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歷史中,幾乎沒出現一個昏君,為何還是走向滅亡?

愛笑的潔寶


在我看來,清朝的滅亡,跟是否出現昏君沒有必然聯繫。第一、任何逆時代大潮的王朝都走不遠。第二、清朝的滅亡,是之前王朝積重難返的延續。


在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中有這麼一句話, “以青萍之末,看大風暴之來臨”,一些看似細枝末節的小事,卻蘊含著一個王朝深層次的弊病。“明亡,亡於萬曆”,之後崇禎“君王死社稷”自縊於煤山,清軍入關。那麼又有什麼看似“無關要緊的事情”,對清朝的國運產生深遠影響呢?


大航海時代埋下眼界短板


1522年,麥哲倫浩蕩的船隊完成了環球旅行,第一次證明了地球是圓的,也標準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也是全球化的開端。可是,早在這之前一個世紀,明朝的鄭和就在明成祖朱棣的授意下七下西洋。如果鄭和跟麥哲倫來一場隔空對話,肯定會捶胸頓足, 因為當西方航海家為了財富、領土不斷開闢新航線的時候,起了大早的鄭和,卻在上演一場無奈的“虛榮政治秀”,只是為了滿足皇帝"萬國來朝”的野心。



當全球化被撕開了一個切口,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 無論是否閉關鎖國,被衝擊都是必然的了。


工業革命拉開生產力差異


1765年,一個叫哈格里夫斯的英國紡織女工發明了“珍妮紡織機”,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前奏。18世紀中葉, 瓦特改良了蒸汽機, 工業革命正式展開。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也開創了一個機器製造業的時代。



當時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已經跟西方使團有所接觸,不可能不知道西方正發生的這些變革,但為什麼沒有適當的跟進呢?首先,清朝統治者以“天國上朝”自居,把這些當做“奇技淫巧”,當然也不可能引進這些先進的技術。 其次,工業革命早就的先進技術裝備,如果在中國大規模引進,是需要成本的。 當時中國還是處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即使是手工業有所發展,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存在,也讓自上而下都沒有進行技術更新的內在動力。


當工業革命的成果日漸壯碩,這時候的西方各國,已經不可能再給中國機會了。



軍備鬆弛造成軍事上的落後


當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貧困交加中去世時, 西班牙的艦隊,正出徵英國,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寫道“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國運的興衰,世界局勢如是。”


本來是寫明朝,但放在清朝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的乾隆時期, 瑪噶爾尼為首的英國使團來訪,送來了天體運行儀、步槍、連發手槍、望眼鏡等,還有當時最先進的戰略艦模型。 可是,唯一讓乾隆感興趣的只是一隻手錶, 他意識不到這些先進科技、武器裝備的軍事意義。乃至直到40年後的火燒圓明園時,英國人才發現那些依然原封不動地存在庫房內。


落後制度壓制新思想的萌芽


在西方跨過大航海時代,走進工業革命,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的時候, 政治文明也沒有落後。 乾隆13年(1784),法國人孟德斯鳩發表了《論法的精神》,乾隆14年(1776),美國發布《獨立宣言》……整個十八世紀,西方社會在法律層面讓公民權真正得到保障,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空前解放。



而當時的清朝,統治的手法依然離不開“以道德代替法律”,依然視朱熹的四書的倫理框架為之治國之本。 即使是在“康乾盛世”,也僅僅是保障民眾最低限度的溫飽, 並且竭力讓他們保持理想中的單純。事實上,據考證,所謂“康乾盛世”是一個“極餓的盛世”,大部分農民入不敷出。


同時, 在鞏固統治上,以各種手段打壓大臣、外戚、皇族等,讓他們各安其分;在控制思想上,大興“文字獄”,視知識分子為大敵, 從萌芽上壓制各種進步思想迸發的可能。




清朝相對於西方的落後,是技術、思想、制度的全民落後,既沒有完善的“數目字管理”,在國家治理邏輯上也逆流於時代, 在思想啟蒙上又自我閹割, 在不自覺中被列強衝擊的千瘡百孔,即便是後期一些有識之士的覺醒,發動“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洋務運動,也只能看作是迴光返照。


1839年(道光19年,)林則徐被派往虎門銷煙。當時的林則徐也沒有想到,伴隨他南下步伐的是,一個全新的近代中國百年風雨大幕, 正徐徐展開……


1911年10月10日的晚上,武昌的起義的槍炮聲震耳欲聾,這時候的清廷,就算努爾哈赤再現,也是迴天乏力了。


君說新語


清朝沒有昏君?誰給清朝的自信?我感覺各個都是昏君!順治不愛江山愛美人,不昏?康熙基本上就是屠夫,康熙朝除了武功,有啥文治?臣都是獻媚之徒,哪個是忠勇之士,雍正文治還算可以,但是,一言堂,剛愎自用,乾隆文字獄,一句清風不識字,就落地多少人頭,一個和珅就搞得多少人傾家蕩產?更是好大喜功,自稱什麼十全老人,開什麼玩笑,這之後的皇帝就不用說了吧!屬於各個昏庸,滿清的國運都算長了,不是引進了占城稻,估計雍正朝就得亡國。糧食的夠吃導致矛盾的平緩,高壓的政治導致百姓愚笨,笨拙的統治導致百姓僵化,空有三百年國運,對中華民族又有什麼建樹?夏商周三代定民族文化,秦漢造就中華主體思想,隋唐開科舉,解決貴族統治,造就文化大成,宋朝在不濟,也是古代中國經濟文化的頂峰,並且開啟民主先鋒,元明清三代最無能,蒙元不到一百年,也動亂了一百年,吃大宋的底子過,明朝撥亂反正了一下,起碼大明朝堂上還有不怕死的大臣,民間還有敢議論朝政的學子,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大清有什麼?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讓八國聯軍嚇得屁滾尿流跑西安?


霶霈


提問者是傻逼嗎?滿清都哪一個皇帝不是昏君?

愛新覺羅玄燁打了勝仗還簽署不平等條約【雅克石條約】,這孫子不是昏君也得有人信啊!

雍正算是正常點,也他媽的簽署不平等條約

愛新覺羅弘曆那孫子更是昏君,與越南劃界線,本來已經劃好了,弘曆居然他媽的往自己地盤上劃三十里!

還有,這孫子把中國東北考證成高麗棒子地盤,這也是中國和高麗棒子扯皮扯不清的證據!(有部滿清小說【姑妄言】作者直接說自己是三韓曹去晶(高麗棒子),但是這孫子偏偏是東北土著土包子,根本沒出國過)。

愛新覺羅綿寧這孫子更是昏君,一個雞蛋值多少錢都不知道,喜歡穿補丁衣服,但是一塊補丁四兩銀子,有這錢都夠買新衣服穿了,大夥都知道這孫子節儉,卻不知道這孫子滿清陵寢奢侈糜爛,沒有之一,比慈禧陵寢還要奢侈!

外國侵略者來了作為統治者不是積極備戰,動員四方諸侯勤王救駕,也不是積極組織皇后嬪妃大臣逃跑,而是跑到避暑山莊抽大煙,啥事不幹啥事不管!啥雞巴玩意!

至於花柳病皇帝,雷劈皇帝,踢死兒子皇帝,各種奇葩應有盡有。

最最不能讓人接受的就是光緒那孫子,中環上下五千年歷史,只有別人給欽差大臣磕頭請安,沒有欽差大臣給別人磕頭請安的道理,光緒這個雜種成功了,這孫子他不但做到了,外國侵略者打進北京城,姦淫擄掠大臣宗室親屬,同治這孫子敲鑼打鼓派欽差大臣送牌匾送金銀財寶!

還有光緒這個忘恩負義的狗雜種,外國侵略者打進北京城,北京城八旗子弟沒了鐵桿莊稼都得餓死,【老殘遊記】作者劉鍔花錢買下外國侵略者侵佔的太倉,開倉賑災,光緒回京後立馬要殺劉鍔,後來改流放新疆

另:北京城導遊猶如畜生一般,百般嘲笑洪憲皇帝不是真龍天子,因為他坐的龍椅位置朝後,不是藻井正下方,還說如果不是真龍天子坐龍椅,藻井上的機關會砸死他。這龍椅外國侵略者不但輪流坐過,還拍照留念!


咆哮萬里撲龍門


主要是制度,是中國的小農經濟跟不上時代需求,19世紀是資本主義的世界,西方列強日益強大,急需開拓市場,中國的封建主義官僚體系不能適應社會需要。


啄木鳥文字


我想起了《三體》。

三體人為了能夠順利全民搬遷到地球,做了一件事:把人類的物理學進行了鎖定。為什麼一定要鎖定物理呢,文科生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所以舉個例子。

兩種武器弓箭和原子彈不在一個量級上,鎖定物理學就是人類技術永遠被鎖定在弓箭範圍內。你可以對弓箭進行各種改良加工,但是不論你做出的弓箭威力多麼強大,射程多麼遠闊,但是跟原子彈不在一個量級上。對方輕輕鬆鬆就能收拾了你。

在每一個朝代中,總是有清君也有昏君,清朝也是如此。皇帝們的素質良莠不齊,朝堂格局又瞬息萬變。皇帝是國家權力機構中的重要一環,但是他不能完全決定國家的走向。如果國家整體局勢穩定,皇帝昏一點,也不會動搖根本。明朝期間,嘉靖帝根本不上朝,正德帝熱愛民間生活,雖然有動盪,但是總體局勢是穩定的。建文帝、崇禎帝運氣就差了很多,不是不勤勉,不是不努力,就是挽回不了大廈將傾的局面。

清朝與之前的王朝又一些不同。之前的王朝更迭基本上都是弓箭的更迭,但是清朝之後則是原子彈量級的對峙。當時幾乎所有強大的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制度,推行商業發展貿易;唯有大清還在閉關鎖國。紅纓槍和大炮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

所以,大清王朝覆滅幾乎是一個必然的走向。


白水90944696


昏君,古代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 比如紂王、秦二世等等。也藉以批判昏昧誤國之王侯。

在清朝的歷史中,幾乎沒出現一個昏君,為何還是走向滅亡?

其一:

嘉慶、道光、咸豐、光緒這老四位,都算得上庸君的典範。

嘉慶皇帝在位25年,除了繼位之處清除和珅及其黨羽外,此後再無作為,清中期的幾大隱患他一樣也沒革除。

道光皇帝很講究節儉,據說總是穿帶補丁的衣服,但這對清朝的墮落於事無補,鴉片戰爭在他在位期間爆發,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咸豐皇帝有雄心有理想,但缺乏改變現狀的能力和手段,最終在與西方列強的衝突中敗下陣來,自己也遠遁熱河,死都沒有死在北京。

光緒皇帝空有變法壯志,卻只能聽信幾個小人撥弄,以致天怒人怨,變法失敗,被囚禁於瀛臺,直至死去。

其二:

八股取士,禁錮思想,閉關鎖國,不知世界之大。地方重受厘金,橫徵暴斂,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到了末年,還以皇族內閣欺瞞天下,自欺欺人。清朝之亡,從來亡於自身。另外,慈禧太后掌權數十年也是清朝滅亡重大因素。西方國家的殖民化掠奪,加速了清政府的破產。


小木影視


在中國歷史上,明君、昏君等分類,是按照儒家體系定義的。

勤政愛民、從諫如流、節儉、愛惜民力、控制奢欲,等等,做到這些就能算明君了;如果再加上開疆拓土、振興文化事業等,那就可以稱得上一代聖主了。

昏君的標準是什麼呢?把上面明君聖主的標準反過來就是了,懶政、不上朝、不辨忠奸、窮奢極欲、荒淫無度、不管百姓死活,等等。

這麼一看,清朝是沒有出現昏君。

但是,鴉片戰爭之後,看待皇帝好壞的標準變了

我們不要忘了,明君昏君只是以中國古代的標準看的。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朝面臨近代西方列強的衝擊,中國已經一步步嵌入了世界體系,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了。

所以,從1840之後,我們看待清朝皇帝是否合格甚至優秀,就要改用近現代的標準來看了。

近現代世界與古代世界的不同,其最底層的差別是工業化。

工業文明的小國英國,能輕鬆打敗農業文明的大國清朝。工業化呈現出的強大力量,對農業社會形成了代差,英國對清朝是降維打擊。

因此,評價1840年之後的清朝皇帝,我們主要應該看皇帝能否都正確認識和對待工業化。

歷史的現實告訴我們,清朝皇帝在此後做得很差。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中間近20年的時間,清朝沒有認清東西方差距的根本原因,不知道自己敗在何處;也沒有采取任何實施工業發展的措施。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一樣,清朝慘敗、西方完勝。

近20年的時間被白白浪費了,沒做任何順應工業時代的改變。

即使後來進行的洋務運動,也是在地方督撫各自主張下開展的,清朝沒有從國家整體層面進行規劃實施、沒有做開啟民智的啟蒙運動,導致各地重複浪費、低效,以至於後來國家有事時各自為政互不相幫。

比如,1884年中法戰爭,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竟然拒絕前去救援遭受法國人攻擊的福建水師。結果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南洋水師竟然宣佈對這次戰爭保持“中立”。結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戰敗,被迫割地並鉅額賠款。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清廷中央沒有從整體規劃、沒有做開啟民智的工作,整個官僚和國民沒有形成國家民族意識。當時人們依然認為南洋水師是沈葆楨的、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而沒有人認為他們都是國家的。

因此我們有了初步結論:

  • 在1840年之前的清朝皇帝,按中國儒家標準看,他們的確沒有昏君;

  • 在1840年之後的清朝皇帝,應該按是否適應近現代世界的標準看,這樣一看,沒有一個稱得上明君,甚至沒有一個不是昏君。

清朝為什麼走向滅亡呢?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清朝沒有做好從古代社會向近現代社會轉變的工作,這最終讓清朝遇到了雙重危機。

第一重危機是:農業時代的人口過剩帶來的問題,即馬爾薩斯陷阱;這導致清朝在重複中國古代王朝改朝換代前的經歷。

1851年爆發了兩場大規模農民起義: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北方的捻軍起義。這個底層原因就是人口過剩,人民活不下去了。此時清朝人均耕地從最高峰的7.5畝降低到了1.6畝,太少了!

這兩場大起義帶來的影響是:地方漢族力量崛起,清朝開始逐漸喪失了對各個省的控制。

歷史上亡國的朝代都是這樣開始的:朝廷對全國的控制力下降,逐漸喪失各個地方的控制權,直到最後只剩下京城的地步。

第二重危機是:清朝面對外來近現代社會的物質和精神力量,中國社會逐漸開始民族覺醒、民智開啟,因此專制的王朝失去存在根基。

西方列強帶來的工業、民主、自由、人權、共和、工商業制度、契約關係,等等,這些綜合力量開啟了民智,人民逐漸認識到專制王朝的不合理性,人民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和人權都被王朝拿走了,因此起而反對清朝,清王朝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其實此時清朝還有一個隱含的危機,那就是民族解放危機。占人口多數的漢民族逐漸獲得了力量,因此起來反抗居於統治地位的少數滿人。在辛亥革命前,這個口號短暫出現過;不過很快發現有問題,就改為中華民族的概念,滿漢蒙回藏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

因此,在內外多重力量的推動下,清朝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不過結局還好,清王朝皇室獲得了相對較好的對待。

結束語

人口過剩危機引發了農民起義戰爭,清朝權力轉移到地方漢人手裡;西方列強帶來了民智開啟,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在這兩方面力量的推動下,清王朝走向滅亡。

其實清王朝是有機會成為英國或者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政體的。

如果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後就能認清問題,開始工業化和啟蒙運動,那麼清朝將很快走上工業化之路。那樣的話,人口過剩危機很可能不會爆發,清朝很可能迅速崛起。但是清朝皇帝對問題的認識不深,始終用傳統專制的觀點看問題;後來在壓力之下進行預備立憲,但依然存在僥倖心理,試圖糊弄國人,終於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在三千年未有的劇變面前,既是危險,也是機會,清朝不能順應變革應對問題,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壽命都比較有限,最長的也很難超過300年。從年限上講,滿清王朝已經持續了將近300年,已經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之一,所以也沒什麼冤枉可言的。



至於滿清所說,在滿清的歷史上沒有出現過一個昏君,這恐怕說得有點過了。因為滿清的很多皇帝都沒有什麼作為的,從一些角度來看他們就算是昏君,即使不算是昏君,他們也只能算是庸碌無為的君王而已。事實上明君也罷,昏君也罷,他們都無法真正的阻擋歷史發展的進程。



一幫王朝過了200年之後,事實上各方面都已經非常的腐朽了。這不是這個王朝多出一個兩個明君就能夠解決的,再英明的君主也解決不了這種棘手的問題,因為中國幾千年的王朝,就沒有一個能夠跳出這個怪圈的。這個可以算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歷史發展的規律,沒有哪個王朝能夠擺脫這個規律的。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什麼叫沒有出現一個昏君?什麼君,都有昏的時候,哪怕可能君王一個思想毛病,就會瞎指揮,瞎放政策去侵犯人民,破壞人民生活,剝削人民利益,讓人民吃盡苦頭,絕對不昏的君王,並不存在。晚一個奢侈生活的慈禧,損耗大量國家資源,足以毀滅清朝的整個江山。


皮囊一個


歷史的發生,為歷史發聲!


清朝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到宣統帝溥儀遜位,歷時296年,歷經十二位皇帝。雖然沒有出現驕奢淫逸、忠奸不辨的昏君,但乾隆之後的皇帝都顯平庸,一個不如一個。

清朝滅亡,內外原因皆有。



內部原因-封建社會的矛盾加劇

滿清畢竟是少數民族政權,從東北一隅興起到統治全國,在統治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漢人的文化與管理,比起蒙古人的自大還是有些進步。“康乾盛世”造就了滿清統治的一個高潮,但隨後就逐漸沒落。

統治腐朽、階級矛盾加劇是封建王朝沒落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統治階層來分析,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先征服各部落;皇太極不斷鞏固東北大營擴大版圖;順治在攝政王努爾哈赤的輔助下進軍全國;康熙北擴南平,功勳卓著……到了後期的光緒時期,慈禧窮奢極欲,不斷滿足個人慾望而對社會底層不聞不問,過六十大壽竟然花費數百萬兩白銀,這些錢拿去買軍艦多好!



從統治者下層來看,八旗鐵騎入關後橫掃中華大地,所向披靡;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時,八旗子弟平日裡將精力耗費在鴉片、女人、吃喝玩樂上,結果潰不成軍,慈禧只好讓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組織練兵出戰。

從老百姓來看,晚清末年朝廷腐敗,一和洋人交戰必敗,割地賠款不亦樂乎,賠的錢最後還是攤派到了老百姓頭上。再逢旱澇災害,老百姓更是沒了活頭。

外部因素-列強覬覦加劇滅亡

進入19世紀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西方列強實力陡增,唯獨古老的中華大地沉睡不醒,曾經世界的執牛耳者,竟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提及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帝,讓人不由心生焦慮,不是被人打,就是準備割地賠款。原本就統治腐化,面對外患更是雪上加霜。

統治階層不思進取

世界鉅變,也震不醒裝睡的清朝統治階層,內憂外患如此之尖銳,晚清統治者也沒想著下決心要變革。

美國軍艦開到日本,震驚了日本天皇,全國上下一心力求變革,才有了“明治維新”。而我們呢,割地也好賠款也罷,只要不撼動清朝統治階層的權利,怎麼著都行。

清朝倒是興起了洋務運動,但也只是士族階層的一廂情願,甲午戰敗,慈禧又開始打壓主張變革的人。從根本上來講,統治階層還是沒有主張求變。



結語

晚清的統治正好處在世界變革的當口,統治階層的腐化,社會階層矛盾的加劇,也沒能觸動統治者痛而思變,還是一味地捍衛自己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