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成本低、利潤高,又是強剛需,為何跑不出幾個像樣的品牌?

溫馨提示:本文約5120字,燒腦時間18分鐘,筷玩思維記者李三刀發於北京。

甜品是一個觸角很廣的品類,我們可以簡單將它理解為帶點甜味的產品。甜品與快餐、正餐相對,又與小吃形成“兄弟品類”的關係。

深入些看,小吃和甜品這兩大品類的產品有一定的重合性,如小蛋糕、紅糖冰粉等一類嚴格來說也可以歸類到甜品中。

再比如說奶茶,它類屬於茶飲,隨著奶茶產品線的生長性裂變,小料在奶茶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奶茶這類產品當下應該歸類為小吃,更客觀些說,它應該類屬於甜品。

奶茶、小吃、甜品這三大品類的背後還有一個共性:過去這些品類是“非正餐”,屬於非餐品,經營這類品類的門店基本在飯點的時候客流較弱,而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將奶茶、小吃、甜品等“非餐品”當成正餐時的另一選擇。

通過這些“共性品類”的“疊加共變”(一些相近而又互相關聯的品類,隨著客群習慣和關聯品類的模式改變而發生的同步改變),筷玩思維(www.kwthink.cn)可以給甜品下一個新的、更詳細的定義,甜品就是隨時可以享用的、複合味型以甜為主的、小份量的精緻化飲食產品。

為什麼香港米芝蓮兼賣熱狗包?許留山為什麼有榴蓮芝士餅和咖喱魚丸?這些產品其實滿足了我們定義的“隨時可以享用的、複合味型以甜為主的、小份量的精緻化飲食產品”中的兩大要素……

甜品這個品類近些年也在持續走熱,有些餐飲人將這個品類定義為成本低、利潤高的強剛需賽道。問題是:既然甜品這個賽道又寬又穩還能賺,為什麼其中還沒長出足以傲視市場的獨角獸?

由此,我們來深入這個品類,將其中的門道兒理清楚。

甜品成本低、利潤高,又是強剛需,為何跑不出幾個像樣的品牌?

✔品類解析:消費者吃甜品的時候,“到底在吃什麼”?

歷史告訴我們,所有能在人類社會被傳承下來的行為或需求,一定有它的價值所在。

人們吃熟食,是因為熟食比生肉更“好吃”,而從熟食回到生魚片,是因為食材價值的最大化,再到後來吃麵條,是因為有廚師誤打誤撞學會了用麵粉製成麵條,如果說吃東西是因為飢餓和喜歡美食,那麼正點吃正餐和快餐就是階級不同導致消費力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習慣的差異。

由於吃飯被限制了時間(正餐),在非飯點時就催生了小吃這一需求(非正餐),再從人類烹飪史看,火和鹽代表了人類飲食文化的起源,而文化的持續和衍變也催生了文明的落地,糖這一產物自然可以被認為是人類飲食文明的開端。

所以說,鹽開啟了人類飲食的文化,糖推動了人類飲食的文明,也自然在正餐後催生了“小吃”這一大品類。

我們發現,人們在正餐中更喜歡吃鹹味(多用鹽),而在小吃/點心方面更喜歡吃甜味(以糖為核心),如糖糕、紅糖饅頭等,這類表面上是主食,應該類屬於正餐,但由於它在製作時放了糖而不是鹽(或者工藝造就的甜味),這類就屬於小吃。

隨著糖在小吃中的比例越來越高,自然就分化出了“甜品”一類。

早期時,甜品屬於貴族食品,如冰淇淋無論在中國元代還是在西方工業革命前,它一直都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高級食品。

甜品的“貴”和人類基因對甜的依賴,註定了甜品的品類價值之高。

問題是:雖然基因註定了人類無法抗拒甜這一味型,但在當下的商業世界裡,這並不意味著開個甜品店就一定能賺錢。

1)、甜品的消費沒有不可替代性

沒有不可替代性是品類市場大門朝外開的必然結果,甜品的競爭產品不是正餐,但一定是小吃、奶茶等業態。

在非餐時段,反正都要吃,那麼,吃什麼都可以。

甜品成本低、利潤高,又是強剛需,為何跑不出幾個像樣的品牌?

2)、甜品的產品同樣沒有不可替代性

在烤鴨這一品類,人們會想起全聚德;提起空心面,人們會想起西貝、張立新牛肉空心面;提起精緻小籠包,人們會想起鼎泰豐。

對於大多數品類,人們基本能聯想出三到五個全國品牌,然而在甜品這一品類,卻鮮有真正的全國連鎖品牌(鮮有是少有,不是沒有),甚至其中的楊枝甘露、雙皮奶、千層蛋糕、提拉米蘇、杏仁豆腐等知名產品,基本隨便哪個甜品店、小吃店、飲品店都能上手……

品類選擇和產品選擇沒有不可替代性造就了甜品品類的亂象,更包括不同商圈下的客群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的不同,也造就了甜品店存活度的不確定性。

再回到人類基因嗜甜這一點上,喜好甜,是因為運動機能所需,在生存都成問題的過去,基因會給大腦下達吃糖的指令,而在當下,生存不再是問題,嗜甜上癮就只算是一個遠古行為了。

人們為什麼要吃甜品?這背後基本有五個要素:一是恰好有時間、二是恰好想吃東西、三是恰好消費得起(價格會影響消費頻次,同時也會影響消費與否)、四是被甜品的精緻所打動、五是覺得甜品能給自己帶來特殊的滿足感,如可以消費得起的貴、看起來好吃、沒吃過、喜歡品牌名、喜歡產品名、喜歡產品視覺、口碑推介等。

✔甜品這一品類下,幾乎沒有兩家一模一樣的品牌

上文闡述了甜品的直接競爭並不來自於正餐,但一定是小吃、奶茶等業態。非常巧妙的是:有些老闆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紛紛將小吃和奶茶的一些產品納入門店,甚至有些新興甜品店還在產品線上加入了沙拉、意麵、牛扒的產品。

我們不論這種產品思路是否有競爭力,這只是市場百花齊放的一個呈現。

甜品成本低、利潤高,又是強剛需,為何跑不出幾個像樣的品牌?

滿記甜品創立於1995年,目前全球直營店達到了400多家。2005年,滿記甜品從香港進入內地,如今已完成全國一二線城市的佈局。新餐飲時代開啟前,滿記甜品從2008年就伴著商超開店,再到2017年入駐盒馬推出“甜品新零售”的概念,又於2019年聯合“流浪地球”IP做宣傳......前沿和潮流是滿記甜品的品牌宗旨。

在產品線上,滿記甜品用港式和廣式的糖水點心打開了市場,水果撈、飲品也是滿記甜品的一大呈現,其總體產品以隨時可以享用的、複合味型以甜為主的、小份量的精緻化飲食產品為主。

如果說滿記甜品是以水果甜品為主,那麼,許留山就進入了更細分的芒果甜品領域了。同時,許留山和滿記甜品的差異還在於其在產品上加入了一些小吃,如咖喱魚丸、雞肉串等。與其它甜品品牌不同,許留山的味型以偏厚重為主,如芒果本身就是重味型產品,包括咖喱魚丸、榴蓮芝士餅等補充產品也遵循著偏厚重的味型。

有些人覺得許留山是一個甜品店,對於其產品線上的小吃有些不理解,這時候我們來看香港米芝蓮這個品牌,大家就能看出,其實許留山在小吃產品上還是偏“保守”的。

香港米芝蓮嚴格來說並不算是甜品店,應該歸類為港式甜品和港式小吃的複合店,其產品有六成以上為港式小吃,如雞蛋仔、咖喱四喜、蘿蔔牛雜、車仔麵、熱狗包等,而甜品在其中的比例並不高,也沒有太多驚豔產品,簡單如楊枝甘露、椰汁西米露、紅豆雙皮奶等。

從該品牌的產品佈局可見,香港米芝蓮的定位為港式小吃店,是讓顧客在品嚐港式甜品的同時還能一覽港式小吃。

甜品成本低、利潤高,又是強剛需,為何跑不出幾個像樣的品牌?

滿記甜品、許留山稍顯傳統,而鮮芋仙則是可以擺上新餐飲檯面的一個品牌。鮮芋仙的產品也不少,其以“爆品邏輯”為先,芋圓是該品牌的標識產品,總體風格偏臺式,以精緻為主。目前,鮮芋仙已在全國佈局了將近300家門店。

Grosfairy胖仙女曾經被打上網紅甜品店的標識,與網紅有關的口碑自然褒貶不一,Grosfairy胖仙女的產品線更為有趣,在常規甜品外,它還加入了凱撒沙拉、牛腩意麵、羅宋湯、西冷牛排等產品,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偏“個人理想主義”的品牌。

Lady M和黑天鵝都是走高端路線。Lady M是美式甜品,以新鮮和手作千層蛋糕為主打,其人均在100元左右;黑天鵝的定位為專業的法式甜品,其中有一部分業務為生日蛋糕,人均在600元左右。

在諸多品牌之外,不得不提一下廣東最為常見的糖水鋪,這種業態多為夫妻店經營,通常中午經營快餐,下午到夜宵以糖水為主,在產品組合上可達上百款,多以番薯糖水、西米露、桂圓紅棗等為主,其人均不高,基本在15元左右。

甜品成本低、利潤高,又是強剛需,為何跑不出幾個像樣的品牌?

✔甜品品類雖百花盛開,但仍無頭部品牌來制定行業標準

滿記甜品、許留山、鮮芋仙等品牌雖已完成了全國化佈局,但實際上,整個甜品品類誰來主導、誰來代表甜品,全國依然無統一的認知。也就是說,甜品品類依然沒有頭部品牌,更沒有公認的行業標準。

什麼是行業標準?比如說提起火鍋、中式快餐、西式快餐等品類,大家都會想起幾乎一樣的品牌。更比如說,吃傳統烤鴨找全聚德、吃新烤鴨找大董……

品牌代表品類行業標準的意義在於:去一個品牌就可見其上屬品類的全貌,從這個品牌的呈現,也能看出該品類的經營邏輯。以甜品認知度最廣的滿記甜品來說,它也只是港式甜品中的一小脈而已,對於廣東人、香港人來說,當下吃甜品嚴格來說幾乎沒有公認的必選品牌。

消費者的認知路徑是:離哪家近,就去哪家,或者誰更符合此時的心情或者誰與自身消費力吻合就選哪家。

比如說一款芒果班戟,消費者可以去任意品牌消費;一款提拉米蘇,幾乎在大多數蛋糕店、麵包店、甜品店都能購買,消費者無非對比價格和距離而已;以米芝蓮的奶茶來說,消費者可以去任意奶茶店就能買到類似的產品,又如咖喱魚蛋、雞蛋仔等,這些都不是某一品牌的“高標識必點產品”。

換句話說,如果品類下的產品沒有識別度和認知度,那麼市面上的大多甜品店基本只是在賣一個選擇,而不是在賣產品。

這樣一來,甜品店的邏輯就和便利店很像了,無非把門店當成貨架,然後衡量能上哪些產品而已,在這樣的邏輯下,品牌價值幾乎是忽略不計的。

拿便利店舉個例子,有個7-11便利店的忠誠顧客想買一瓶水,假設該顧客附近有一家傳統雜貨店(距離2米)和一家7-11便利店(距離500米),那麼這位顧客有多大可能會放棄前方的雜貨店,轉而多走500米的行程去7-11呢?

顯然,在時間更貴的當下,大多數人基本不願意多走路,這也是為什麼看似沒有競爭力的傳統雜貨店依然有生命力的原因。

同樣的邏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低端的傳統甜品店只要有客流,那麼生意一般不會太差的原因。

✔一起來思考:甜品品類的高頻剛需是真的還是假的?

奶茶和咖啡相比哪個更高頻和剛需?

從當下看,兩個都是高頻剛需的消費選擇,奶茶的剛需高頻來自於好喝、持續的產品迭代、更加靠近消費者、可以邊走邊喝、價格不貴等優勢,而咖啡的剛需高頻來自於星巴克的市場教育和瑞幸的補貼,加上奶茶品牌的產品延伸等。

奶茶的產品要比甜品更純粹,如消費者去大多數奶茶店只需說“來一杯招牌奶茶”,店員基本就可以確定產品,而去了甜品店,如果說來一份招牌甜品,不同品牌的選擇基本是不一樣的。

再對比甜品店和奶茶店,一方是即點即走,一方則九成以上都必須到店消費或者到家消費。

甜品成本低、利潤高,又是強剛需,為何跑不出幾個像樣的品牌?

1)、如何突破消費場景是甜品店的出路之一

書亦燒仙草半杯都是料,這就是甜品飲品化的一個原型,嚴格來說,這就是一款甜品而不是飲品。

再看7分甜,它就選中了甜品標識產品之一的楊枝甘露,將之飲品化了,讓碗裡的甜品變成了可以帶著走,更可以走著喝的一款產品,再到以楊枝甘露為原型開發了其它各類“水果甘露”,以組成“甘露產品線”。

TEA CROSS交茶點也比較有趣,它選中了提拉米蘇這款甜品,將之做成了飲品,推出了“提拉米蘇奶茶乳酪”。

我們可以看出,奶茶的觸角越伸越長,且在市場中頗受好評,那作為甜品店的品牌們,為什麼不能打破自己的消費場景,自己率先飲品化呢?

2)、如何制定產品標準和品類標準是甜品品牌的一大出路

果木烤鴨就是一個好例子,某品牌喊出了烤鴨要用果木烤,來為自己正名,這個行為也為烤鴨品類制定了可以擺在桌面上的行業標準。

實際上,果木烤鴨是北方烤鴨的一個常見操作,這個行為甚至還可以追溯到古代。

甜品成本低、利潤高,又是強剛需,為何跑不出幾個像樣的品牌?

烤鴨為什麼用果木?是更好吃嗎?NO,因為在過去,果木更便宜、也更常見,更因為在傳播的時候果木更有質感……

PS:在顧客思維裡有水果好吃的認知,那麼用果木來烤鴨也更好吃,想想看,你去買木材做飯,一段是果木,一段是不知道什麼亂七八糟的木材,你選哪個?

茶顏悅色為什麼口碑那麼好?因為產品好,好到什麼程度呢?它明確說明了不用奶精……不用奶精不是秘密,這個行為也不是茶顏悅色第一家提出來的,但消費者看到了後,覺得茶顏悅色是一個不錯的品牌。所以在長沙說起奶茶,基本必選茶顏悅色,這不只是好喝,更是隨處可見且消費得起的品牌佈局勢能。

那麼在甜品這一領域,吃甜品必吃什麼產品?雙皮奶還是提拉米蘇?沒有任何品牌發表過意見。

再到提拉米蘇誰家好?應該用什麼材料?什麼工藝?這也沒有人發聲。

3)、如何界定產品邊界,是甜品門店品牌化的必備路徑

為什麼許留山要在門店賣雞翅、咖喱拼盤這類產品?是因為一樣味道重、一樣是香港飲食的代表產品、一樣是香港人喜歡吃的食物之一嗎?還是說品牌方恰好有這樣的供應鏈優勢?

一個有趣的認知是:品牌方的思路越是理直氣壯各種找理由,顧客越是摸不著頭腦。

再到趙記傳承牛奶甜品這一全國化品牌,它的產品線居然還有酸辣雞腳、烏冬麵、涼拌黃瓜、豬腸粉等這些與甜品“背道而馳”的產品。

不可否認,大多數甜品品牌連自己要賣什麼、可以賣什麼、顧客要什麼都理不清。

如果只是考慮顧客不吃甜品就可以吃小吃、顧客吃完小吃可以再吃甜品等這樣“顧客順帶可以買什麼”的邏輯,其實就是雜貨鋪、便利店的經營思路。

總體而言,整個甜品品類目前仍無標準、仍無全國化品牌認知、仍無明確的經營思路與定位思路,這就是當下甜品品類沒有跑出諸多獨角獸的核心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