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水溝裡捉來餵鴨的“菩薩魚”,現在居然成了香餑餑?有啥用呢?

小馬話三農


菩薩魚又叫中國鬥魚,聽這個別稱我們就能知道,這種菩薩魚只有在中國才有,是中國獨有的魚類品種。由於這種魚外觀非常美麗,觀賞性極高,國外人把菩薩魚又叫做天堂魚,也就是來自天堂的魚。可見中國鬥魚在國外人眼中是非常受歡迎的,而且在外國也有引進我們中國的這種魚品種,作為觀賞魚類,價格頗高。

菩薩魚在十幾年前,在我國的長江以南地區的淡水區域當中是最常見的小型魚類,由於體型大多較小,最長也就只能長到6,7釐米左右,所以並不起眼,只是外觀較為豔麗,讓人印象深刻。但是說實話在農村,以前環境較好,這種魚隨處可見,沒有人會去捕捉,因為個頭太小,而且在農村誰也沒有那閒工夫去養觀賞魚。所以菩薩魚往往是被丟棄的,隨便往水溝一撈大把。

菩薩魚一般在我國的江西省、福建省、廣西省、廣東省等地區比較多,由於現在很多地方環境發生太大變化,水土遭到汙染之後,淡水水域當中的很多生物都大量減少。所以以前一些隨處可見的生物,現在幾乎難以看到,其中就包括菩薩魚。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興趣越來越廣泛,養魚也成為很多人的興趣愛好。

其實在中國觀賞魚類當中,菩薩魚還並不是最普遍,但是在國外,菩薩魚是最為受歡迎的一種魚,很多人都很喜歡養殖,加上菩薩魚適應性強,不挑食,容易存活,所以備受外國人的喜愛。五彩斑斕的外觀,讓國外的愛魚者非常著迷,被稱為天堂魚。

其實菩薩魚也可以吃,但是說實話,這麼小的個頭其實食用價值不高,所以唯一能夠體現其價值的就是作為觀賞魚。目前市面上購買一條價格在15-20元左右。因為野生數量比較小,現在只有少部分人會進行養殖然後在觀賞魚市上售賣,經濟效益還不錯。


農村泉水有點甜


今天看到題主的題目才讓我長起來,已經在我的記憶中淡忘的“菩薩魚”又湧上心頭,原來農村只要有活水流動的地方,就有這種菩薩魚。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從小與小夥伴們混跡於農村的田野,各種好玩的事都被我們玩遍了。那個時候,什麼都缺,什麼吃的、穿的、玩的等,不說看電視,就是能夠正常有電就算不錯了。那樣的年代物質匱乏,精神生活沒有,但是我們小夥伴有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樂趣,就是喜歡抓魚摸蝦,男孩子嘛,這是天生的愛好吧。

只要到了暑假,我們小夥伴,個個被曬得像黑鐵一樣,都是光著膀子,穿著短褲,光著腳丫子的,涼拖鞋也比較少見。我們最愛乾的事就是去溝渠澆水抓魚。那個時候農村純生態,到處是溝渠,田地都沒有荒蕪,溝渠也是田地的水渠,所以人們非常愛惜這些溝渠,溝渠是莊稼的保障。



通常我們三四個小夥伴一起澆水,把一段溝渠攔堤澆幹水抓魚。那個時候溝渠水草肥美,各類小魚喜歡躲藏在水草裡面,我們抓到比較多的魚類有,鯽魚、鰟鮍、沙烏鱧、菩薩魚、鐵殼蝦等等。抓完之後,大家平分,回家加餐,補補身子。

說到菩薩魚,我們當地有說法,這魚全身五顏六色,非常少見,人們多少帶有點敬意,不知道從誰開始,叫上菩薩魚,說是不能抓,抓到要放掉,我們也放掉了。這種魚,個頭太小,身體扁平,嘴巴有毛狀帶刺的嘴巴,說明菩薩魚是肉食的。魚鰭很寬,說明魚遊的速度很快。這種魚放在清水中養著很漂亮。



如今,這種菩薩魚瀕臨滅絕了,在我們當地我好多年沒有碰到了,可能還會有,估計很少見了,只有那些常年沒有斷流的野水塘裡才有吧。菩薩魚,對水環境很苛刻,要是純野生狀態,水體沒有汙染,並且常年不斷流的活水,水草還要茂盛,有躲藏的地方。如今這種環境少了。

現在這種有成為了香餑餑,這也說明菩薩魚是物以稀為貴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喜歡逗鳥養魚了。菩薩魚是很好的觀賞魚。菩薩魚魚型優美,魚鰭寬廣薄透明,身體顏色鮮豔,是居家觀賞魚的佳品。



真心希望菩薩魚這種魚種不要在不久的將來斷送在我們這代人的手中。我們要加強保護好菩薩魚。

關注農民,一起學三農。


三農小黃鴨


看著這道題,不禁想學生時代,因為每年放暑假的時候,都會回到農村老家去過的,在農村老家的小河溝裡,就有這種菩薩魚,我順著這個小河溝,走到一個大水泡子,這菩薩魚,是從這裡出去的,農村大水泡子裡,還有各種小鯉魚,還有快魚,還有很多很好看的魚。

在今年的七月份,我又回到老家了,還到老家的小河溝去看看,看看老家的小河溝裡,還有沒有這種菩薩魚,看看那個大水泡子還存在不?可是到那個水溝裡,怎麼也找不到菩薩魚了,連各種小魚都不見了,是不是都讓鴨子吃著呢?回來問我大哥,他告訴我,不知道哪裡來一些人,把小河溝的魚撈走了,聽說拿到城裡去賣了,城裡賣這魚的很值錢的。

我感到很失望,這小魚兒真的好看,我回想起來這菩薩魚,我曾經養過它們一陣子。在小時候回老家的時候,看著這美麗的小魚,就不禁的想抓幾隻回家養,我大爺家拿來罐頭瓶子,在裡邊換上新鮮的水,在小河溝裡,抓十多條菩薩魚,把它們放在罐頭瓶裡,裡邊在擱上點河草,這樣一裝扮,你別說這小魚兒還真挺好看,但是那時候很小,不知道這種魚吃什麼?養沒過半個月,就都死了,可能還是伺候的不好,也是小孩,養魚沒有經驗,我在第二天的時候,就去小河溝裡,抓回來幾條菩薩魚,在我大爺的家裡養,等暑假快開學的時候,拿回家來養。



聽說現在農村,有人收這種魚的,有的農村人,也參與賣這種魚,掙點兒小錢,這樣魚其實很少,如果不繁殖,馬上就會把它們抓絕種了。這也是這次我回到老家,看不著這種魚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把這種美麗的小魚,都賣給城市人了,給城市人拿去做觀賞魚了,其實在小河溝裡生長的魚,也是很美麗的,如果現在想在繁殖這樣的魚,也是很有發展的,因為城市裡,有一大批退休的老人,平時沒什麼事,只剩下養養花,養養魚,再養點兒小鳥,打發時間,這也就是菩薩魚值錢原因。

這菩薩魚,在城市人的眼中,就是一筆亮麗的圖畫,它們每天遊蕩在魚缸裡,供人們去欣賞,去欣賞它美麗的,身體上的圖案,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來展示它的價值,聽說一條好的菩薩魚,能值100多塊錢一條,一般的菩薩魚,一條也能賣個五六塊錢,農村小河溝裡的,菩薩魚還值錢了呢!

三農剛子


其實你說的這種魚,就是屬於我們中國的中國鬥魚,用處還是屬於觀賞魚類

不知道你那裡是哪個地方,叫菩薩魚這個稱呼,還是我90年代回到我們廣西貴港的一個市區見人們這麼叫的,但是在我老家農村的叫法又是另外一個樣,因為是地方方言,實在是不懂怎麼翻譯了。

其實小時候我們也不知道這種魚它的具體學名叫什麼,只是後來隨著網絡信息發達,我自己喜歡看一些水族愛好者聚集的網站,才知道這種我們俗稱“菩薩魚”的本土原生魚類叫做中國鬥魚,也叫中華鬥魚。

中國鬥魚,從名字中就可看出,中國鬥魚為國內自產觀賞魚品種,是所有已知鬥魚的一個統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紅藍叉尾鬥魚;中國鬥魚最早的起源地是中國南部地區,而後逐步發展到其他地區,包括越南、廣東省等地區,現已成為一種大眾性的觀賞魚,是很多魚友熱衷的原生魚種。

還記得80年代的時候,我們農村孩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去田野小溪裡面用抄網撈魚,相信很多網友都有這個回憶,當時在農村撈魚的話,這“菩薩魚”是我們最討厭撈到的魚之一,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魚太小了,怎麼長也大不到哪裡去,而且這個魚黑不溜丟的,看著外觀漂亮,但是渾身魚鱗還比較硬,在這種體型的小河魚裡算是特殊的存在。這個魚魚鱗粗糙,體型小肉少,我曾經也撈回家嘗試煎來吃過,但是口感實在是不太好。很多小夥伴撈到很多這種魚的話,肯定是給家裡的雞鴨加菜的,便宜了家禽。

到了我們年紀稍微大一些的時候,有時候發現這種小魚的一身魚鱗,還有它的魚鰭,長得五顏六色,在陽光下一照,煞是好看!有了這個發現,小夥伴們有多了個樂趣,農村人家裡很多都會買那種玻璃罐裝的豆腐乳回去吃,吃完之後會剩下空的玻璃罐,一年下來每家會留下不少,這些玻璃罐就成了我們用來裝這些“菩薩魚”的觀賞魚缸。

小夥伴們河裡自己抓了“菩薩魚”回來放進“腐乳罐”裡,養了起來。當時養這個小魚比自己吃飯還上心,每天有空就會去菜地邊挖小蚯蚓來餵養這些小“菩薩魚”。在養的期間,小夥伴們還會把玻璃瓶帶出來到曬穀場上,硬著陽光,比試著誰抓到的“菩薩魚”大,顏色漂亮。

在養了一段時間之後,小夥伴們發現,這種魚,非常好鬥,領域意識非常強,一條魚如果在一個罐子裡有其他的魚進來,會互相廝殺,打不贏的要麼會跳出來,要麼跳不出來就會被對方吧魚鰭和魚尾巴給咬掉,變成光禿禿的,非常難看,下場就是成了雞鴨的口糧。所以我們後來養這些“菩薩魚”都是單獨放一個罐子裡養,真不知道是不是要我們把它當“菩薩”來供著。

另外還發現一件事情,經過自己的養殖,這種魚身上美麗的顏色會越來越淡,甚至有些花紋都看不見了,真是怪事,覺得不好看了,小夥伴們不幹了,又去抓好看的,抓回來養了一段時間顏色依然變樣了,百思不得其解,帶著這個疑問一直到了我們讀書畢業,出來工作之後。

在廣州工作期間,我居然在水族館的玻璃缸裡看到了我們農村的“菩薩魚”

當時水族館的玻璃缸外的標籤上就寫這“中國鬥魚”這個名字,我至此才知道這魚叫中國鬥魚。

怪不得我們小時候養的魚混在一起那麼好鬥,原來名字就叫做鬥魚。而且這種鬥魚雖然叫中國鬥魚,但是品種還是不單單隻有一種,我們小時候不懂得分辨,也就是都當差不多一樣了,這種魚在我們的鄰國越南也有分佈。

水族館裡的中國鬥魚都分野生原生的鬥魚,還有人工養殖繁殖的鬥魚,品種顏色上還是有不少區別,只是在我看來就分辨不出了,當時我的好奇點都是在這個魚就是我們農村田野河裡隨便一撈一大把的雜魚,在廣州這種高大上的國際大都市,居然也有人喜歡養。

後來經過我瞭解,養這些鬥魚的人還不少,而且養這種鬥魚,因為它好鬥,給它打造的魚缸還得分領地,一條魚一個領地或者一對一個領地,反正就是把玻璃缸隔開單間給它們住了。

知道了這種魚的學名,上網找了一些水族愛好者交流的網站,我解開了我小時候養殖這個魚會變色的原因,原來這種魚如果給它太乾淨的水它就會把顏色變淡,如果水質黃黑點,它的顏色就會深色。估計這一功能是為了躲避天敵吧?

如今這幾年,農村的小河裡魚類越來越少了,這種“菩薩魚”也比較少了,我今年準備了兩個魚缸,打算回老家的時候撈一點出來自己養著放辦公室裡欣賞。但是我回到農村差不多有四五次去撈,遺憾的是一條都沒有撈到,這種魚現在野外因為環境變化,也比較少了。

這種魚如今在寵物市場的水族館,能夠賣到一條5塊錢,實在是不捨得買了,我想還是再等等,等天氣好我再帶我娃娃一起去抓這種“菩薩魚”,一定要抓到,我要讓他以後長大了也有一段“菩薩魚”的童年記憶。


潯鬱視野


過去農村水溝裡捉來餵鴨的“菩薩魚”,現在居然成了番餑餑?有啥用呢?這個魚在我們這邊的小河溝裡很常見,並沒有像題主說的那麼誇張成為香餑餑。

無人食用

這個魚,適應能力非常強,以前大小河溝都有,還非常多,用撈子隨便都可以撈的到。我們當地叫“梭利魚",也有的叫"鬥魚”,雖然外表很漂亮,但是食用起來,肉老且粗,口感非常差,所以許多人會把這個魚帶回家餵雞鴨吃,人是不吃的。

供觀賞

現在這個魚,和以前比是少了許多,但是在我們這邊的河溝裡還是能抓到。現在顯然不會抓去餵雞鴨了,而主要是作觀賞用。之前早二年,我們這就有人以五毛錢一條收購這種魚,拿到城裡當觀賞魚賣,據說一條可以賣到3~4元,還很受觀賞於愛好者歡迎,主要得益於其華麗的外表。但是近幾年,沒有再見過有人收購這個魚了,具體什麼原因,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估計,其在人工長時間養殖環境下,是容易死亡的,並沒有金魚好養。

總之,這個魚在農村是沒有人吃的,而且現在也無人收購了。所以我認為這個魚的市場空間依舊有限,除了觀賞價值以外,其他價值不大,大家沒有必要來炒作這個東西,來導致其種群的滅亡。


壞男人說小龍蝦


在過去的農村,水域豐富,水裡的生物也是很多,水很清澈,像一些清澈的溪流、小河、池塘,哪怕是一些水溝,裡面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小魚小蝦,或者是一些河蚌、田螺,也是很多人滿滿當當的回憶,捉泥鰍,逮小魚,在水邊,大家玩耍的很快樂,隨著環境的逐漸改變,很多原來的水域都消失不見,水裡也有很多生物我們很久很久都沒有在見過。

過去南方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一種小魚,個頭雖然不大,但顏色斑斕,看起來非常的漂亮,很受大家的喜愛,這種小魚很少有人吃,過去數量多,隨隨便便就能夠捉到很多,村民還喜歡將這些小魚拿來餵鴨,這樣的操作據說能夠讓鴨子多下蛋,這種色彩斑斕的小魚,大家稱之為菩薩魚,也被叫做鬥魚、天堂魚、花手巾、塘貧魚等等俗名,過去很多隻要有水的地區,都有很多這樣的小魚,菩薩魚生命力頑強,即是在沒有水的汙泥裡面,也能夠存活很長的時間。

菩薩魚過去的時候,在一些地區使用竹籃,往水裡面一撈,就能夠捉到很多,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原本很多,多的幾乎氾濫的小魚,突然之間消失不見了,大家很久很久在野外都很難看到它的身影,是什麼原因造成名字裡面有菩薩的小魚數量驟減呢?菩薩魚雖然生命力極其頑強,而且擁有獨特的褶鰓,褶鰓魚的獨特之處就在於,能在溶氧量極低的環境中,其呼吸方式是藉助於呼吸輔助器官,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進行氣體交換。從而也是一種很容易成活、生長的魚類。

那麼菩薩魚生命力頑強,適應性很強,為什麼現在數量還愈來愈少了呢?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菩薩魚由於個體很小,環境改變之後,最先掛掉的首先就是它,像水體汙染,或者是遇到電魚的,最先飄出水面的就是菩薩魚,雖然名字叫做菩薩魚,但很多時候是自身難保,而且是首當其衝,除了環境改變之外,還有一個弱肉強食的現象,那就是隻要有羅非魚的水域,基本上是看不到菩薩魚,羅非魚跟菩薩魚相爭,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性情更殘暴,個體更大的羅非魚完勝,這些個體較小的菩薩魚都成為了羅非魚的口糧,被吃得乾乾淨淨。

過去菩薩魚沒有多少人注意,最多也是在家養幾條,這幾年這種小魚反而是很受青睞,是一種很容易養殖的觀賞魚,跟其他觀賞魚相比,這種小魚非常的好養,而且還可以利用其好鬥的習性,訓練成為專門打鬥的鬥魚使用,這幾年鬥魚的銷量也是十分的看好,這種過去拿來餵鴨子的小魚,也成為了香餑餑,幾塊錢一條很好賣,菩薩魚也已經不是過去毫無用途的小雜魚,在觀賞魚領域,現在也有了一席之地,很受大家的喜愛,隨著環境的慢慢改善,這種小魚在野外,也將會慢慢的增多起來,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棒奔霸


菩薩魚是我國南方最常見的魚類,以前時常生活在稻田、小溪和河流中,有的地方几乎氾濫成災。這種魚由於肉質粗、口感差,很少有人食用,一般都是抓回家裡餵養雞鴨等家禽。

菩薩魚是雜食魚類,不排食,生命力極強,能在多種水質中生存。能夠透過水麵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同時,這種魚天生好鬥,記得小時候,常常把菩薩魚抓回家,用玻璃瓶子裝著和其它魚仔作為玩具一起飼養,它們就會對這些魚仔發起攻擊,咬得對方遍體鱗傷、死亡而食用。所以有的地方也把菩薩魚叫作中國鬥魚。

菩薩魚雖然兇猛,但其外表很美觀,色彩十分豔麗,是一種美麗的觀賞魚,很多人把它作為寵物魚進行飼養,尤其是在國外,深受追捧,認為菩薩魚是最美麗的熱帶觀賞魚,一些公共場所(如公園、酒店等)往往飼養,供人觀賞、拍照。

而現在,隨著農業的變革以及各種農藥、化學藥品的濫用,在農村中很難發現菩薩魚的蹤跡了。由於菩薩魚的稀少和市場需求量增加,目前市場上6一7釐米長的每條價格約為80一100元,3一4釐米長的每條的價格也在30一50元左右,甚至價格還會出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用戶與你同在


過去農村水溝裡捉來餵鴨的“菩薩魚”,現在居然成了香餑餑?有啥用呢?

在小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這種“菩薩魚”。由於小時候貪玩,我和小夥伴們在放學後,拿著釣魚用的“灌口瓶子”,到村邊的小河中來釣這種魚類。

村裡的小河中各色各樣的小動物,其中有“菩薩魚”、“沙裡趴”、泥鰍、螃蟹等。但是就外表來看,這“菩薩魚”是小河中最漂亮的小魚兒。它長得並不大,在幾公分左右,有著五彩斑斕的外表,讓人一看就很容易認識。



因此我們小夥伴們就捨棄了其他的魚兒,重點來捕捉這種五彩斑斕的“菩薩魚”。當回到家後,我就把這種“菩薩魚”放到水缸裡養著,以做觀賞。但是到第二天後,我卻發現水缸裡其他品種的小魚兒都死了,很明顯,就是“菩薩魚”乾的好事,我卻沒想到這“菩薩魚”這麼好鬥。

但是好景不長,有一天我上學的時候忘了蓋水鋼裡的蓋子,等到放學回家後卻看到水缸裡的“菩薩魚”一隻也沒有了。等到我仔細尋找原因的時候,卻看到鄰居家的一隻老貓在牆上哇嗚哇嗚的叫著,並舔著舌頭,我明白了,原來是這隻老貓偷吃了缸裡的“菩薩魚”。沒辦法,我又氣又急只好拿著棍子把老貓攆走了,辛虧村裡的小河裡還有“菩薩魚”,我只好又逮了幾條又養著了。。。


上面說的是小時候的回憶,那時候的“菩薩魚”實在太多了,甚至有人把這些魚弄來餵雞餵鴨。一晃就是幾十年,我長大以後在魚市上又看到這種“菩薩魚”,而且魚老闆賣的這種魚兒還挺昂貴,小小的魚兒在幾十元一隻。我立馬想到了家鄉的“菩薩魚”,就商量著和幾個朋友去尋找這種“菩薩魚”。

但是事與願違,家鄉的小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廣場,我們只好去小河的源頭裡尋找這“菩薩魚”兒,但是讓我們失望的是,這種魚兒在農村也沒有了。而一些泥鰍之類的魚也不多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過去五彩斑斕的“菩薩魚”怎麼一下子就消失了呢?我們回村遇到老村長後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原來是這樣的:近幾年由於農村裡的條件好了,很多城裡的人都願意去農村裡旅遊,而有的城裡人看到這“菩薩魚”很是好看,就拿到城裡面去販賣。沒想到這樣的魚兒運到城裡後,被人們搶售一空。

為此一些人看到其中的商機,不少人去農村的小河裡大量捕捉這種“菩薩魚”,導致農村裡面的“菩薩魚”被捕撈乾淨,面臨絕種的階段。

現在的情況:大概物以稀為貴吧,當農村裡的“菩薩魚”因為各種緣故成了稀缺的魚兒後,而人們對這種“菩薩魚”又非常的喜愛。因此在這兩種疊加的因素下,“菩薩魚”在市場上銷售的非常火爆,居然成了香餑餑,而現在的“菩薩魚”價格也是隨著日漲船高,據瞭解在當地的觀賞魚市場上,一條非常漂亮的6~7釐米“菩薩魚”的價格在百元以上,而一般的“菩薩魚”價格也在幾十元。據瞭解,由於農村河裡的“菩薩魚”非常稀少,而作為觀賞魚兒的“菩薩魚”,在今後還會呈現上漲趨勢。


李子說農


以前我們這邊的小溪、水溝、水塘裡,到處都是這種魚。每到放學或者是暑假的時候,都會拿著一個小盆,到村裡的水溝裡捉它。

捉這種小魚還是需要技巧的,首先就是要確定目標,一般我們的目標就是大一點的,小的沒意思。然後把它逼進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就可以下手了,其實用手抓是逮不到的,我們都是用手捧,連水帶魚一塊捧在手心,水過濾完就剩魚在手掌裡跳,此時把它丟在盆子裡,接著又去捉下一條。


收穫好的那一天非常高興,帶著戰利品回家,爸爸豎起大拇指,然後從口袋裡掏出來點小錢,讓我買糖吃。接下來的事完全交給老媽搞定,她把小魚倒入清水裡,讓它吐出肚裡的淤泥,打理完後就直接用油炸了,吃的時候連魚帶刺一起吃,特別香,是老爸最好的下酒菜。

如果捉得少,我就找來幾個瓶子把它養起來,作為觀賞魚。它長得漂亮,不容易死亡,是最好養的魚了。不得不說捉魚是我童年最美的回憶,我的很多童年時光都在撈魚摸蝦中度過的。

現在村裡的小溪已經乾涸,往日青青今在否?很少能見到菩薩魚了,主要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近些年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乾旱少雨的現象。村裡的哪條小溪以前聽老人們說從來沒有乾涸過,現在只有雨季才有水流淌了。

2、羅非魚好吃,大家都知道,由於市場的需求,羅非魚種群繁殖特別快。它的壯大發展,必然是以犧牲菩薩魚為代價的,因為羅非魚最愛食的就是菩薩魚這類的小魚。

3、過度捕撈、特別是捕魚器的使用,也是造成菩薩魚減少的原因,因為菩薩魚是最不耐電擊的魚,每電擊一次,大魚都還活著,菩薩魚已經漂浮在水面。

4、農藥、化肥的使用,影響了水質,進而導致菩薩魚的生存空間變小。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菩薩魚變得越來越稀少,現在我們這邊的農村幾乎看不到了。有一次我和孩子上街,看到一個老頭在賣菩薩魚,問價格是五元一條,孩子買了兩條拿回來養,自從把它們放進魚缸,這兩條魚就開始打鬥起來,成天你追我趕鬥過不停,最後小的哪一條活活的被折騰死了。現在菩薩魚變得“物以稀為貴”,成了香餑餑,我認為主要還是以下兩個原因。

1、用來觀賞。菩薩魚外形相當漂亮,扁扁的身軀,身體上還有一道道黃色的斑紋,就像穿著“T恤衫”,長著蝴蝶式的尾巴,遊動起來就像一把扇子在舞動。還有就是菩薩魚生命力十分頑強,容易養活,短時間離開水,它依然可以活下去。

2、用作鬥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注重娛樂方面的需求,而鬥魚就是一件相當有樂趣的事情。很多款鬥魚遊戲的開發足可以證明鬥魚這種娛樂活動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現實生活中菩薩魚人們直接就叫它鬥魚。


農人李哥


有些時候,發展與破壞是並存的,經濟提升的背後,難以掩蓋生態的被破壞。曾經的農村,小水溝裡,小溪裡,水田裡,到處都是各類各樣的魚呀蛙呀。拿起一根隨便折起一根竹杆,偷媽媽的縫衣線就可以捆上魚鉤,去田邊釣魚釣蛙。可以這樣的美好的時光,已經一去難復返了。即便在我們這樣邊遠的山區,有些似曾相識,卻只是依稀在夢中。

昨天去清理寨子邊的泥水田,又捉到了一些雜魚,主要是麥穗魚、棒花魚、黃黝魚等,至於鰟鮍,肚大無肉盡是泥,直接丟掉。運氣不錯,其中居然就有幾條菩薩魚。現在隨著環境的變化,生態下降很快,很多東西都慢慢消失不見了,菩薩魚也慢慢變得很稀罕了。

菩薩魚非常好養。我以前從田裡面捉來四五個,想哄小孩子玩,就養在塑料桶裡,也不經常換水,也活得好好的,真是比小強還頑強。冬天的時候,沒有收到室內,才給凍死了。當時還拍到了中國鬥魚攻擊掉到水裡的大蚊子(如上圖),小傢伙們就衝上去了,真是膽大包天。

菩薩魚真正的名字是中國鬥魚,又稱叉尾鬥魚、天堂魚等。名字很多,就像一個人有很多外號似的,實際上就只是一個人。具體什麼科屬,只有專家們才能理解與把握。 這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小魚仔,常活動於淺水窪或水草茂密的岸邊,要求生態很好,外形美觀,色彩美麗,可作為觀賞魚類。我們這裡的成魚都很小,一般約為七八釐米,很難達到別人所說的十幾釐米,大致呈橢圓形,側扁,尾柄不明顯。

菩薩魚像所有物種一樣,公強母弱,公的要雄壯威猛一些,母的要略遜一籌,雄魚體色較鮮豔,雌魚體色較暗。畢竟,利於繁衍的自然法則,在自然界還是很吃香的。但有個別,我們常見的螳螂是個例外。公螳螂比母螳螂個子小,結果就悲劇了,交歡之後,如果母螳螂感覺到餓了,就會把公螳螂當成麥當勞,一頓吃光。

小時候,常喜歡釣魚,尤其是釣七星魚,也就是所謂的蛇魚。因為七星魚個大膽肥,隨便釣就可以上釣,不容易光頭,就是什麼魚都釣不到的意思。同時,當時還有人來收購蛇魚,要賣到廣東去,價格還挺貴。小孩子們放學後,就常常去釣七星魚來換零花錢。但是找蛇魚是有技巧的,有菩薩魚的地方,一般都會有七星魚的存在。我們常講菩薩魚是七星魚的看門狗,看到菩薩魚,然後去田埂邊拍個小青蛙來,串在釣上,然後菩薩魚活動區域內有洞的地方,輕輕敲打水面,模仿青蛙戲水,兇狠的七星魚就是會聞風而動,一口吞下,冒出一串串小氣泡,然後就被我們釣上田埂來了。七星魚的膽子也真大,有時候一個洞裡能連續釣上好幾條。要是別的魚,早就嚇得癱了。

菩薩魚和七星魚都有一個特點,都是生命力很強悍的。所謂“物以類聚,魚以群分”,嘻嘻,果然是有道理的。兩種魚雖然形體差異很大,但是都生命力極其頑強,能在溶氧量極低的環境中,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進行氣體交換。尤其是七星魚,更是恐怖,傳說這傢伙非常狡猾,水裡沒有吃的了,就跳到田埂上裝死,曬個半乾的樣子。那些螞蟻呀,聞到腥葉,馬上成群結夥吶喊著衝來,密密麻麻爬在七星魚的身上。大傢伙嘰嘰喳喳地爭論如何搬回窩裡,切碎來紅燒或清燉的時候。說明遲那時快,七星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睜開眼睛,找準方向跳到水裡。然後一個一個地慢慢享受浮在水面上的螞蟻,果然生存不易,大家都要狡猾一些才能活下去。

菩薩魚的存在感不強,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因為其很容易成活,同時身上又有漂亮的紋線,所以常被人拿來當觀賞魚來養。同時性子比較好鬥,所以才叫做中國鬥魚。

二是作為七星魚的保鏢,有菩薩魚的地方常有七星魚,屢試不爽。

三菩薩魚生活的地方要求生態不錯。生命力強悍不代表它能活在髒汙的地方。



“侗寨那些美食”專門關注侗鄉的美食,敬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成為朋友互相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