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這個“口罩”你一定需要

轉自網信揚州

近日,網絡上流傳的一張《溫馨提示》刷爆了朋友圈。

疫情之下,這個“口罩”你一定需要

搶蔬菜、囤口罩……這些行為反映出的是大家對於疫情的恐慌與憂慮,未知的病毒來勢洶洶,非理性的恐慌同樣令人心憂。


疫情時期容易出現哪些心理行為問題?

我國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後,各地人民群眾受到疫情影響,容易出現心理行為問題。例如,發熱門診患者和住院隔離患者容易感到焦慮、恐懼、孤獨。一線醫務工作者要層層穿戴防護裝備,最直接、最密切地接觸患者,面臨感染的風險大,壓力過大,容易產生疲勞緊張甚至耗竭崩潰的情緒。普通民眾面對新發傳染病的未知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擔心害怕,而處於應激狀態,身體也會做出反應,例如看到網絡上介紹的症狀,由於心理暗示,也會感覺到咽乾咽痛、胸悶、頭昏等。


無論是過度焦慮還是恐懼,這些情緒都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狀況。因此,非常時期,我們既要抗擊病毒,也要戰勝恐慌情緒,科學理性防控疫情。


面對疫情,請戴好“心理口罩”

1月26日,國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指導各地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適宜的心理健康宣教和危機干預服務,以幫助公眾科學對待疫情,減輕疫情對大眾心理的干擾及可能造成的心理傷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1月27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聯合該校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為全國民眾緊急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


1月28日,教育部通知要求在教育系統推廣北京師範大學做法,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面向廣大高校師生和人民群眾開展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1月28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佈會,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介紹,已經安排心理專家對醫護人員進行疏導,尤其是院感防控和個人防護方面的培訓。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加強心理防護,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1


保持生活的穩定性

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繼續保持對他人的關懷、外界的溝通,理性獲取權威來源資訊,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2


正向思維處理負向情緒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合理的態度看待,減少因信息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不道聽途說,減少雜音。

3


適應“被隔離者”的身份

如果遭遇住院隔離,那就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它。“隔離”對普通人而言並不尋常,不必過分強求自己保持鎮定。給自己找一個適當的發洩口,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找到有同樣機遇的朋友,相互鼓勵、傾訴、增強信心。面對各種擔心與憂慮,儘量轉移注意力,不要讓這些念頭持續擴張。

4


出現疑似症狀請及時就醫

若出現發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炎、肌肉痠痛等可疑症狀,應根據病情,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5


對被隔離親友的需求保持敏感

如果你的家人出現疑似症狀需要隔離時,你可以在電話裡鼓勵他們,傾聽感受,讓他們減少孤單的感覺。

疫情形勢嚴峻,但仍有不少人“苦中作樂”:有人在家“雲燙火鍋”,有人頭戴垃圾桶在家舞獅子,有的全家老少在客廳戴著口罩玩“套圈”……這都在告訴我們,即便活動範圍被限制,理性、樂觀的心態千萬不能被縮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