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2020年是我国服装产业“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之年。在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行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当前尤其需要关注新冠疫情对产业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以更好的把握新时期产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此,中国服装协会开展了“产业方向与变革”的调研,得到了企业家、专家等业内外同仁的支持和响应,提出了一系列对行业未来发展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与观点。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中国服饰微信公众号对所有调研材料进行梳理与编辑,从市场变革、科技进步、文化发展、模式创新以及组织和人才五个方面,遴选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和业界一起探讨新时代创新发展之道。

此为第三篇:聚焦文化发展新内涵,一起探寻产业变革本源性动力的方向与路径。

▌本期嘉宾(采访顺序不分先后):

汉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高敏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李婕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授 赵卫国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郭燕

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 欧利民

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卢山

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省时尚产业联合会秘书长 朱伟明

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张蕴蓝

东华大学教授 张文斌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副院长 邱琼

优他国际品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杨大筠

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胡冬梅

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负责人

杉杉股份宁波基地总经理

李启明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汉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高敏

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是背后的价值观和主张

发自内心有灵魂的内容才会打动人,知行合一是服装产业文化很重要的践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我们不能为了业绩随波逐流,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根、我们的文化、品牌的本质和服装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跟创始人自身,以及组织构建、组织文化息息相关。

一个品牌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是背后的价值观和主张。服装产业文化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定位清楚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我们想要表达的主张是什么?中国服装行业的体量和科技力量,以及文化底蕴一直都是强大的优势,如何将三者结为一体协同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李婕

服装产品文化内涵要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初心

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服装的“必选”产品属性下降、可选属性正在加强。在其蔽体、保暖的基础功能上,服装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例如对追求个性、差异化的年轻一代消费者而言,服装成为其传达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

服装产品的文化内涵应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初心,如希望解决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痛点、希望给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以及企业与品牌因何创立等。此外,文化内涵还要与企业自身定位和目标客群相结合,如极简(素色、简单设计传达低欲求的生活理念)、国潮(富含中国元素并赋予情怀)、环保(采用可回收材料,践行可持续发展)、潮酷(彰显个性)等不同风格可兼容并包、百花齐放。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授 赵卫国

更加年轻、活力、多元的品牌文化,将是产业振兴的一个撬动支点

服装文化与用户价值,将因为新生代消费者的崛起,逐步或正在成为主流。对于新生代而言,文化自信催生了属于自己的“草根热点”,这种自下而上的“逆袭”,在国潮的驱动下,展示出极强的成长空间。

新的发展机会自驱动、自增长,源于传统文化自信的新生代,其“草根逆袭意识的崛起”已经开始消化,他们通过重构来自不同潮流热点的信息,创造性地架构与设计,从而更加明确并找到办法实现符合自己的真实需求。所谓国潮,以及对于传统品牌再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象。

具体的说,在新的需求关系驱动下,产业文化的年轻、自信、活力与朝气,形成了一股清流,建构了时尚文化的新趋势。传统、经典、复古、再造、嫁接、跨界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手段,构建出千禧虫、赛博朋克、蒸汽波等新现象新类别,为品牌的多元共存提供了不一样的选择。

文化自信、专属自我、自驱动下的品牌文化,正在年轻一代人群中释放出力量,将驱动未来的品牌文化认知共识,使其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与更加多元,这将是产业振兴的一个文化层面的撬动支点。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郭燕

关注市场,关注当下潮流,主动引领新的服装文化

疫情使人们放慢了脚步,并开始反思原来的紧张、忙碌、快速的生活节奏。这对服装文化发展是一个机遇,只有在“慢生活”时,人们才会更加关注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

对于服装文化发展,首先建议服装企业要关注市场,关注当下的电影、电视剧、真人秀节目、明星名人对服装潮流的影响和引领作用,影视作品往往可以带来新的服装文化及流行趋势。例如,在真人秀节目《潮流合伙人》里,参与者在日本开店销售中国原创设计师的潮流品牌服装,效果很好。

其次,企业要主动引领新的服装文化及流行趋势,如从服装设计、风格入手,加强对服装服饰的风格定位。如今,服装风格越来越多元化,服装企业应主动进行差异化竞争,进行服装风格的塑造。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 欧利民

中国服装产业文化将更多承载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疫情期间的“慢生活”,给全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健康感、家庭感和自我认知感。中国战胜疫情,甚至援助国际社会抗击疫情,将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大的价值认可感和自豪感。人的生命、生活的意义、中国在全球的位置等将会被重新认知和理解。

在此背景下,中国服装产业文化将更多承载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与欣赏,以及对美的向往和赞美。对此,发展产业文化要更多地挖掘中国文化、中国当代社会、青年原创、网络现象等所蕴藏的内涵。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卢山

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服装行业取之不竭的素材

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并运用时尚的语言加以表达。疫情期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捐赠物资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成为了热点。高雅,优美的士大夫文化重新被人提起,不同于大红大紫的民俗文化,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服装行业取之不竭的素材。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省时尚产业联合会秘书长 朱伟明

以历史传承、特色文化、新锐设计,不断提升服装文化内涵

在新的发展时期,提炼服装产业文化是所有服装品牌发展的根本。品牌之所以能成为“品牌”,因为其本身的识别性,而不是千篇一律、毫无区分的产品。

因此,强调服装文化内涵势在必行,具体可通过几方面来提升。一是构建区域的服装服饰博物馆,特别是服装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需要为后续的发展留下记录,通过对本区域服装文化的提炼、继承和创新,将当地的时尚DNA融入到服装品牌中。二是发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通过现代设计师和现代科技手段跨界表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时尚文化体系,打造具有自身体系的时尚话语权和设计师评价体系。四是对各地时装(时尚)周进行区域化指导,根据区域的人文、经济、文化等特征进行策划。五是鼓励年轻设计师涌现,服装(时尚)产业需要推陈出新,而不是因循守旧,时尚产业的规律来源于后浪推前浪。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张蕴蓝

我们需要吸纳不同的文化底蕴,形成“百花齐放”

新媒体时代,任何行业和产品如果没有文化与内容的加持,无疑都是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服装作为个性化消费品,特别是对于服装品牌来讲,服装文化内涵至关重要。服装文化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从服装品牌的发展历史经验来看,服装文化必须和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而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也将会为我们的服装品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近几年“国潮”的兴起,客观地反映了我们文化的自信。从“一带一路”本身的时尚文化传播到中国传统纺织技术,从旗袍、中山装到中国年轻文化的国际认同,在服装文化的载体与传播上,我们需要吸纳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文化底蕴,并不断系统化形成“百花齐放”,从而以“中国”形象为服装背书。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东华大学教授 张文斌

要最大程度地国际化,又要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服装企业要加强产品设计的原创性、快速反应,注重引导消费者的选择方向、搭配技巧。不能走抄袭、同质化、滞呆化的旧路。

对此,要加强服装文化的思考与发展,一是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纹样、技艺,以及少数民族的纹样、技艺,并且传承发展能够体现中华服饰高峰的男女礼仪服装设计和制作工艺,扶持这类小众产业类别。二是尽可能掌握国际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技巧、营销手段,既要最大程度地国际化,又要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对于传承发展中国服饰文化的企业,在政策上要倾斜、税收上要优惠、用工上要照顾、宣传上要优先,艺术上要提炼,以使服装文化真正成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名片。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副院长 邱琼

培育和打造新时代的数字时尚文化

新时期“我”消费主义盛行,随性、简约、张扬、舒适、个性成为时尚关键词。与此同时,服装文化内涵三个要素:经典、包容、健康,也在近年来流行的汉服、潮牌、运动装等潮流元素中不断体现。

伴随着新时期数字经济大放异彩,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数字技术为中国服装产业文化的塑造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建议以科技手段传承经典,以包容态度彰显个性,以精湛工艺成就健康,并通过符合科技、健康、时尚的产品,培育和打造新时代的数字时尚文化。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时尚产业投资人 杨大筠

服装文化的发展,要体现“时尚的可持续性”

我们要清楚地明白,所谓服装文化就是消费文化的一个延伸。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从物质匮乏时代迅速过渡到产品同质化过剩时代,从物质消费过渡到了今天的情感消费时代。如今,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5G的全面推进,一个全新的情感社交和低欲望物质消费正在快速崛起,意味着依赖大产能和低价竞争的时代在未来5年逐渐落幕。

那么,当今服装文化的发展就要体现人们消费观念、消费价值的转变,那就是“时尚的可持续性”。用一句话总结,即“时尚至善,创新致远”。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胡冬梅

中国文化还未真正转化成品牌力量的背书,这需要大力传播和发展

服装文化是反映社会发展状态和国民精神风貌的直接载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物资水平迅速提高,呼唤中国服装文化与之相应地快速发展的声音愈发强烈。

在服装领域,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目前还没有真正转化成品牌力量的背书,还需要大力传播和发展。建议国家和行业协会迅速加大对民族服装品牌的支持,将对服装文化的推动加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工程;将服装实体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结合;将服饰文化教育传播与服装行业人才培养作为行业主要工作,不断持续。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负责人

关于产业文化的发展,未来更注重的是合作

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服装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明确了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的行业新定位,正全面推进我们从一个产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其中,文化创造作为软实力,从产品到产业,从时尚话语权到文化自信,是服装产业价值创造力的支撑,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产业的灵魂和产业真正强大的高度所在。

关于产业文化的发展,未来更注重的是合作。无论是提升与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协同,还是横向与品牌宣传、人力资源外包等配套服务伙伴加强合作,服装产业发展中的合作性日益凸显。同时,可以进一步挖掘专注于服装某个领域的“小而美”企业,通过平台整合这些专业资源,以深化合作加强企业间的交流,打造合作生态圈。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杉杉股份宁波基地总经理 李启明

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并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是一切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服装文化也不例外,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讲文化创意就是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给品牌带来高溢价的所谓“附加值”就来源于此。只有做出世界级的文化贡献,才有可能诞生世界级的品牌。欧美自不必说,日本在让世界认识了东方电影和禅宗文化之后,出现了三宅一生和山本耀司;韩国前些年贡献了“江南style”这样纯粹流行的世界文化现象,最近的话题电影《寄生虫》又横扫了戛纳和奥斯卡,在艺术和商业两个层面同时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同。创新要允许甚至鼓励试错,文化创意尤其需要宽松的氛围,具体到服装文化上,某些嘻哈搞怪甚至奇装异服的存在,恰恰代表着多元的观点和声音。

中国服装文化创意发展还面临着“重制造轻创造”的问题,这或许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工厂”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恐怕是其中很重要的具体原因。如果不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任由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发展文化创意只能是一句空话。国家层面需要逐步完善具体法律法规,行业层面也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倡导行业自律、发起创新基金、组织专项创意竞赛、协助品牌企业打击“傍名牌”等。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行业观察系列:疫情之下,产业趋势大家说之商业模式篇”)


系列回顾


▼▼▼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疫情之下,品牌如何借文化发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