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平安地养大


文 / 常鹏涛

把孩子平安地养大


一大早醒来,被一个沉痛的消息拉到电脑前。

“3月3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小区,家长早上批评孩子不起来上网课,进而发生语言上的冲突,愤怒之下,孩子便从楼上跳下。”

这是继那个喝药自杀的女孩之后又一个极为不好的消息,该是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的时候了。

有的人把事情说成是“因网课跳楼”,我想是有失偏颇的,或者干脆就是错误的。我说过,网课是疫情之下的无奈之举,但它从来都是一种学习的途径与载体,孩子跳楼,与家庭教育、性格、经历、心理等多方面有关,网课不过是碰到了这样一个孩子罢了。

作为一名父亲和老师,我特别能理解一对重视学习、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心情,更为孩子的行为感到痛心,多希望这种事情不发生,多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但为了悲剧少一些或不再重演,我想在这里给家长们说说心里话。

让孩子平安长大,家长应尽早作为且大有可为!

尽早作为不必细说,正如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能绘就蓝图,如果已是字迹斑斑,再怎么擦拭也无法干净如初!我们讲哪些是大有可为!

生命教育。学校当然在做,比如“呵护小树”、“护蛋行动”、“安全演练”等等,但主要战场在家庭,责任主体在家长。谈生命,应该是从“从哪儿来”到“到哪儿去”都要讲,社会文明发展到现在,相对于上一辈的家长来讲,现如今的家长大多都能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不呢?孩子本身就是爱的产物,在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来的时候,他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越讲得清楚明白,越有利于孩子成长,因为这样一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便在知道真相之后不再纠结,能够减少他许许多多个不眠的夜晚,增进他的自信感与安全感,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到哪儿去”也要讲,道理很简单,知道了死,就会更加珍惜生。最好用例证法去讲解死亡,这些例子可以是身边的一些有巨大贡献且长寿的老人家,让孩子明白一个人来到世上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从弱到强再到弱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好多好多的事情,这个经历就叫人生,而每个人都有追求和享受美好人生的权利,中途退场不能称为完美的人生。

意识教育。要培养孩子敬畏生命的意识,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无权剥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公园里见到一个带孩子的奶奶,很小的一个孩子,应该是刚会走路没多久,看着孩子在追着蚂蚁踩,奶奶高兴得什么似的:“快点、快点!”、“在后边、在后边!”、“真棒,一脚踩死一个……”我知道,奶奶在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在为孩子的成功助力,但她恰恰忘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蚂蚁也是一条生命!这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何谈对生命的敬畏?只能是个自私、凶残、暴躁、把自己的快乐凌驾于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人。一个电视上的片断至今仍记忆犹新:一位年轻父亲的教育则无可挑惕剔,面对孩子想要一片树叶,却因为个子小够不着而哇哇叫,爸爸来到身边,从地上捡起一片落叶和蔼地对孩子说:“小树也有生命,它也怕疼,树叶是它身体的一部分,它是小树生命的象征,它要进行光合作用,它要装扮季节……”哪怕孩子因为年龄小似懂非懂,但他的眼睛在放光,“敬畏生命”的种子已经在内心深处萌芽!小时候连一片树叶都知道爱护的孩子,长大后绝不会轻易地放弃人生。如果我们的家长都如电视中的这位父亲,哪里还有自杀、他杀?哪里还有吃蝙蝠、吃果子狸?更不会有这场让整个人类都蒙难的瘟疫!敬畏生命的意识,应当成为孩子们平安长大的标配。

把孩子平安地养大


习惯教育。“一言不合就开火,一开火就有效”似乎是好多家庭经常上演的剧情: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家长不给买,就地打滚撒泼——家长同意;孩子想要多玩会游戏,家长不答应,孩子锁门、绝食各种威胁——家长答应;孩子想多要些零花钱,而且数量越来越大,家长拿不出,摔盆摔碗离家出走——家长满足;孩子想睡懒觉,家长非把他叫起来上网课,跳楼——家长后悔……正如一切美好的人生都有让人愉悦的过程一样,一切悲剧的发生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上高中的孩子来向我咨询:她(母亲)总是把死放在嘴上,“你这个死孩子”、“非把我气死不可”、“我早晚被你给气死……”一句比一句恶毒,于是我就经常想:“还不如我死了,那样她就不会生气了,我想过好多种死法……”这是有多可怕?你能想象到这是一个即将成年的孩子的内心吗?你还对自己长期以来的习惯不以为然吗?已经成年的我们,不妨试着回想下我们自己的经历,有没有过“从小父母就不待见我”、“再也不用听他们唠叨了”、“眼不见心不乱”、“他们一直偏向弟弟”、“他们从来都没有爱过我……”这样的想法?如果有,就从现在开始,改变你可能引发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习惯,让他平安地长大。

自律教育。这场疫情的发生让相信广大家长都对“自律”有了从未有过的深刻体验,疫情中,我们看到大多数人都能遵守规定严格自律,但也有个别如“隐瞒病情导致传染的”、“明知生病到处游逛的”、“不戴口罩到处乱转的”、“强行闯卡被拘留的”一些极不自律的人,他们不仅使自己受到了惩罚,也为他人带来了危险,更为社会增添了麻烦。不自律,真的很可怕!

如果说疫情让我们对自律有了初步的体验,“停课不停学”一定让我们对它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收到太多家长的反馈:“不起床、玩手机、一学习就睡觉、应付式写作业、一哭二闹三上吊……”我理解这些家长,更为这些无辜的孩子担忧。是的,无辜的孩子!他们正是在不自律的家庭中,在同不自律的家庭成员互动中,养成了不自律的坏习惯,他们不无辜谁无辜?而家长的烦恼一点都不值得同情,相反,他们越烦恼越有利于改变。方法在哪里?很简单:按时起床、不玩手机、不打游戏、作息有规律……这不是我们要求孩子们的吗?没错,就是要求孩子们的,但要养成一个自律的孩子,首先得有一个自律的家庭、有自律的家长!

永远没有最晚的开始,而现在这个因为疫情而延长的假期,就是最好的开始时机,去开始吧,除非你想让孩子成长的路上不断受到因不自律而获得的惩罚。

把孩子平安地养大


爱的教育。有家长说了,爱?我会呀,呵呵,如果爱单指的是吃饱、穿暖、有求必应、越来越强烈的优越感,我想,每个家长都会而且极尽所能地给予,但这些并不能保证孩子平安地长大,反而会因为在同他人的对比与攀比中发生极为危险的事情。哪些爱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呢?先讲一个朋友孩子的事情,得了白血病,十六岁的他,在同病魔作斗争的日子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留恋,让我忍不住当场流泪。“奶奶的拐杖得换了”、“把电动车给妹妹,她一直都很想骑”、“我参加足球比赛的视频再给我看一下”、“花了家里太多钱,咱家啥时候才能到城里买个房子?”、“小狗不要送人”、“想我了就看那些照片和视频,不要难过……”写下这些文字,又一次把我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坚信,若非无情的病魔,再大的困难与挫折也打不垮这个孩子,因为他充满爱,对长辈、对父母、对妹妹甚至对家里的小狗、地里的庄稼都充满无尽的感情;他还有很大的责任要完成,给球队争荣誉、给奶奶换拐杖、给父母买房子、给世界尽义务……充满爱与责任的孩子,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他的懂事与对一切的爱,让人的心生疼,希望奇迹能发生。再回想跳楼的孩子,或许早就觉得生无可恋了,却不知将最爱自己的父母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除了婉惜,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不能说他有爱,更谈不上有责任感。

作为父母的我们,唯有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地去培养孩子对人、对事、对物、对世界的爱,才能让他在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拥有一个圆满的美好人生。

自我保护的教育。这个世界充满美好,但人生路上也有很多的危险,身体强壮的孩子不容易生病;会游泳的孩子不容易溺水;有知识的孩子不容易被骗!同样的道理,能够识别、规避风险的孩子更可能健康平安地长大,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裤头背心盖住的地方不能摸”、“陌生人的饮料不能喝”、“法律不允许的事情不能干”、“遇到垃圾人要能跑多远跑多远”。不禁想起前些年一个校园暴力事件中,面对挥舞着尖刀的歹徒,我们“知书达理”的孩子们竟然不知道跑,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作为家长的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做法让孩子连远离危险的本能都丧失了?“打不过就跑!”现在就告诉自己的孩子吧!

刚刚看到手机上的消息,那个喝药自杀的贫困户女孩子抢救过来了,这个消息真让人高兴,也不知这个跳楼的孩子怎么样了,但愿同样能传来好消息吧。

别怪网课、别怪贫困,要怪就怪我们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生命成长教育,更别过度依赖学校的“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才是主体,学校只是给我们众多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们一个成长、交流、历练、巩固的场景,而“什么样的孩子,必然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生”这句话绝对是正确的,这句话不是别人说的,是我说的。

正如“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压死骆驼的绝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是每一根”一样,要让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我们要管理好每一片雪花、每一根稻草!而这些,越早开始越好!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地长大,都能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End—

把孩子平安地养大


今日分享:知识之外的一切教育,家庭是主阵地!——为爱出发《常鹏涛家庭教育语录》

作者:常鹏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高级学习能力指导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讲师,“宜阳心理家教指导中心”创立者,资深培训师,多个媒体平台首席配音人。

把孩子平安地养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