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三年是否是儒家的孝文化?有何依據?

朱八戒CC


父母去世古人守孝三年,毫無疑問是儒家孝文化的體現。在這個問題裡,思考點在如何“孝”,關鍵詞是“文化”。

孝,由上“耂”下“ 子”組成,“耂”代表老人和長輩,“子”代表子女後和晚輩,表示人老了,子女應該攙扶或揹負老人,盡人子之責,維繫並和諧老人和子女的血親關係。何為孝?用孔子的話概括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子女倘若能立德、立功、立言,“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那就更好了,可謂“孝之終也”。

西周王朝由盛入衰,“禮樂崩壞”,儒家文化應運而生。孔子將“孝”納入他的“仁”學思想體系,對“孝”做出了倫理價值的規定,“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在他看來,為人孝悌者,則犯上者少、作亂者無,孝悌是仁的根本;孟子打破了“孝”的血親關係限制,賦予“孝”以普遍意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在孟子的眼裡,“孝”不止是孝親,也包括對非血親老人的孝順。至此,儒家孝文化已現雛形。經過後世二千年的不斷髮展和補充,孝文化已經成為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道德規範和義務。

《詩經》中有這麼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亟。”父母的恩情比天大,永遠報答不完,怎麼報答也不為過。因此,在父母離世後,為父母守孝三年,成為古代的一項基本禮制其出處或者說依據在於:

其一,孝是為人之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

其二,“以孝治天下”的需要。“孝順父母,辦事廉正”,是考核和選拔官員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化、引導百姓的有效方式。朝廷官員父母去世,無論何官何職,都要辭官還鄉,在家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

其三,回報父母三年不離其懷的養育之恩。“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一個人生下來,從襁褓到離開父母的懷抱,需要長達三年的時間,這期間父母的含辛茹苦只有在兒女自己做了父母之後才體會到

。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孝三年。否則,就是極大的“不仁”。

由此可知,守孝三年是儒家孝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仁”這一核心思想的重要體現。

如果一個人連生養、教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報答,不去關心和愛護,又怎能期望他關心他人、關心國家、報效社會呢?這,或許是孝文化留給人們的思考所在。


火車頭loco


一、守孝的來歷

古人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非常重視孝道,這一點到了今天也依然是如此。在國內,不管是誰,教育小孩子的時候都會教會他如何尊敬自己的長輩,尤其是生養自己的父母,中國人的“孝”,已然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美德文化。既然非常看重孝道,那麼當父母親去世的時候,身為孩子的人,自然就得通過一些行動來表示自己的孝心。

尊親去世之後,在守孝期滿之前,都應該居住在家裡,還不能有一切的娛樂和交際活動,否則就是對尊親的不尊敬。古人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寄託自己的哀思,這種行為最初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只不過因人而異,人們對親人去世感到悲哀,所以行為上面也會與平常有所差別,直到孔子時期,將這件事情發展成了一種禮制,有了具體的規定。

二、守孝的含義和時間

守孝需要多長時間?答案就是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的時間,二十七個月。而關於守孝期這一點,孔子還與自己的弟子宰我進行過一次辯論。孔子當然認為,守孝是必須的,期間不能穿華麗的衣服,不能吃美味的食物,因為這些事情是在追求快樂,可是在父母過世之後怎麼能夠快樂?這段時間應該是會感到悲痛的,追求快樂讓孔子於心不安,因此他贊同並且提倡和發展。

但是宰我並不這樣認為,守喪三年屬於禮制,但是禮制並非一成不變的,三年太長,需要進行改變,而針對孔子的“於心不安”,宰我還說,他並不認為這些追求快樂的行為會令他感到愧疚,相反他內心很安寧很滿足,他與孔子是不一樣的。宰我很誠實,只是他與孔子對於“仁”的理解不同,各自的體會完全不一樣,所以這次的交流是行不通的。

三、守孝要怎樣守

現在的守孝各地有各地的規矩,一般都不會出現三年的情況,而在古代,守孝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在朝的官員如果遇到父母亡故卻不守孝的,馬上就會有人進行彈劾,完全可以影響到下半生的官運,不管你的官職有多高,都是如此。不過,規矩畢竟是死的,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在守喪期未滿,或者父母去世後不用守喪的。

一種就是前線的武將,這個時候究竟是個人的孝道重要,還是國家重要?兩者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這個時候皇帝可以選擇“移孝作忠”,不用回家守孝,“百善孝為先,金革之事不避,舍孝盡忠”。另外一種,守孝期未滿的時候,皇帝也可能會下詔特別起用,稱“起復”,也就是說在喪期未滿的時候聽命回朝。

但是,畢竟還是沒有完成守喪這件事情,不論是不是皇帝的命令,其人都會被人指責,明朝張居正就是如此,就算皇帝出面把那個帶頭反對的官員杖責,事情過去之後,張居正還是被大多數官員看作敵人,留下一個罵名。





以色列文化你知多少


古人的解釋很簡單,“孝”就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叫做“慈烏反哺”,父母給你生命,,所以要善待自己的父母之生命;父母懷抱子女有三年時間完全不能自立,子女完全依賴父母生存,所以父母死後要守孝三年。古有《二十四孝》影響中國社會數百年,“鹿乳奉親”“負米養親”“親嘗湯藥”“行佣供母”“打虎救父”“棄官尋母”“賣身葬父”“臥冰求鯉”“恣蚊飽血”這些都是古人先賢告訴我們人間的“孝”,這一字的含義。


呼延將軍


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確是中國儒家文化的要求之一。在很多地方,往往有燒週年之說,一週年,兒週年,和三週年。每到父母去世的祭日,晚輩們都要聚在一起,統一去陵墓祭拜,焚香,燒紙,表達懷念之情。三年以後就基本延續慣例,分別在春節前,正月十五,清明節等進行祭拜。而在古代官場上,對這個的要求就不是簡單的三年守孝那麼簡單了。首先必須停止做官,然後回家守孝三年,通常是二十七個月,這就是“丁憂”。如果違反這個程序,那可是觸犯了道德底線,為社會所不齒。明萬曆內閣首輔張居正母親病逝,申請丁憂,回家守孝,然而萬曆皇帝不準,讓他在籍丁憂,就是不能回家,一邊幹活一邊守孝,結果在張居正死後,這倒成了授人以柄的把子。晚清名臣,禮部侍郎曾國藩丁憂回家,時值太平軍作亂,咸豐皇帝命令曾國藩丁憂期間辦團練,組織湘軍,圍剿太平軍。因為他不是在京城而是在湖南老家,所以他的丁憂不算在籍。總而言之,三年守孝在古代的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關乎精神文明的建設和規範。但是,放到當代社會,就是不可取的,一個人一生有多長時間,用三年時間守孝,那還不餓死啊!





無法迴避的歷史


我是洎水藍,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推崇儒術,孝是儒家核心文化之一。古代以孝治天下,連皇帝也要守喪三年,文武百官,如果遇到父母喪亡,不馬上請假回家守喪,就要犯錯誤的,並且很嚴重,監擦御史會馬上提出彈劾,甚至永不錄用。

《論語》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意思是,不要以為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就要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以表達對父母那三年的愛。從此可以看出守孝三年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

所謂“百善孝為先”,古人認為人不僅要對活著的親人孝敬,也要對逝去的親人進行緬懷。以報答父母親的養育之恩。





洎水藍


指尊親去世後,在3年內停止娛樂和交際。

儒家的實際守孝時間為27個月,因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

父、母去世,正在穿孝期間須遵守儒家的禮制,謂之“守制”,俗說“守孝”,亦稱“讀禮”。其家門門框的“堂號”上貼一藍紙(或白紙、或米色紙)條子,上書“守制”字樣。守制期間,孝子須遵禮做到如下幾點:

1、科舉時代,不得參加考試。

2、不締結婚姻(不娶不聘),夫妻分居不合房。

3、不舉行慶典。如不能慶壽(辦生日)、給小孩辦滿月或百日等。

4、新年不給親友、同僚賀年,並在門口貼上“恕不回拜”的字條(有於過“破五”方往賀,但不拜叩的)。漢人過年時,在門楣上貼上藍燈花紙的掛籤,貼藍對聯,上書哀輓行孝之詞,如“未盡三年孝,常懷一片心”。有門心的一律貼藍紙,上書“思齊思治,愚忠愚孝”,以代替“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之類的對聯。


房車百科書


您說的應該是服喪。孔子有個學生叫宰予,也叫宰我或子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就是孔子因宰予晝寢而對他的評價。

《論語.陽貨》中記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上面這段是宰予反對孔子主張三年喪期時和孔子的對話,從這段對話中孔子講了三年喪的原因。

另外,孔子去世後,一眾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三年滿,弟子去,子貢一人又守了三年。這個事情雖不能作為三年守喪的禮數約定,但可以提供一下客觀思考。


簡學話題


守孝三年是偽儒歪曲的,正確的應該是服孝三年,服衣服也,三年不穿豔麗的衣服,三年不去娛樂場所,並不是三年什麼都不做,如果什麼都不做,家裡有父死了,三年什麼都不做不都餓死了嗎?孔子在論語裡講的服孝三年,核心思想是精神方面,自己父母去世自己悲痛的心情三年才可以平復。一個人如果少年失去父母其悲痛的心情,十年都沒辦法平復。如果一個人父母去世了沒過幾天就歡天酒地。和沒事人似的可見此人的人品了。

古代皇帝死了全國民都要為皇帝服孝三年。如果這三年都不工作了全國民都餓死嗎。你們電視看太多了。侯寶林的相聲賣布頭說過諷刺過為皇帝服孝的事。相生裡說其它工作是不受影響的。只是娛樂業和服裝有影響。對皇帝守孝本人是不贊成的。論語裡也沒有說過此事孔子的態度我們不知道。


文化交通站


不是儒家孝文代。儒家只是繼承了商周之禮。

周禮:三年之喪,天下通喪也。早在商朝就有守孝三年之制。孔子學生宰予認為三年太長,一年足矣。子貢則為孔子守孝6年。

延伸閱讀:

《尚書》中的《無逸》記載:到了高宗武丁的時候,“……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高宗武丁即位作了國君,適逢父親去世,須守孝三年,不言政事。史載,武丁恪守孝道,不貪圖安逸,不荒廢政事,大臣忠誠,百姓擁戴,在位五十九年。

高宗武丁即位於公元前1250年。武丁已經開始丁憂守孝,直到明清。如果按照公元1911年截止,共計3161年年!


國學小師


眾所周知,中國人講究孝道。

歷代以來,“以孝治天下”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歷來一直把孝順父母或祖先的這一行為與理念放在首位,有時候甚至把“孝”這一理念推送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中華孝道園

特別是在古代,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在社會上往往是受到尊重的,有些人甚至可以因為這個踐行“孝道”而做官,躋身公務員的行列。

可見,古人對於孝道的重視程度。

也正因為如此,古人才有“守孝三年”這個說法,

那麼,古人守孝,為什麼需要三年的時間呢?而且是這守孝的三年之中,不能參加宴會或者應酬,夫婦也不能同房,甚至家屬也不能生孩子,否則經人告發是要辦罪的。

百善孝為先

而這些習俗,若是放在今天的社會,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沒有哪家公司或單位,能夠專門為你留等三年,所以,“守孝三年”的這一行為,在當今的這個時代,很難做到。

但是,幾千年來,古人確實是這麼踐行過來的,也就是說,對於“守孝三年”這一說法,如何解釋呢?

孔子的解釋是:每個人從生下來之後,三年之內離不開父母的懷抱。而在這三年之中,也是父母養育一個孩子最辛苦的三年。那麼,當父母去世之後,作為子女,最起碼也要報答父母這三年的養育之恩,因此,有必要親身體會一下,父母在養育自己那三年之中所受的辛苦。

孝經

儘管孔子的解釋有理有據,但我個人認為,要解釋“守孝三年”這一理念的由來,還是有必要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及社會條件,因為“守孝三年”這一理念,歸根結低,也是特定的社會條件下的產物。

首先、古人的交通條件較差,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大多是靠步行,最好的交通工具也不過是騎馬,因此,在路上的時間,往往會有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都有,所以,三年的守孝時間對於他們來說並不難。

孝道

其次、古人出門在外或者到外地當官,大都是到距離老家很遠地方就任,往返的距離一般都會的幾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因此,回家守孝,往返的時間就是花了好幾個月,甚至上年。

第三、古代的信息流通也很不方便,從寄信(家書)到收信的時間,往往都有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接到家書後,又得往上級申請告假,還有工作交接等,這其中的周折也不我們這些現代人可以想象的,因此,三年的守孝時間,真正呆在家的時間並不多。

第四、古人的生活方式,往往以家族為單位,因此,相對於現代人來說,孝道更加顯得重要,而在家守孝其實就是盡孝道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所以,才會有“守孝三年”的說法。

總之,“守孝三年”這一理念,其實是古人根據當時的社會條件和人們習俗來制定,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是當時社會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以現在的條件與眼光來看待古人的這一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