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故事:一個討好型的女人

有一個女孩叫松子,她在一個學校裡當老師。年輕的她在學校裡也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同事,過著平穩的生活。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松子23歲

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去集體出遊,晚上的時候在旅店休息。不過意外卻發生了,旅店的錢被偷了。大家都懷疑是經常打架曠課的阿龍乾的。身為阿龍的班主任,松子就被派去找阿龍處理這件事。阿龍不願承認,松子為了保護自己的學生,就打算自己出錢來賠償旅館。

錢雖然被松子還上了,但是旅店老闆仍舊不甘心,想找到兇手。松子為了不讓學生受到傷害,竟然承認是自己偷的。到最後事情越來越嚴重,松子被解僱,因為他人的過錯而丟掉了安穩的工作。

後來他遇到一個落魄的作家,並同居在一起。儘管松子被作家家暴,甚至還被他要求去做按摩女郎,但是松子依舊願意為他付出。松子還向家人借錢來供養這個作家。

再後來松子遇到岡野。儘管崗野並不愛松子,只是將她當成情婦,但松子還是全身心投入這段感情。到最後慘遭岡野拋棄。

松子就是著名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主人公。除了這幾個故事之外,電影中還有很多她討好別人的情節。松子窮盡一生都在討好他人,總是用一種自我犧牲的態度來對待感情。

可她一生追求愛卻不可得。接二連三的遇人不淑,讓她的生活充滿了坎坷,最後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爛在邋遢破爛的出租房內。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松子在出租房內墮落

原因:她為什麼極力討好他人

為什麼松子會成為一個不懂得保護自己,一直在極力討好的人呢?或許我們能從她小時候的成長經歷中看出端倪。

在松子小的時候,她有個妹妹從小癱瘓在床。也許父親覺得松子身體健康而不需要照顧,所以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妹妹身上。以至於松子極度的缺乏父愛。

電影中有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父親手裡捧著禮物從外面回到家中,松子興高采烈地迎了上去想去收下禮物,結果伸手過去接到的卻是父親丟下的公文包,而父親則把禮物給了癱瘓在床的妹妹。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還有一次父親帶松子去遊樂園,父親只關注於演員的演出,而根本不理睬坐在身邊的松子。松子看到父親被其中一個小丑給逗樂了,也學起那個小丑的模樣做起了鬼臉給父親看,一直愁眉不展的父親被松子逗的哈哈大笑。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做鬼臉博得父親開心的經歷給松子帶來重大的影響,一直被當成空氣一樣存在的松子終於找到了獲得父親關注的途徑。以至於扮醜博得父親一笑成了她從小到大的一種習慣。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美國心理學家Taibi Kahler於1975年在交互分析雜誌上提出了“驅力(drivers)”的概念[1]。所謂“驅力”就是驅動一個人核心的強烈動機,形成於早年和主要養護人的互動中。這樣的動機如果過於強烈和僵化就會導致行為的失調。他提出了五種常見的驅力,分別是“要完美”、“要堅強”、“要快”、“要討好”、“要努力”。

“要討好”的驅力表現為,在生活中過度遷就於他人而漠視自己。在潛意識中,把讓別人滿意當成自己的責任。在職場中會為了他人的工作而暫停自己的工作,花費太多的精力來追求他人的認可。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會認為自己特別沒有價值。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驅力圖解

在早年的生活經歷中,松子只有在討好的情況下才獲得了關注,這樣的經歷讓她逐漸形成了一種“要討好”的驅力。但過度地討好他人就會忽視了自己,也會讓生活特別累。

與此同時,原生家庭的相關理論也認為:“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經歷,對我們的一生往往具有極大的影響,這種經歷的影響和作用並非僅限於我們的童年時期,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對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們的整個世界觀,都是原生家庭的環境塑造的。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各種觀念也會伴隨我們一生[2]”。

總的來說,帶有“要討好”驅力的松子在成年之後雖然看似脫離了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塑造的“要討好”的觀念伴隨了她一生,在無形中決定了她的命運。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討好型人格

影響:討好型的人的生活

雖然像松子這樣極端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是在生活中還是不乏討好型人格的。討好型人格常見的表現。

01,難以拒絕他人

討好型的人依靠別人的讚許獲得價值感,自然不能夠果斷地表達拒絕。有時候即使自己難以完成也委屈自己答應,可最後也並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兩敗俱傷。長久以為,在人群中會更不被重視。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學會說不

02,過度利他

有些人總是想著為他人服務,而沒有自己清晰的追求。以他人的需要為生活重心,這樣就將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極不穩定的基礎上面。長此以往,自己的核心能力會越來越低,更加難以直立。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03,依賴他人

由於討好型人格缺乏對自身的重視,自然也沒有主心骨,對他人的依賴性更高。比如電影中的松子,她有本來有自己的職業,也有唱歌的技能,後來還學習了理髮。但是她並沒有認真規劃過自己的職業,反而是多次遷就他人。與別人的關係彷彿藤蔓和大樹之間的關係。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改變:怎樣走出討好他人的魔咒

要走出討好他人的魔咒並非易事,因為底層信念是一個人一直以來賴以生存的人生信條,它支撐了一個人走到了現在。討好他人的特點在既往的生活中帶來了各種好處,當然不會輕易放棄,而且改變自己就意味著需要面臨巨大的未知情況,當然會給人產生壓力。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但人是有學習能力的,改變並非沒有可能。要想做出改變,可以參考下面的幾條建議。

01、增強自我覺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人並不具備自我覺察的能力,所謂自我覺察,簡單地說就是能夠跳出自己看自己的能力。遇到問題有的人陷入了“受害者”心態,把一切都簡單地歸咎於外界環境。

要想做出改變,需要先從自身入手。具體到操作層面,可以藉助心理學工具增強對自己的認識。看清楚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行為模式,並客觀分析當前模式的利弊。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自我覺察

02、變漠視為重視

討好型的人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漠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把別人的需要放在首位。雖然這樣的模式能贏得別人的讚許,帶來短期內的好處,但是從長遠來說是對關係很不利的。

唯有把精力多放在自己身上,才能逐漸增強自身的安全感。自己強大之後,就不會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也就減少了討好別人的必要。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自己愛自己

03、尋求外界支持

成長和改變是需要方向和方法的。很多人很努力,可卻因為方向和方法沒搞清楚走了很多冤枉路。所以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為自己尋找合適的成長導師,這樣才能夠走的更順利。

打破舊的行為模式並建立新的習慣是要耗費能量的,而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如果孤立無援的話,當意志力裡耗盡,就有可能再次回到過去的模式。所以,如果能夠學會從身邊的人身上尋找支持,會對自己的改變大有裨益。

她拼命討好別人,卻沒落得好下場

生活導師

參考文獻

[1]Kahler, T. (1975). Drivers—The Key to the Process Script.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5:3

[2]羅納德·理查森著. 超越原生家庭 原書第4版[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