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不去,外地人看了吐槽,黄鹤楼不值得去?那是你不懂

去年清明假期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去武汉玩。当时去了热门景点黄鹤楼,可是因为人太多,挤在黄鹤楼上,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一气之下竟然对这里没留下什么好印象。

可是,今年年初一场疫情从武汉开始席卷全国,关注这座城市的同时,也想起来曾经没有好好游览的黄鹤楼,竟然觉得有些可惜,很想疫情结束后,再去登一次黄鹤楼,看看它的样子。

武汉人不去,外地人看了吐槽,黄鹤楼不值得去?那是你不懂

黄鹤楼距今有着近1800年的历史,虽然它只是一个地标建筑和景点,但是在历史上,黄鹤楼的作用不只是一座“楼”这么简单。

据险而起的黄鹤楼,是重要的军事战略地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夏口的描述是: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因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

黄鹤楼,位于武昌的蛇山上。今天的武昌,在古代时被称为夏口,是长江和汉江的交汇之地。夏口一面占据着险要的高山,一面靠着激流的江水,地势条件非常好,自古就是兵家相争的地方。

三国时期,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各方豪强都占据了一方势力。赤壁之战后,占据着北方的曹操和控制着江东地域的孙权与掌控着天府之国的刘备,分别控制着现在湖北的部分区域,夏口自然成为了三家争夺的地方。

孙权为了更好地控制武昌一带,于黄武二年,在当时的黄鹄山,也就是现在的蛇山上修建了军事城堡,并且建立了瞭望的哨楼,取名为黄鹤楼。只要登上这座哨楼,江面上的任何动静就能尽收眼底。

武汉人不去,外地人看了吐槽,黄鹤楼不值得去?那是你不懂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历史上也有一些讨论。一些人认为,黄鹤楼的名字与其所在的山有关,黄鹤楼建于蛇山上,蛇山在古代被称为黄鹄矶。“鹄”与“鹤”两字在古语中读音有近似,因此而得名。

另一种的说法是,黄鹤楼得名是与人登楼成仙有关。这样的说法多少是带有一些神话色彩的,比如任昉和祖冲之笔下的荀瓌,驾鹤登仙。对于历史上是否有荀瓌这个人也一直是存疑的。

但无论是因地还是因仙得名,黄鹤楼的名字,听上去就会给人以一种美好的意境,山高水阔、地势险峻、云雾缭绕。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黄鹤楼也留下了许多的故事。

武汉人不去,外地人看了吐槽,黄鹤楼不值得去?那是你不懂

屡废屡建,而今锐意更坚

从建立至今,黄鹤楼已经有近1800年历史。虽然今天的黄鹤楼已经成为游客来到武汉后的必游之地,但是历史上的黄鹤楼却是命途多舛,时建时废。不过好在,数千年来的黄鹤楼,抵挡住了多次的劫难。

除了楼宇本身,黄鹤楼已经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文化内涵。当年孙权为了战略需要修建的黄鹤楼原貌,已经不得而知了。现有的资料记载,大多记录的是唐朝以后黄鹤楼的变迁。

唐代的黄鹤楼,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扩建,不过这时的黄鹤楼已经不再具有前代的军事功能,而是成为文人们迎故送友、观景抒怀的胜地。是孟浩然笔下的“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亦是李白笔下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武汉人不去,外地人看了吐槽,黄鹤楼不值得去?那是你不懂

众多的唐代文人都在江边留下了众多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名篇佳作,这也说明此时的黄鹤楼,文化价值已经大大上升。

到了宋代,黄鹤楼在唐代的基础上,已经扩建成了一组建筑群。黄鹤楼作为主楼,位置更为突出,内有小轩、曲廊和重檐方亭围绕,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宋代的界画《黄鹤楼》再现了当时这里的繁华景象,高楼、轩廊,曲折回栏、层层而上,登高可望远,亦可俯瞰江面的往来船只。

可惜到了宋金交战之时,黄鹤楼昔日的繁华不见了。作为军事要地的黄鹤楼,成为了交战双方的必争之地。战火不仅摧毁了黄鹤楼的实体,还让这里多了几分悲凉哀伤。

武汉人不去,外地人看了吐槽,黄鹤楼不值得去?那是你不懂

在元代游牧民族的历史中,风景名胜的地位远不及农耕文化,因此黄鹤楼在元代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记,而且经过了战火洗礼后的黄鹤楼,其在元代的规模已经比宋代小了许多。

明代的黄鹤楼则经历了多次的修葺,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的趋势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大。然而,世治则楼兴,世乱则楼不保,虽然经过了多次修葺,愈发高大的黄鹤楼还是没能躲过明末的战乱。

清朝的黄鹤楼,更可谓是命途多舛。在200多年的历史中,黄鹤楼遭受过多次火灾、雷击,也经历了多次的修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楼宇结构。28跟檐柱表示“二十八星宿”,360个斗供合周360度。

武汉人不去,外地人看了吐槽,黄鹤楼不值得去?那是你不懂

到了清代末期,西方国家的入侵、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再也无暇顾及黄鹤楼的修复了。1884年黄鹤楼毁于火灾后,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再复建,只有旧址。

不过,虽然在很长时间里,黄鹤楼的实体不存在,但是其背后的文化精神依然尚存。命途多舛的黄鹤楼,似乎和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样,在国家民族存亡之时的黄鹤楼,也成为人们抒发家国悲欢的寄托。

武汉人不去,外地人看了吐槽,黄鹤楼不值得去?那是你不懂

新中国成立后,重建黄鹤楼也提上了日程。1950年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经过勘测发现,黄鹤楼的旧址是大桥的基础,因此便计划与修建大桥同步修复黄鹤楼。

如今的黄鹤楼,已经成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向游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