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較內向,怎麼引導孩子?

20快樂17


內向不一定是壞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662195a84524861af1337220d9d44dd\

陪童成長


那對於內向型的孩子,我們家長應該如何照顧或者如何與之相處?

第一,內向型孩子不喜歡變化的環境。比如你突然帶她去一個很熱鬧的聚會或場所,內向型的孩子就會有些不適應。我想起前幾天傍晚,我和孩子們去小區前面剛修好,特別熱鬧的公園,晚上很多人在那裡散步。我兒子說,“我不喜歡這麼多人”,這就是典型的內向型的孩子,不喜歡這種突然變化的環境。那如果要去這種熱鬧的場所,你要先和孩子說好。

第二,不要逼孩子吃他不喜歡吃的東西。內向型的孩子可能會有一點點偏食。我兒子就是如此。他有很多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又有自己幾項特別喜歡的。比如,他特別喜歡吃土豆,吃牛肉,然後吃吃麵包之類。今天晚上因為飯還沒熟,我說,“我們就把中午剩下的飯吃了吧。“ 他就非常的反感說,“我不吃,我不吃。” 我忘記兒子是內向型的,對飲食比較挑剔。然後我說,“你吃吧,你肯定是為了要看電視,所以不吃了。“ 然後和他說了10分鐘。最終他還是沒有吃,我也就算了。我這樣真的做得非常不好。我要牢記“不要逼孩子吃東西。” 其實我以前有一次問了我兒子,“是否對我有什麼意見?有的話,可以提出來。” 然後他就說了一句,“你以後不要太管我吃什麼好不好?” 我說,“好。” 很久了,只有這一次我沒做到。



第三,給孩子一個充足的睡眠。睡眠就是內向孩子恢復精力的最好的時間。

第四,對內向孩子的紀律要輕柔,千萬不能嚴厲。嚴厲的手段是必然失敗的。 我孩子就喜歡《正面管教》書中倡導的“和善而堅定”的方式。我甚至很難想象那種非常嚴厲的家庭。我想:孩子不會被逼瘋了嗎?但是有的家長就說,有的孩子就適合那種方式。

第五,如果要調動內向孩子積極性。你可以讓他做家務。一般我會說,“兒子,媽咪很需要你幫忙,可以幫我……。“ 當他有空的時候,他就會樂意幫我,比如收拾書架、房間,洗菜、做菜,他都喜歡,不過不怎麼喜歡洗碗。


第六,關於自己的問題,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內向的孩子喜歡深度思考,喜歡琢磨大人的事。我經常會問孩子各種的意見。有時候我甚至會說,“今天媽媽表現怎麼樣?是不是不錯呀?” 他會很認真地點頭,說“嗯,不錯。” 要多讓內向型孩子參與家庭的事。這樣可以培養他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讓他感覺到自己非常的重要。記得有幾次,我對兒子說家裡的經濟狀況,比如房貸呀,車貸之類,孩子特別樂意聽。

第七,可以和孩子討論另外一個孩子的問題。比如,我們家女兒上廁所不太會,我就會問兒子,“兒子怎麼辦呀?你可不可以帶著妹妹去上廁所。兒子非常樂意參與。

第八,可以和內向型孩子分享人生的故事。 我兒子特別喜歡聽我講我的經歷。他經常會問,“媽咪,你小時候玩點什麼呀?你和爸爸上學做什麼呀?你們大學又做什麼呀?” 我和他講了好多遍,但是他還是很想聽。樊登老師講,“父母的故事是一個大系統,孩子可以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和另外一個大系統連接在一起,這是一種宏大的感覺。“


以上是生活方面,那在學習方面對待內向型孩子應該注意什麼呢?

第一,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感。我們家兒子就是做事稍微慢一點類型。如果我太急了,催他,他就會更加的亂,有時候甚至直接是停止行動。記得前幾天我突然很急,因為我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然後,同時影響到他,我說,“你怎麼不做呀?” 兒子說,“就是因為你太急了,把我搞得太亂了。”

第二,要給孩子寬鬆包容的環境,給孩子一種沉靜、漫步式的學習氛圍和家庭氛圍。給孩子創造一種更加清淨的機會,這樣孩子就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第三,孩子最怕是嘈雜,誤解和忽視。這個我真是非常有體會。有時候我會突然之間誤解兒子。兒子就會非常地生氣。我本來覺得只是一點點小事情,但是他就會一直解釋清楚,然後非常的不開心,然後我會和他道歉。

第四,給內向孩子提供交友機會。內向型的孩子交友偏向長期深厚的友誼,家長要為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

內向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家長可以按以上特點更好地和孩子相處以及發掘他的潛能。


會燕閣


有些孩子屬於天生性格內向,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並不需要強逼著她必須去誇誇而談,但是我們可以從人際交往方面給予幫助。

我和自己的先生都偏於內向,只是我更加嚴重一點。我大寶在一歲多的時候對出門是恐懼的,又一次我們帶她去吃飯,她嚇得趴在我身上更本不下來,結果飯也沒吃成。

之後我就開始刻意的帶著她多出門,而且遇到熟悉的人會給她介紹和打招呼,但是並沒有強迫他也必須打招呼。回家之後我會和孩子反思,在今天出門的時候,我們遇到了誰,小淑女是怎麼稱呼和怎麼做的,潛移默化之後,她就開始主動打招呼了,我們鄰居都說她嘴甜,其實就是從哪個時候訓練出來的。

不過光禮貌好不行,孩子還需要會玩。尤其是需要跟小朋友玩到一起,到了4歲左右,他們已經擺脫了平行友誼(你玩你的,我玩我的)的階段,這個時候一方面我們需要告訴孩子進入朋友圈的方法,同時要強調遊戲的規則。

最初大寶不太會跟人交往,他只是會打招呼,他和小朋友在一起就是那種咋咋呼呼衝進去就玩的那種,但是有些孩子比較文靜會無法接受,甚至因為她過於熱情還會出現小摩擦。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讓二寶和家裡的毛絨玩具當道具和大寶一起玩遊戲,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發現那些不太禮貌或者會給別人帶來不好感受的事情,就喊停,然後我們一起想辦法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改善,然後再次重新玩起了,逐漸的她也就不那麼咋咋呼呼了,因為她知道了更有效的方法。

這個方法其實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中的問題解決辦法,只是我家孩子小,我把探討變成邊演練,邊想辦法。孩子內向,父母也可以從這本書上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


三寶美媽


我從小也不愛說話,原因是我是留守兒童,很小就跟著奶奶。奶奶總愛抱怨,我跟奶奶總是沒有共同話題,時間久了,我就不說話,當一個聽眾。也沒有可以說話的對象!所以童年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一個內向沉默不愛說話的我。

孩子不愛說話,父母就要多關注孩子,找找原因,看孩子是因為什麼才不喜歡開口,多引導孩子,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改過來的。



一.父母要引導孩子說話。

家裡來了客人或朋友,讓孩子主動稱呼別人,比如阿姨好,阿姨請坐之類的。這樣孩子多和不認識的人說話後,下次見到陌生人就不會害羞了。

二.帶孩子多接觸外面的世界

平時可以帶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或者去人多的地方走走,讓孩子學著能夠自然一點,不那麼拘束。

大人遇到人多的場合,有時也會拘束,甚至連手不知道往哪放,何況小孩,怕陌生的環境和人很正常。

三.父母在家一定要和孩子多說話,不要沉默寡言,更不要抱著手機,互不理睬。

四.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孩子總是呆在家裡看電視,玩遊戲,很少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出去跟小朋友玩。

還是那句老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榜樣要做好,父母之間也要多交流,好的家庭環境會造就孩子好的性格!


放開那孩子讓我來


你好,我是一名90後寶媽,獨自帶著2個孩子,說實話我孩子就有點內向,這點全隨了孩爸,到底多內向呢?孩爸小時候見了屋裡有人,都要翻窗戶出去,不敢走門,怕人,我孩子見了生人,尤其老人,人家逗她笑,他確害怕的要哭,針對你說的內向問題,我給你幾點一下建議:

1. 如果孩子還小,一定不要隨便給貼上內向,怕人的標籤,尤其在別人談論的時候,可以適當解釋一下,孩子就是慢熱,熟悉一會,也能很開朗的玩耍!

2. 多帶孩子出去見見人,接觸一下大自然,多和同齡人一起玩,孩子也要社交的,可以去人多的地方,廣場,遊樂園都是很好的選擇,可以讓他在人多的地方,放下警惕心,給他自由!

3. 不要強迫他說什麼或做什麼,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大人可以以身作則,主動和別人溝通,打招呼,孩子都會跟著學的,一定要慢慢引導,告訴他這是誰,慢慢的帶著他一起和別人聊天!

4. 平時多一些親子交流,大人多和孩子互動,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跟他聊天,講故事,

培養他語言交流的能力,多鼓勵,培養自信!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以後我們可以一起交流探討!



用戶104679743996


朋友帶著她快五歲的兒子來和我聚餐,同時我也帶著自己四歲半的兒子。想著兩個孩子也可以一起玩會。

見到那個小孩子的時候,她小手牽著媽媽的衣襟,躲在媽媽的身後。我和他熱情的打招呼,他的眼裡和身體卻只是在躲閃。後來兒子拿出帶來的玩具一起分享,小傢伙才慢慢放下了戒備之心。臉上有了些許笑容。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孩子。後來餐廳裡有個小遊樂場,兒子提議過去玩,便主動邀請朋友的兒子,但是到了遊樂場,那個小傢伙卻只是坐在離他媽媽最近的出口處,手裡很無心的擺弄著遊樂場的幾個積木,目光還要不時的向他媽媽瞟來。並告訴他媽媽,不要離他太遠。

後來朋友告訴我,她兒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平常就是這個樣子。可能隨他爸爸那邊的人吧。我當即表示不要這樣認同。性格是可以改變的。現在正是幼兒成長的初期。我勸告她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內向性格,並加以改善。

我認為,內向性格的孩子,他的內心是相對比較敏感的。屬於他的天空很大,但他卻不願意飛翔。所以,對於內心孩子,要有針對性的教育。家長的一言一行更要多注意,不要觸及到孩子內心的敏感。其次,當然是要帶孩子多接觸人或事物。內向性格的人認識人或物都比較單一且固執,家長要多帶孩子去體驗,比如多參與一些集體活動,或是多出去旅行。最後,內心性格的孩子往往是比較膽怯的。此時,家長不應對此操之過急。急於讓孩子推出去表現。而是應該起到主動表率示範的作用。比如見到陌生人,家長首先應該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打招呼,孩子才會去效仿。當對方回以熱情回應,孩子才會體會到主動開口的意義。


靜海婷


說到這個我真的是深有體會。我家小孩也是性格內向膽小。以前在老家跟著外婆。就算是鄰居說話他也不太回答。就算回答也是點頭搖頭。在幼兒園三年,從來沒有舉手回答過問題。今年我們把他接到身邊來。在我們自己身邊上小學。常帶孩子出去人多的地方玩,多多的鼓勵他表揚他,在學校我也跟老師溝通過讓老師多鼓勵鼓勵,慢慢的就改變了一些,現在在學校也會舉手回答問題了,也愛說話些了,老師說在學校裡面表現也好。


給你點陽光你還真就燦爛起來了


內向孩子,慢慢來。

我本身就是屬於內向的,曾經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和我說,給你一塊冰,你能融化嗎?意思就是我很冷漠。其實我只是比較慢熱,不太容易和陌生人打成一片,我也比較羨慕那些自來熟的外向性格的人。但是我想說內向的性格只是慢熱,在熟悉的人群裡還是很活躍的,也比較善於健談。而且孩子和孩子之間比較容易溝通交流,畏懼大人。

我的孩子隨我,是非常內向和慢熱的,上幼兒園大概一個學期才適應,老師說,他從不哭鬧,有的時候會默默的流淚,也希望幼兒園的老師能比較關照這些慢熱的孩子,多主動去和他們交流,幫助他們去適應。

內向和外向人的大腦分泌的神經遞質是不一樣的,這讓他們在想和做上的感受由此發生了極大的差別。外向的人所使用的神經傳導通路受多巴胺的刺激,他們不僅對多巴胺不那麼敏感,而且還需要很多多巴胺。外向的人越活躍,有地方去、有朋友一起玩時,就會產生越多快樂感,多巴胺也隨之增多。

可是,這種情況不適合內向的人。太多的多巴胺會讓內向的人不舒服,他們較佔優勢的神經傳導通路上使用的是另一種神經遞質——乙酰膽鹼。這種神經遞質主要是影響人們維持平靜、活潑的情感,利用長時記憶、發動有意動作等。內向的人因為天生的神經特點,需要的多巴胺最好是不多不少的,乙酰膽鹼也剛剛好的水平,因為這樣才會讓他們感到平靜,沒有壓抑沒有焦慮,令人舒坦。

原來那些“高冷”和“退縮”,只不過是內向孩子獨特的保護自己的方式。神經系統的敏感性讓他們容易在群體活動中疲勞。這種保護就是天賦恩賜,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去完成其他重要的事情,去平衡外部世界和內在的感受。我們這些大人不能再因為誤解而隨便下斷語,並以為這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內向和外向,本就是兩種不一樣的氣質,若進行優劣對比,實在是對雙方都不公平。

我的孩子內向害羞不喊人並不是不懂禮貌,只是性格使然,不喜歡當眾表演,所以請多一點理解,多給他一點適應,不要去強迫他,逼迫他,孩子是一隻蝸牛,牽著蝸牛去散步,多一點時間,多一點包容,他也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南小茜Nancy


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說自己童年陰影之一,就是每次客人來家裡都要被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愛說話。”於是默默的被家裡人定義成“內向的孩子”。


想起我小時候的一些片段,大人們的聚會總是吵吵鬧鬧,好不容易等到要回家了,爸爸媽媽為了讓我表現的有禮貌,讓我跟每一位大人都要說再見,於是大家滿臉笑意的看著幾歲大的我站在門口跟他們一個一個的再見:“爺爺再見,奶奶再見,大姑再見,大姑爺再見,二姑再見,二姑爺再見......”直到所有人被我再見完,我才能離開。


大家都誇我有禮貌,可他們不知道這一過程對當時的我有多煎熬,恨不得早點說完後,趕快拔腿就跑。不知道有多少個孩子像我一樣,被家長期望的更外向一點,更活潑一點。內向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提高,但不是被推被逼,家長累,孩子更累。


內向者領導力的思想領袖珍妮弗·康維勒在《內向者的溝通聖經》中提到:“內向不同於害羞。害羞是害怕和社交焦慮造成的。儘管二者有些類似的表現(比如說,迴避公眾演講),內向是一種偏好,不應該被看成是個問題。”

哲學博士Jennifer B.Kahnweiler也認為:內向者的一些關鍵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準確的表達、習慣孤獨等,使他們更易成為卓越領導者。


正因為這樣,你會發現其實內向的孩子內心會更有力量。


01

內向的孩子會更善於傾聽。


《內向者的溝通聖經》中提到“因為內向者注深度甚於廣度,並且擅長傾聽,他們可以在這項傾聽優勢的基礎上,展開談話瞭解到別人真正的興趣。”


如果孩子真正對別人感興趣,那麼他交到的朋友會比總是比你試圖讓他交朋友來的容易的多。所以在社交上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真誠和好奇,會讓他更有人格魅力。


他們和別人相處,也更容易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這種真正與另外一個人同在是有效領導力的標誌之一。這樣,他長大後更可能贏得尊敬和信任,他們可能不會人際關係八面玲瓏,但會擁有長久的深厚友誼。


充滿激情、活潑可愛的孩子雖然一開始總是招人喜歡,但是他們的這些性格特點本身並不能帶來持續的發展或者有意義的改變。而那些觀察入微並能做出及時反饋的孩子往往會令人難忘,如果加以鼓勵和肯定,一定可以更大的發揮他的優勢。

還記得曾經我們班上有一個4歲的小男孩Sam,眼睛彎彎的像條小魚,很可愛也很文靜。不像別的孩子下課後就像上了發條樣的瘋跑,他總是話語不多,自己安靜的玩玩走走。


有一次我上課嗓子啞了,他下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臺旁邊,把我泡著胖大海的杯子遞給我,讓我喝水。至今我還記得當時內心的觸動,一個才4歲的孩子觀察竟然可以如此仔細,讓我無論相隔多少年想起來心裡都是感激。


02

內向孩子觀察會更仔細,也會更敏感。


所以他們不會大大咧咧想說就說,會時而停頓,時而思考,時而沉默。停頓和思考還能幫助內向型孩子避免說錯話。他們會對周圍環境敏感,能洞察細緻入微的變化,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和理解別人。在內心平靜時,內向型孩子能夠獲取更深刻的智慧。他們會慎重地選擇正確的措辭。


就像那句雞湯文說的那樣“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用一生的時間來閉嘴”,內向孩子本身就能夠對自己的話語更謹慎。


我們會發現,我們越來越欣賞的不再是在公開場合裡孩子表現有多麼活潑,才藝有多豐富,而更多的是在私下裡細節中被那些表現得紳士懂禮、懂得付出的孩子感動到。而這正是內向孩子的外在行為的體現。


03

內向的孩子會更享受孤獨,更樂於獨處。


有心理學家專門做過研究:喜歡單獨訓練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精湛技藝,這些技藝包括體育方面、樂器演奏,或是學生的課業考試等等。


單獨訓練保證了在集體訓練時無法達到的練習強度,被訓練者的精神也更加集中,因此結論是:人在單獨工作時會更有成效,而那無疑是性格內向的人所喜歡的方式。此外,頭腦風暴並不是產生“好主意”的唯一的方式,獨立思考的效果有時候可能會更理想。


04

如何更好的發揮內向孩子的優勢,是我們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我們可以參考《內向者的溝通聖經》中的4P來引導孩子的行為:


準備(Preparation ):讓孩子無論處在公眾場合還是單獨溝通都要做好準備工作,形成習慣,這將有助於他應付各種狀況的信心。


展示 ( Presence ):展示就是讓別人知道你的存在。專注於當下的人和事,運用優勢去觀察到別人的需求然後做出相應的回饋,不僅對孩子的社交有幫助,對於他個人內在力量的建立也大有裨益。


推動 (push ):這裡說的推動並不是強硬的推動,而是鼓勵孩子去做有挑戰性的事情,只要去面對挑戰,孩子真正的潛力才會被激發。比如公眾演講等等。


練習 ( Practice):創造機會,不斷提高。讓他利用享受孤獨的力量去練習需要提高的技能,從他的興趣愛好出發,鼓勵他,陪伴他,這樣孩子終將有所成就。


生活的秘訣其實就在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有效利用孩子的稟賦,去讓他做自己喜歡或有意義的事情。接受自己,找到與世界相處的方式,這是無論內向孩子還是外向的孩子都應該做的事情。


吳瓊Cissy


個人頭條號上的文章,我覺得挺合適的,發給大家參考一下。

我的女兒剛上幼兒園那年,平時在家話非常多,可是出門無論見到誰都不愛說話,不和別人打招呼,上幼兒園也一樣,不喜歡和老師問好,我們好言說盡的教育,個人誘導,就是沒有用,據我觀察她也非常喜歡和別的孩子一起玩,但玩得過程語言交流非常少。

開始以為是孩子內向,以為慢慢的就會好,但這個顯現持續了很長時間。

後來才發現這和孩子的社交焦慮有關,如果不加以改善可能會影響一生,於是我把一些個人的經驗總結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是慢慢培養起來的!首先從家長開始做起,當孩子做錯事情,要讓他知道錯在哪裡。不能一味地去責怪孩子,越責怪孩子越自卑。

就拿孩子第一次學洗衣服舉例。當他第一次洗不乾淨的時候,要給他一點信心。可以說:“哇,你很不錯喲。雖然洗的不是很乾淨,但是你已經能自己動手了耶!來,我教你怎麼洗的更乾淨。以後你會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棒的。”這樣孩子的一個自信心會慢慢被培養起來。

二、經常練習提高孩子的自信與社交

在家裡的時候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小孩子學著自我介紹。學會通過用微笑說話來表達自己的一些感受,表揚、讚揚別人。我們可以通過玩遊戲的方式來模擬一些社交的場景。當你拿著一隻小熊。假裝你是他。可憐的說:“等一下我要去見我學校裡面的新朋友了。我要怎麼去向他介紹我自己呢?我的愛好是什麼?”孩子就會把他想要說的話傳達給你。而小熊就要裝作很開心、很高興的樣子:你說的太好了,謝謝你。在這種遊戲模擬的過程當中,要少說一些喪氣,批評的話,多表揚孩子。讓孩子在遊戲的體驗過程當中提高一些社交的信心,社交的技巧。

三、減少孩子害怕被人家拒絕或者被排斥的一些恐懼心理

很多孩子他害怕他自己是所有人關注的一個聚焦點。害怕別人對他有不好的一些評價、辱罵他的行為。他們往往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常常會把別人說的一些開玩笑的話當真。

那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跟小孩子分享一些我們小時候的一些經歷,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有相關的書籍和動畫片可以讓小孩子觀看,這樣他的接受度會更高。

今年女兒大班了,在學校的話依舊不多,但相較以往已經有更大改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