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壽險的意義與功用

有一日跟朋友閒逛至方所(廣州的一家獨立書店),朋友表示要送我一本書,最後挑了胡適先生的

《容忍與自由》,還叮囑我一定要放下其他書,先讀這本書。看第一篇就覺得好棒,於是每日揣著看,簡直愛不釋手。


胡適先生:壽險的意義與功用


20世紀的知識分子寫的文章,放在21世紀的今日看,絲毫不落伍,甚至還感超前。太不簡單了。

比如他在《容忍與自由》中寫道,“我們若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們應該戒約自己,決不可‘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再比如《反省與信心》一文中,他不是撒雞湯式的號召,而是舉事實講道理,最後得出,“我們的前途在我們自己的手裡。我們的信心應該望在我們的將來。我們的將來全靠我們下什麼種,出多少力。 播了種一定會有收穫,用了力決不至於白費。”諸如此類,讀起來甚是暢快歡欣。


胡適先生:壽險的意義與功用

今天要重點分享給大家的是本書中一篇描寫壽險意義與功用的文章。我很訝異胡適先生會有那麼超前(第二次用這個詞了)的思想,文中的很多語句在我從事保險工作的過程中都會經常用到,對於想要購買保險但是猶豫不決的夥伴或許也會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原文如下:


保壽的意義

文|胡適

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個無名詩人留下了兩句最有害的詩:“我鞠不閱,遑恤我後。”譯成白話,這就是說:“我自己都看不見了,何必顧慮後來的事情呢?”這個意思根本是大錯的。正因為我們自己有看不見的時候,所以我們必須在看得見的時候先給後來的事做點準備。人類所以比別的動物強,全靠著預計未來的能力。凡未雨綢繆,積穀防饑,都是預計未來的事。如果人人都不管將來的事,只圖個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就是自己墮落下去和禽獸一樣了。


我們中國人在這幾千年中,受了老莊思想的毒,往往只顧眼前的享樂,不顧將來的準備。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替兒孫做牛馬,固然大可不必。但兒女是我們生的,我們對他們應該負教養的責任,我們難道連這一點準備都沒有嗎?況且我們既不願替兒孫做牛馬,也就不應該叫兒孫替我們自己做牛馬。(關於這一個觀點,胡適有另一篇關於孝道的文章,我覺得觀點也很好,大家可以找來看,文章題目是《我的兒子》)我們平日毫不準備將來,一朝兩腳伸直,一口氣轉不過來,還要連累兒孫去借債買棺、買墳來葬我們的老骨頭,這就未免太對不起兒孫了。


胡適先生:壽險的意義與功用


生活在這個新時代的人們,應該學一點新時代的新倫理。新倫理的最小限度有這幾點:

第一,自己要能獨立生活,生不靠朋友,死不累子孫。

第二,我對子女應該儘教養的責任,這是我自己盡責,不希望子女將來還債。

第三,今天總得預備明天的事,總要使明天的景況勝似今天。

要做到這幾點,只有儲蓄的一個法子。儲蓄的種類很多,保壽便是今日世界最通行的一種方法。保壽的意義只是今日做明天的準備,生時做死時的準備,父母做兒女的準備,兒女幼小時做兒女長大時的準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不能做到這三步的,不能算作現代的人。


胡適先生:壽險的意義與功用


我的朋友郝先生本是熱心宗教事業的人,現在決心做人壽保險的事,他希望我說幾句提倡保壽的話,所以我寫這篇短文給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