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如何滅掉南宋的?

popoking


你好,我是舟說,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元朝花了四十五年一步一步地才將南宋滅掉。

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其軍事實力世界一流,橫掃亞歐大陸,打敗了眾多國家的軍隊,但是面對軍事實力一般的南宋,蒙古鐵騎卻沒有這麼順風順水,用了三代人才完成這一統一大業,為什麼呢?

我覺得對元朝而言,既有內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

內在的原因

①統治者生活糜爛。成吉思汗的繼承者窩闊臺沉溺於女色,因酗酒過度而死。

②統治者疏忽大意。在釣魚城,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合川區,因防守牢固,蒙古軍隊久攻不下,一天大汗蒙哥登上高臺查看軍情,被城中發現,於是他被炮彈擊中,不久去世。

③蒙古皇族內戰。由於蒙哥汗死的太突然,太意外,所以沒有來得及立下繼承人,因此而引發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長達五年的內鬥,這一方面拖延了攻打南宋的時間,另一方面消耗了蒙古帝國的實力,導致了蒙古帝國從此走向分裂。

外在的原因

①南方地勢特殊。南方多江河多湖泊,地勢不平,這種地貌大大限制了蒙古軍隊的戰鬥力。

②南宋軍民眾志成城。尤其是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將領,如黃州保衛戰中的抗蒙名將孟珙,將蒙哥一炮打死的釣魚城守將王堅和張珏,堅守中部重鎮襄陽六年之久的呂文德和呂文煥等等。

南宋軍民抵抗蒙古軍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南宋名將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南宋人的精神寫照,今天儼然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魂魄,面對一個個看似不可能戰勝的困難,我們愈戰愈勇,始終屹立不倒。


舟說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先後出現過幾十個不同的朝代,自然也就意味著先後滅亡過幾十個朝代。而每一個朝代滅亡的原因,也千奇百怪,各有不同。

不過,總的來說不外乎三種情形,分別是:

(一)統治階級上層奪權

(二)被統治階級下層起義

(三)外族入侵

今天,問題中提到的元朝如何滅亡南宋,就屬於第三種情形,是典型的外族入侵。接下來,文史不假帶您努力還原那段歷史。

儘管,現在的蒙古族屬於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但在兩宋時期,蒙古族還屬於正兒八經的外族,長期都對於中原政權虎視眈眈。

在金國消滅北宋政權之後,康王趙構在臨安建立了南宋政權。期間,金國企圖南下消滅南宋,而南宋也企圖北伐消滅金國。但是,由於國力所限,誰都沒能得逞。雙方就這樣反覆拉鋸,一直僵持著,誰都看誰不順眼,可誰也奈何不了誰。

就在鷸蚌相爭之時,漁人果然得利了。北方的蒙古族逐漸崛起,由於存在著世仇,金人曾將鐵木真的先祖活活釘死在木樁上,所以蒙古人先對戰金國。

直到1233年,蒙古和金國之間進入到最後的決戰階段。為了加快滅金的進程,蒙古人選擇與南宋結盟,雙方一起出兵剿滅金國。

本來,南宋以為這是一場十拿九穩和獲利頗豐的戰爭,可惜這次失算了。因為,消滅了金國,蒙古人並沒有停止自己征伐的腳步,他們將下一個目標選定為南宋。

從1234年起,蒙古人為了征服南宋,前後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歷經四位大汗,他們分別是窩闊臺、貴由、蒙哥忽必烈,可謂是堅持不懈地誓死進行侵略。

而且,這些蒙古人完全就是為了侵略而侵略,為了佔領而佔領。他們或許只是為了享受這種征服過程中的快感,至於說征服完了,佔領完了,下一步該如何建設或者如何維繫呢。

對不起!蒙古人從來不考慮這些,從他們幾乎佔領整個歐亞大陸但卻很快四分五裂就可以發現,落後的遊牧民族,根本不知道農耕文明,更不知道商業文明和工業文明。

當時的南宋,已經是農耕文明高度發展的時期,甚至就連商業文明也初具規模。事實上,南宋時期的GDP大致佔到了全世界的60%以上,這個比重,是我國曆朝歷代之首,遠遠超過了我們所認為強大的漢朝或者唐朝。陳寅恪曾經這樣評價到:

華夏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不過,如此強大的趙宋王朝,自立國以來就沒有在軍事上強大過。秉承趙匡胤和趙光義的祖訓,趙家歷來就重文輕武和守內虛外,導致江山淪喪半壁,由北宋成為了南宋。

蒙古人對南宋開戰,主要的進攻路線有三條,分別是:江淮一線襄樊一線川中一線。期間,蒙古人除了川中一線的軍事行動有所突破外,其餘兩條戰線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

蒙古鐵騎雖然驍勇善戰,但在面對已經傷痕累累,但卻領先它太多的南宋政權時,始終不得其法。尤其在水軍方面,蒙古人更是一籌莫展,始終短缺這一個板塊。

1261年,時任瀘州知府的劉整,竟然為了私怨舉兵投降了蒙古人,成為蒙宋交戰以來的第一個漢奸,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看來,堡壘最先都是在內部被攻破的,這句話太有道理了。

劉整曾經先後轉戰於南宋的各個邊鎮,熟知其中各地的內情和地形。而蒙古人也開始推行“以華制華”的策略,使劉整很快就找出了南宋的一系列漏洞。

到1270年時,蒙古人的攻勢已經越來越有章法,再不是之前的橫衝直撞了。而且,蒙古人已經擁有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專門用來攻擊南宋。就這樣,南宋政權中唯一的軍事優勢,也在此時蕩然無存。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建立了由蒙古人統治的元朝。

元朝建立後,蒙古人繼續合圍襄陽城,在長達六年的時間後,蒙古人取得襄樊之戰的勝利。此後,直接威逼到了南宋的核心地帶,國都臨安也岌岌可危。

1276年,南宋朝廷在主和派的推動下,五歲的宋恭帝宣佈投降元朝,結束了趙家近三百年的正統傳承和統治。

不過,當時的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從臨安逃了出來。儘管只是兩個小娃娃,但作為一面漢人的旗幟,還是在一幫抵抗派陸秀夫和文天祥等人的簇擁下,繼續在浙江、廣東等地堅持抗元鬥爭。

1277年,隨著元軍的繼續南下,福州也徹底淪陷,流亡的小朝廷被迫轉移到了泉州一帶,後來又輾轉到了廣東一帶。不料,因為海上遇到了颱風,端宗小皇帝雖然沒有當場溺死,可也在不久後就得病死掉。

於是,端宗的弟弟衛王趙昺又登基稱帝,同樣是一個不懂事的娃娃皇帝。

1279年,元朝鐵騎已經將南宋的小朝廷逼得無路可走,包括太監、宮女、文臣、武將,以及數萬殘兵和百姓,大約有二十萬人左右,退到了廣東的崖山。

這次南宋流亡政權對元蒙侵略的最後一次有組織、有規模的抵抗,史稱“崖山之戰”。這次作戰是悲壯的,這是最後的戰役!

據載,近十萬人戰死,而尚未戰死的十萬軍民,也全部投海殉國。陸秀夫還懷抱七歲的小皇帝,毅然跳下懸崖,捍衛了自己最後的氣節,令人肅然起敬!

從此,南宋宣告徹底滅亡,我國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的侵略,結束了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和進程。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明朝末年時,東林黨領袖錢謙益曾經在《後秋興之十三》中提到: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雖然,元朝的歷史也在後來的發展中被併入了華夏曆史。但是,元朝消滅南宋,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歷史的倒退。


文史不假


1274年6月,忽必烈發佈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元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統治集團,是從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興統治力量,他們必然戰勝南宋沒落腐朽的統治集團,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國大地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國家統一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總結:“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雖然南宋政治與今天可謂格格不入,南宋的滅亡歸根結底是封建制度腐朽性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失敗的原因和教訓,對後人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十點說史


1274年6月,忽必烈發佈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元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統治集團,是從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興統治力量,他們必然戰勝南宋沒落腐朽的統治集團,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國大地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國家統一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譚天說帝


1274年6月,忽必烈發佈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元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統治集團,是從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興統治力量,他們必然戰勝南宋沒落腐朽的統治集團,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國大地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國家統一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小金獅


忽必烈滅宋之戰

忽必烈滅宋之戰是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的戰爭。1268年元世祖發起元滅宋之戰,首先派劉整與阿術率軍攻打襄陽,史稱襄樊之戰。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隨後中書丞相史天澤和樞密院使伯顏率軍順漢水南下長江,目標建康。1275年降將呂文煥率元水陸聯軍於蕪湖擊潰賈似道的南宋水軍,史稱丁家洲之戰。隔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后與宋恭帝投降元軍。然而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張世傑與陳宜中等大臣持續在江西、福建與廣東等地抗元。元軍陸續攻下華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廣東崖山。隔年3月,張弘範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海軍,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地區,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七個封建正統皇朝。

此戰,歷時12年,由於忽必烈攻宋方略正確,善擇伯顏等良將,注重發展水軍和大力實行招降安撫政策,形成了軍事、政治優勢,致宋軍於被動挨打境地,終於滅亡南宋,結束了自北宋滅亡後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北對峙局面,重新統一中國,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南宋則因政治腐敗,治國、治軍方針迂腐,奸相當權,排斥異己,任用庸才,賞罰失律,致使朝野上下,離心離德,招致敗亡。


可愛的小豫


1274年6月,忽必烈發佈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軒軒魚魚


1268年元世祖發起元滅宋之戰,首先派劉整與阿術率軍攻打襄陽,史稱襄樊之戰。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隨後中書丞相史天澤和樞密院使伯顏率軍順漢水南下長江,目標建康。1275年降將呂文煥率元水陸聯軍於蕪湖擊潰賈似道的南宋水軍,史稱丁家洲之戰。隔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后與宋恭帝投降元軍。然而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張世傑與陳宜中等大臣持續在江西、福建與廣東等地抗元。元軍陸續攻下華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廣東崖山。隔年3月,張弘範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海軍,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地區,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七個封建正統皇朝。



眞愛壹丗


1.軍備競賽的不相匹配:宋太祖是通過陳橋兵變得到的大宋江山,這一點令他們的執政方略有所失衡,縱觀整個宋朝,重文輕武的策略貫穿始終。顯然是擔心下一個陳橋事變的悲劇重演。全民在享受意境高遠的美妙宋詞同時蔬於武備。似乎忘了金,元的騎兵在大漠的蒼穹之下厲兵秣馬。無論戰時全民動員程度,還是單兵作戰的能力,均被蒙古人甩了幾條大街,公元1273年。襄陽淪陷,大宋無險可守,滅亡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2.聯蒙滅金就是政策上的重大失誤。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尚且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三足則鼎立,滅了金等於削去鼎之一足,如何鼎立? 因此宋朝朝堂上的上層決策者從政策的頂層架構上,就出現了方向上的重大紕漏。

3宋朝政治體制身內部的腐朽,積蔽以久的大臣們相互攻訐 ,頻繁內耗導致將士離心,民心向背 ,不能團結一心 ,大規模地組織武裝力量施行有效反擊。


文良自媒體


學過高中歷史的人能具有的印象僅僅限於“蒙古南下:滅金、佔大理、滅南宋”這樣的大概印象。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重文輕武,不思抱負。

1258 年秋,蒙哥率蒙軍主力四萬,號稱十萬,分三道入蜀。與此同時,蒙軍對鄂州和荊山(今安徽懷遠北)分別進行了攻擊,對長江上中游的全面施壓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如果蒙哥能夠順利控制整個四川盆地,那三路蒙軍會合一處,順江東下,南宋會早二十年滅亡。

然而蒙哥死在了重慶釣魚城,這個戰略沒有能夠實現。蒙古內部甚至陷入了奪汗內戰,給了南宋喘息準備的機會。

即使蒙哥沒有死在釣魚城

把重慶山區死磕下來的概率也很低

忽必烈上臺以後,蒙古高層轉變了對長江中上游這些城市的看法。四川盆地內的川西和川中平原地帶當然好征服,可川東的嶺谷地帶對蒙古騎兵來說就太令人痛苦了。

與其死磕川東的山城,還不如在江漢平原和南陽平原交接處的襄樊下手。攻下襄樊之後,同樣能夠起到東進威脅江淮乃至浙北的作用,同時還能堵住四川援軍東出的渠道,比一味追求打下四川帶來的高勢能更為務實。

這才有了忽必烈對襄樊的不顧一切代價的圍攻,最終讓蒙古大軍完成了統一大業。蒙古大軍控制襄樊以後,從水陸兩路南下,進逼長江流域,威脅東方的臨安。

另一方面,從漢江南下,蒙軍也能利用降將呂文煥的個人威信取得長江以南的鄂州。從此,南宋引以為傲的長江天險也就不復存在了。當賈似道的軍隊和蒙古大軍在蕪湖對峙時,蒙古騎兵得以在江兩岸佈陣,同時在江上也有著實力不弱的水師,勝負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