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首先,把满是落叶的庭院

仔细的打扫到,一干二净

然后,摇晃其中的一棵树

好让少许叶子,掉落下来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侘寂,一个来自日本的神秘美学词汇,本来只存在于那些看不懂论文里的概念,近些年却突然小宇宙爆发,被越来越多的人解读,传播,青睐有加。

到底什么是侘寂

真的像媒体里说的什么简朴、残缺的美,穷苦风,赤贫风么?来,先讲一个小故事暖暖身子。



心无义


心无义是《世说新语》里的故事。话说愍度道人和沧道人是一起研习佛法的两位佛教徒,略有小成。他们就打算渡江南下,凭本事创业。

啰嗦两句,“道人”这个词原先既指道教徒也指佛教徒。

东汉时代佛教才传入中国,当时压根没有宗教这个概念,人们认为佛教也是一种方术,即道术。凡以修炼方术都叫修道,修道之人都叫道人

所以和尚和老道一样,佛教徒自称佛教为“释道”,也会自称“贫道”,不成器的修道之人的意思,是谦虚。后来两家打架,为了好区别才分成贫僧和贫道。

到了江边,愍度道人和沧道人抓紧时间交流了一下创业想法。发现有个问题,就是自己掌握的佛学知识有点小众,恐怕很难在富庶的江南打开市场。

这怎么办?

两人连夜赶计划书做PPT,针对南方口味发明了一套“心无义”理论。结果第二天因事沧道人没能成行,只有愍度一个人渡江。

愍度很敬业,独自宣讲“心无义”,果然大受欢迎。

多年之后,沧道人偶遇另一位南下僧人,就拜托他说:帮我转告愍度,本来心无义是当时为了讨生活临时起意,糊弄人的。如果衣食无忧,就不要再讲那套东西了,不然对佛祖有愧。

“无为遂负如来也”

但为时已晚,愍度创业特别成功,心无义已经在江南广泛流传,信徒弟子众多。在《高僧传》中记载,数位佛学大师为了这个与佛学背道而驰的“心无义”异端邪说大伤脑筋。于是广撒英雄帖,试图以论辩灭了它。

但,心无义还是流传了下来,甚至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

心无义到底是啥?

简单一句话,就是教人“不执着”,放下,顺其自然。现如今颇为流行那些佛学读物,大师讲座,还有披着佛教外衣的心灵鸡汤,大致来源于此。

这套理论放在今天依旧繁荣,因为放下、随缘这种正确的废话,才有了“佛系青年”的流行。

但终归,心无义是世人对佛法的误解。



斗战胜佛

同是八十一难,同样的跋山涉水敢问路在何方,为啥只有唐僧成佛,猴子成佛?

因为唐僧执着,始终抱有利益众生之心不变,哪怕死,也要救人一命。哪怕错,也要仁爱众生。猴子也执着,是一棒子一棒子打到西天,修成正果。如果这哥俩也信了“心无义”的邪,不执着,放下,恐怕唐僧也就嫁了女儿国,猴子回了花果山。

西天如来怎么说:“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全始全终,吴承恩用猴子写出了他对儒释道的嬉笑怒骂和真实理解。你看一个500多年前的明朝人,都知道面对六道轮回的苦海无边,只有勇猛精进、顿悟渐修才是正念。

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受托,释迦佛入灭后到弥勒佛下生人间之前,六道众生都由他来教化。地藏菩萨立誓,要度尽六道一切众生自己才成就佛果。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写到:所谓菩萨,就是承担一切众生苦难的人,他踏上解脱之旅不只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帮助其他众生。他在证得解脱之后,并不就此融入绝对的境界或逃避娑婆世界的苦,反而选择一再地回到世间,奉献他的智慧和慈悲,来服务世界。

唯有始终对众生抱有仁爱之心,并为此执着行动的人,才会成佛。


世间哪有什么事,一句放下就妥了?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金·卡戴珊2000万美金装修的房子


絮叨半天你一定看明白了,我是想说今天人们对“诧寂”一词的误解,跟人们对佛法的误解一个样子。

比如传播最广泛的一篇文章中用“赤贫风”来形容金·卡戴珊2000万美金装修的房子,说这是低调奢华的“诧寂之美”。

赤贫,低调奢华,侘寂哪有这么简单?



幽玄 物哀 寂


在中国,侘寂一词大多被简单解释为“残缺、朴素的美”。媒体更过分,喜欢用穷苦风,赤贫风,低调奢华,荒凉,简朴来定义。

穷苦不是罪过,这些带有污蔑和歧视的字眼,也压根儿和侘寂不沾边。

大西克礼以“幽玄”、“物哀”、“寂”三个审美理念来做为概括日本美学的关键词,这其中的“寂”就是“侘寂”,于日本相当于希腊美学对于西方的位置,极为显著和独特,远非低调奢华这么粗暴无内涵。

如果你问“侘寂”是什么?哪怕是大部分日本人都会直摇头,思量半天后为难的告诉你:哎呀呀,抱歉,真的不好说!

咱们就试着白话一下,这明者不言、言者不明的“侘寂”。

如果我来理解,“侘寂”是 “物的修行”。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Shino chawan (tea bowl), Japanese artwork.




侘び和寂び


侘寂是侘び和寂び组合而成。在日文中,侘び(wabi)和寂び(sabi)原本是两个词,两个意思。

日本《古今集》小野小町的歌:吾身如此侘,像无根的浮草,随风飘去

侘,是一种被人疏远,离群索居的寂廖与凄凉。有那么点迫不得已、负面消极阴郁的情绪。

简单说,侘び,是对心灵状态的理解。

寂,认为世间万物无一例外,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凋零,消散、自然生死,不恒久。

简单说,寂び,是对物质状态的理解。

嗯,这么说吧,相当于侘び和寂び是爹妈,生出了侘寂这个孩子。

但凄凉,阴郁,孤寂,凋零,看起来爹妈的XY遗传基因里满满都是负能量,会不会生出的孩子,也如此悲观厌世呢?

还真没有,因为日本在哲学观念、精神信仰、道德原则方面,始终都受中国道家和禅宗的深刻影响。在孵化出侘寂这一概念的时代,正值唐宋文化在日本盛行,中国诗词和黑白水墨对日本文化强力输出,顺便也从基因上改变了侘び和寂び的负面内涵。

相国寺鹿苑轩主的《阴凉轩日录》中有一条记事:

细川满元家有位家丁阿麻,一天赶上主人满元心情不好,顶了两句嘴,一气之下把他给开除了。丢了工作的阿麻本可以回老家,但他没有。

因为少了收入,住在城里的阿麻慢慢陷入困顿。不过,他倒是每天乐呵呵安于贫困,过得悠然自在。饿了挖野菜,渴了喝井水。如此度日的阿麻,被很多原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朋友们嘲笑。他呢,满不在乎,还是乐呵呵地唱了首歌:侘人过日子,吃的是杉菜,倒也蛮自在。

这几句和歌被满元听闻很受感染,亲自把阿麻请回府中。

作者是把阿麻的故事看作极具风雅之事记下,写的是“侘人”不以为苦、无怨无怒、随遇而安、悠悠自在的状态。

结果就是到十四世纪,侘び和寂び慢慢发展成了正向的美学价值观。“侘寂”也开始做为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出现在日本文化中。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日本龙安寺花园




侘寂之初

侘,苦行者的清贫生活,被认为是能够获得富足精神生活的一种途径,一种诗意;寂,也从凋零的意味中寻到了新的生机,流逝的尽头就是新生,意味着萌发。

又经几个世纪的变迁,侘び和寂び两者的界限才变得暧昧难分,水乳交融,最终渗透到日本文化的一切角落。从京都的寺庙、庭院屋瓦,到东京的建筑、茶亭、碗具,包括像无印良品的设计,皆深受侘寂的影响。


茶道,是其中最极致的一个。

我们知道,日本茶道不只是喝茶的仪式,而是艺术的生活化。造诣高深的茶道会把茶屋、庭院、风雨、味道、插花、绘画、烹饪、茶艺、宾客这一切交织成一曲自然之音,简直就是一场令人激赏的行为艺术。


先明确一下,茶道在成为一种精神训练和修行之道之前,不叫做“茶道”,而是“茶艺”

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喝茶是一种顶级的消遣。顶级的原因是因为茶具,从外国进口的昂贵茶具。这里的外国就是我们中国。

在18世纪遍销世界之前,中国瓷器对于欧洲和日本这些国家来说一直是稀世珍宝级的奢侈品,有权收受国礼的王宫贵族才有机会拥有,价格远高于黄金。

茶艺会,当然是主人向客人们显摆自己地位和财富最好时机。可以想像,以彰显财富为目的的茶艺,必定是场奢华盛筵。

而有“侘寂”意味的茶艺,就是为反对这种奢华和流行而生,被称作“侘茶”

初创“侘茶”的茶艺大师是一位十五世纪的禅宗僧人——村田珠光。

珠光大师在一片繁华的茶会中,故意反其道而行,尽可能用日本当地所制、风格低调、工艺粗糙的器具,形成了“侘寂”在其中的最早渊源。

百年后,“侘茶”在另一位茶艺大师千利休的手中,发展到了极致。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18世纪江户时代的侘茶器具






千利休


千利休从十七岁开始研习茶艺,成名后,专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服务。1582年织田信长被暗杀,他又接着为继任者丰臣秀吉效劳。

虽然十六世纪末日本战事不断,但也是艺术创造的顶峰时期。特别是茶艺的仪式、器物、茶室异常繁荣。

彼时的茶会相当于今天的高尔夫私人会所,达官贵人和富商借此建立新的人脉和商机,也是武士官僚寻求结盟、庆祝胜战的社交圈子。

那个时代的日本人热衷喝茶社交,却还未形成完整的美学观,流于形式,以追求进口中国的瓷器、山水画为荣。

千利休的工作,就是和另外九位茶艺大师一起帮助丰臣秀吉鉴赏茶器、绘画、诠释茶会的仪式,为这些人提供最恰当的场合。

和其他茶艺大师不同,在千利休手中那些粗糙、无名的日本本土和韩国民间的茶具,被摆到和最完美精致的中国进口茶具同等的地位。

并且,他一改以往茶室的奢侈会所风,以农夫的泥墙茅屋为雏形设计出木造结构、茅草覆顶的简朴茶室。

大小仅有两迭榻榻米的3.6平方米。

最早,有侘寂意味的茶室是千利休在异乡旅途的村夫野舍中获得灵感,在他手中成为茶会中的一股清流。借此他名声鹊起,门徒遍及日本。

但这套崇尚自然虚怀的价值观,对于出身农民的丰臣秀吉来说可不是什么清流,更像是一种嘲笑和侮辱。丰臣秀吉的心中,隐隐向往的是远方中国那种极致的堂皇,雕梁画栋的荣华之美。

在他的授意下,茶艺师会想尽一切办法弄到中国宫廷的唐碗,宋画,并配套打造纯金茶具和极其奢华的茶室。

这让两人之间萌生了难以弥补的裂痕。观点的争执,声望的妒忌,丰臣秀吉在他七十岁时,给千利休下了一道赐死令。

一百年后,茶艺作为茶的”艺术“,已经蜕变为茶的“修行之道”,也就是茶道,成为一种宗教性的精神训练。而这一百年中所有茶道之人,都在打着秉承千利休真传的旗号,想当刘皇叔,获得正统之名。

结果就是,日本茶道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手势,一律被严格要求。然后号称是千利休大师之传,未有半点更改。

这些规矩如宗教一样有一个假定:千利休在茶艺上的动作,已经达到极致,是最合理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死后的千利休,还在帮助日本完善茶道的思想,促成了日本茶道有别于中国茶文化的独特存在。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茶道


所谓传统,就是在久远的时间中,人们渐渐忘了当初做那些事的原因和目的,而只把动作和仪式留了下来。

日本的茶艺学校用严苛的动作复制,无意识的机械技巧,在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狂热冲击下硬生生把茶道传统留了下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人专心于存在本身,而不需要做选择和决定。

坏处也很明显,就是作为核心的侘寂美学在茶道中被固化,失去了真正精神的关键。

千利休造出的狭小茅屋茶室和使用粗糙茶具的品味,和所处富庶时代的奢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无独有偶,法国的玛丽皇后也在凡尔赛宫的花园一角,盖了一间农舍小屋,她和闺蜜穿上棉裙戴上草帽,在里头装模作样的扮成牧羊女和挤奶女工。

千利休的茶艺,背后有一个美学基础做支撑,而玛丽皇后是纯粹的找乐子。

同样,之后千利休的大部分追随者们也是扮猪吃老虎,富者扮贫,徒有侘寂之表的找乐子。他们会聘用最贵的匠人,最稀有的木材,造出看起来“简单、粗陋”的茶室,造价却远超豪宅院邸。手中看起来低调谦逊的茶具,也是让人咂舌的大价钱,昂贵之极。

反思之后的日本茶道,开始重新审视千利休时代“侘茶”的价值。

他们幸运的找到了一句禅学格言“一期一会”,把这种在意当下、对眼前的人和事投入最大注意力的道德精神带入今天的茶道,试图让日本茶道获得新的价值核心。

而侘寂,也在这一刻从茶道中走出,被赋予了更基础的精神价值,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美学系统。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侘寂的精神价值

身处岛国的日本人,世代都竭尽所能的试图在有限的力量中控制自然。但他们发现自己在面对地震、火山、台风、海啸这些周期性造访的天灾时毫无办法,甚至连湿热的夏天、干冷的冬天、漫长的雨季这种天气变化都无能为力。

这让日本人从不信任大自然,却懂得了始终向自然学习,学习与自然共生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成了侘寂美学的精神价值:非永恒、不完美、未完成



什么是非永恒?

人的寿命有100年,石头的寿命有10000年或者100000万年,坚硬,惰性,固态,远超人类能见寿命的东西,会被称作永恒

但这只是一种幻觉,任何事物都会消耗,磨损,不论太阳或星辰这些有形之物,还是名声、命运、记忆、科学、文学、数学这些无形之物,哪怕是以数字保存,一切也会凋零、湮灭、消逝于无



什么是不完美?

一把锋利的刀刃,在显微镜下是凹凸不平和斑驳的缺口。光滑的皮革在手的细致触摸下也能感受到细密的毛孔和斑驳。每一位匠人都深刻感受到无限接近,但永远不会完美的界限:缺陷会回头凝望你



什么是未完成?

我们经常会用“结束”和“完成”来为一个时刻下结论。但那真的就是终点吗?

对一支玫瑰来讲,怎样才算完结,是开花,发芽,还是腐化为土。完成这个概念本不存在,所有东西都处在一种正要发生将要结束的规律状态,就是未完成。

在西方美学理念中不朽、壮观耐久始终是主流的精神价值,追求的是绽放和繁茂。

侘寂美学恰恰相反,只有在初发凋零的瞬间,才被发觉。

它的精神价值和灿烂、雄伟、险峻无关,而是隐匿短暂:世界太过纤细,微妙,稍纵即逝,以至于无法被粗鄙平凡的眼睛看见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侘寂的完整形态,是一种生活态度,简化形态,才是一种特别形式的美。想要感受到,要放慢,放慢脚步,耐心地、靠近一些,再近一些。

侘寂美学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点,就是美和丑





侘寂的美丑观

侘寂之美,是你和你认为丑的东西达成妥协的一霎那。也就是说,美可以从丑中引诱得来。

比如对那些品味茶道的富豪、贵族来看,粗鄙的茅屋茶室本就是个不入流的农舍,低下,可悲。一只颜色浑浊、有裂纹和瑕疵的泥陶茶壶,和尊贵的中国精美瓷器相比,本应让人鄙视和嫌弃,视之为丑。

但在茶道的脉络指引下,它会慢慢呈现出非比寻常的美。其中的

美并不是固定,而是一种时刻


美,是发生在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或者观点,美就能自然萌发,所以美是一种“意识转变的状态”,一种诗意和优雅的特殊时刻

在心境上,侘寂美学的态度是“万物之死”,是一种接受生命无可避免“终究渐逝”的审美态度:世间万物拥有相同的命运,所以要思考自己的死亡,和它所唤起的孤寂与幽伤。

对于万物之死的心境,如海鸥的鸣叫,雾中的汽笛,城市丛林中救护车尖啸而过的回荡,是最直观的想象。

还有超过我们感知范围的一些极其微妙的自然力量,我们会用“超然”来形容它。

光透过宣纸后晕染开散,金属因时间而失去光泽,这些质地的变化是世界背后物质的力量和宇宙的规律。

千利休也曾数次引用了藤原定家的一首和歌,来表达他所感知的心境:

举目望去

没有花开

亦没有红叶

小海湾旁

一座小小的茅屋

正伫立于这秋日的黄昏



侘寂的道德观

享受毫无滞碍的生活,去掉所有不必要,是侘寂之美在道德上的选择——物质贫乏,精神富足。

想过一种简单无求的生活,不是简单的放弃欲望就可以,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意愿,并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侘寂的道德观告诉我们,做选择很重要,不做选择也很重要。我们需要在“从物质中得到快乐”和“从不受物质约束中得到快乐”之间获得平衡。

获得平衡很重要的一个心态,就是平等观

侘茶的茶室入口会很小,任何人都需要弯腰、低头、跪爬而入,一旦进入,人、事、物皆平等,再无高低贵贱,贫穷富有,权威等级。

物也一样,不论名家或是名贵,造价和材质的价值体系被抛在一旁,泥浆、竹子、草纸所拥有的内涵价值与金、银、钻石一般无二。

一切都指向“无价”

因为任何东西,只有在被领会和激赏的那一刻,才会处于侘寂的境界中,才真正的存在。被观看,欣赏,注意的一瞬间,就好像用目光“冻结”了那个物,或那个人。

冻结的不仅是那一刻,而是之前的所有世间、经历、变化和过往的凝结。

离开茶室,它们又重新回到各自的日常。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侘寂的视觉感官

说了这么多,我们对侘寂之美有了一个“大概如此”的印象。但很模糊,不清不楚的。如果非要用具体的视觉、形状或感觉来形容它,也可以试试看。


自然损耗:冻结的时间

褪色、生锈、污渍、皱纹、干枯、裂缝、缺口、凹痕、疮疤、剥落,损耗都是因用而留下的痕迹,时间的记录。

它们会因为自然的损耗而变得微弱、不显眼、脆弱,但它们的姿态依旧丝毫未减,依旧有力量。


不规则:抛弃传统的品味

很多人对侘寂之美有一个印象,就是大多是笨拙、缺陷、畸形和古怪的东西,丑的东西。因为人们惯用正确和错误来区分物件的形状,那侘寂恰好成了那些“错误”和“丑”的东西。

但它一定不是故意做的丑,做的破。裂了,重新被补好的破碗,不经意在雕琢时扭巴的花瓶,是“碰巧”随意的结果。


不过分:不要低头,头上的皇冠会掉

皇冠和戴皇冠的人,都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发出“我很重要”的喊声。侘寂之物不会,它是克制而谦逊的存在,与他物共存,与环境融入。不显眼,不过分,不需要市场的认可,不会被摆进博物馆让人朝拜。

但侘寂之物不会被人忽视它的存在,当你拿到手中,看过去的时候,会恰当的受到欣赏。


原始:物的本来

粗糙是我们对侘寂之物的另一个直观印象,是因为它们被制作出来时,还保留着原始材料的气息,无限接近原始形态。质地简单,触感粗糙,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手艺。


稀薄:接近无的黯淡,新生的柔和

灰蓝相间的褐色,银红相间的灰黑,靛蓝淡黄相融的绿色,红黑,蓝黑,青黑。侘寂有这些如破晓黎明与薄暮黄昏时氤氲烟色所拥有的朦胧、模糊、稀薄、衰弱的特质。

它们是曾经坚固的东西变得柔软,曾经鲜亮的颜色褪成土色,是因逝去而日渐稀薄,接近“无”的黯淡。

侘寂的光谱是两重性,不止有黯淡,也可以是明亮的,没有漂白的棉花,树皮和麻浆成的再生纸,新芽的黄绿,是从“无”中新生的柔和。


简朴:简朴的终极是“当然”和“无”

作为侘寂的核心思想,遵循简朴的原则难点在于达到“无”的境界之前和之后。

如何实现简朴的生活,但不坠入禁欲

如何奉行必要的细节,但不变成挑剔

如何保有执着的信念

,但不招致厌烦

节约,极少,削减到本体,但不失去诗意。简洁,无滞,但莫使之消失。经由冷静、谦虚、真诚,以智慧所到达的优雅,是为简朴。

以上种种,都可以看作是侘寂的视觉感官。但又都不那么完整,侘寂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为了美学之故,成为了不可诠释的神话。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侘寂的力量


割一捆捆草,把它们竖立在原野上,把顶端绑紧,束好。

就这样,一座草屋出现了;

第二天,松开草束,

一瞬间草屋又归为广袤原野上的草堆之一。


侘寂不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别的美使用的手段,侘寂的力量在于目的就是它本身,一旦太过清楚的解释,就会削弱它的力量。

还是讲故事吧,在千利休还未成为茶艺大师武野绍鸥的入室弟子前,经历了一场入门考试。

武野大师要求千利休打扫干净满是落叶的庭院。

首先,他用草耙把庭院的落叶清理得一干二净。然后,他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玄外之意,摇晃一棵树,让少许树叶飘落。

这是一个蕴含着侘寂意味的动作,洁净,但并非毫无生气。



阿能诃鼓


摇树这一则秘史轶事被不断的记载,传颂,启发着后人。但细究,很明显它是被虚构和美化的故事

同样的故事,主角曾换成了千利休和他的儿子,千利休的身份是大师,他的儿子是怀抱理想的年轻人。

在这个版本中,摇落树叶的仍旧是千利休。

还有,侘寂美学虽然在千利休手中达到顶峰,但即便是日本人也很难揣测他在当时对这种茶艺的真正想法。

因为记录他想法的文献,都很难经得起细究。

比方说《南方录》是在千利休死后,由亦友亦生的佛教僧人南保留撰写。但世间仅存的一份誊写副本,恰好是在千利休逝世一百周年时,被兼习茶道的武士立花实山

“偶然发现”

很多学者认为,此书不过是那些为了证明自己是千利休真传弟子的人们,巧妙的伪造。

同样,如今日本茶道也大多敷衍。

每一位参与者,都被要求对所有仪式中的每一件物品予以注意。水壶,茶碗,花瓶,香薰,花盆,连烧水的木炭都算数。

在过去自发自觉的感受,被严格写下了剧本,什么时候抬起手摆弄茶碗,何时问答,何时闭眼品味,人人都成了茶道中的演员

想想看,经由现代日本传入中国的茶道,又会沦为何等模样。

在《杂阿含经》里有一个佛陀在鹿野苑时向大家讲的阿能诃鼓的故事。

以前有一个阿能诃鼓,敲起来的声音特别棒,四十里外都能听到。

时间久了,鼓有了破损,人们就重新裁切牛皮补起来。补来修去这鼓虽然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每一块地方都换过了。

问题是,如今的阿能诃鼓,还是不是原来那只鼓?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忒修斯之船

阿能诃鼓是对佛法的比喻。

佛陀明智地看到,佛法在世间的传播如万事万物一样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各种修补即便能让佛法看上去依旧如常,却在暗中损毁着佛法的本质。

简单说,就是不同的的修行者对佛法的解读、理解、传承中出现了偏差。

在西方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中,有一个异曲同工的提问——“忒修斯之船”

英雄忒修斯和雅典的年轻人们杀掉克里特岛的米诺牛之后,返航的那艘船被称作忒修斯之船。为了纪念这个伟大事件,雅典人每年都会派使者乘坐这艘船到太阳神阿波罗的出生地得洛斯岛朝圣。

年复一年,帆船被不断拆掉损坏的船板,换上新的船板。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所有的船板都已经被换过了。

问题是,如今的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别急,还有扩展问题:假如修补的工匠很有心,把所有替换下的老木板悉数保存,最后他成功的拼出了一艘船,那,

到底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先不急着回答这些问题。

回到侘寂美学的思考,真的存在一种“本质”的侘寂之美可以被准确描述么?刚巧,日本也有着和阿能诃鼓、忒修斯之船同样的提问——金阁寺之问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物的修行

BBC曾派主持人赴日本拍摄刚刚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金阁寺,惊奇的发现这座始建于1397年的建筑,竟然保存的完好如初。

日本导游解释说,其实它被烧毁了很多次,仅仅在最近100年就烧毁了两次。主持人更懵了,就问:那这还是原来的那座金阁寺吗?

——嗯,是啊,当然是。

——但它被烧毁了,怎么算?

——是的,而且烧了不止两次。

——每次烧毁后都被重建了,是吧?

——当然,这是一座很重要的古迹。

——每次重建都用全新的材料吗?

——对,大火把它烧的丝毫不剩。

——那怎么还能说,它是原来的那座金阁寺呢?

——它一直都是金阁寺啊!


是否有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依据?

这个本质性的东西,在物质世界中是否根本就不存在?

追根溯源,侘寂美学源于禅宗,其中的哲学论述多引自此。最开始和侘寂之意有关联的茶艺大师、僧侣都在修行中践行禅学,因此也被称作“事物的禅”

我更直白的翻译成“物的修行”

作为“物的修行”,侘寂美学最务实的一句箴言就是“明者不言,言者不明”

在美学的国度中,理性永远屈于感觉。

最传统的铸剑者,总是用最模糊、神秘的语言来谈论刀剑身上的“灵气”

今天,铸剑师可以用实验室级别的数据来准确分析炉火的温度、金属的组成、屈度、刚直度、硬度、韧性、疲劳度这些属性,试图以精确来度量“剑气”被创造的条件。

但同时,精确好像也吹散了关于想象的浪漫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木守

明者不言,言者不明,侘寂一词也就真的无法被准确定义。它是一种“有所缺憾”的知识,一个“难以界定”的精神。

早年千利休曾选取中国福建陶工烧制的七件茶碗,组成了“利休七式”。分别是早船,检校,木守,临济,大黑,钵开,东阳坊。后在千利休的指导下建造了日本第一个专门为生产茶具而设计的乐窑内烧制。

乐窑传到如今第十四代吉左卫门,其作品售价之贵,一般人绝不敢问津。而利休七式中的贵中之名,是木守。

据说,千利休曾有一个茶碗,在众多的茶碗中并不出众。只是有一次,弟子们在茶会中依次凭心意挑选,最后剩下了它。

千利休拿起来,称这只碗为“木守”

杭州西溪是喜鹊的栖息地,还盛产柿子。每到冬天,喜鹊们都愿意在柿子树上筑巢过冬。

一年大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都被冻死了。

转年春天柿子树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但一种往年很少见的毛毛虫突然泛滥成灾,柿子刚刚长出来一丢丢,就被虫吃光了。

那年秋天,没有收到一个柿子。

人们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喜鹊们还在,就不会有虫灾了。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

这些柿子被称作木守柿。日本人同样把最后没有被人摘掉的柿子也称做木守。


人与物的关系,在千利休的手中得到改变,他从别人的“丑”中,产生了“美”的氛围。


侘寂之美,物的修行


这,也许就是,侘寂 ?


end



重要注释:本文关于侘寂的内容,是读李欧纳·科仁所著《wabi-sabi侘寂之美》的读书笔记整理而成。佛学内容,是读熊逸《佛学50讲》文字稿的读书笔记整理而成。还参考了大克西礼著,王向远译《幽玄·物哀·寂》一书。特此注明并感谢。


感谢您读到这篇文章,希望能用你自在的任何方式分享给更多对艺术和教育抱有热忱的朋友,不仅是对小叶老师最大的鼓励,更能因艺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