最終達到了畫面整體的和諧統一。他猶如運籌帷幄的大將軍,重點關注全幅的氣勢特點,從總體的佈局到具體的形式結構,從點面的關係到線條的運用,都顯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充分顯示了畫家極強的場面畫幅構圖的處理能力。

筆墨延展的生命奇景——《二月二龍抬頭》

陳鈺銘老師在陝北寫生

《二月二龍抬頭》既是一幅富有民俗意蘊的風情畫卷,又是一次關於生命本質的沉思和探索。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 :“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快樂。”誠然,人類在穿越災難、病痛、死亡和一切不幸的同時,依然阻擋不了對歡樂的追尋。那麼究竟是什麼讓生命以歡樂的形式而存在?畫家的這幅作品給出了最佳的答案。畫面中的場景無非是在濃郁的鄉土氣息中,製造了一場人生的歡宴,使人們通過幾乎原始的舞蹈狂歡,而抵達了生命歡娛的驛站,這該是一種發乎人性、簡單純粹的生命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