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解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創作過程

來源:《北京廣播報》週五版、故園懷舊(2018-1-21文章)等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這就是1974年10月1日公映的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而影片中《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鬥》《閃閃的紅星》三首插曲,隨著電影上映立馬走紅,成了那個時代的“紅色革命符號”。

祥解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創作過程

那麼這部電影是根據哪部兒童小說改編的?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又是誰?小說又是如何搬上銀幕的?影片中插曲為何反覆更改?其間經歷過怎樣的波折?

李心田深情憶紅星 紅色經典誕生“紅星符號”

八一建軍節前夕,軍旅作家李心田老師接受了《中國廣播報》週五版記者電話專訪,給讀者解開了《閃閃的紅星》創作與出版的臺前幕後不為人知的往事。

“《閃閃的紅星》電影在1974年公映,但我的小說要早電影10來年。”已經82歲高齡(2018年)的李心田老師回憶起幾十年前的那段往事,仍思路清晰,講的有板有眼。

  說起《閃閃的紅星》這本書,李心田說,當時初稿跟後來大家看到的書有很多內容不同,因為初稿裡他是從人性寫起的,寫了一個孩子跟親人的生離死別,是一種自然感情的描寫。

記者:您創作的《閃閃的紅星》對我們這代人的影響太大了,可以說我們是看著“潘冬子”,唱著“紅星閃閃”長大的。您能給我們談談《閃閃的紅星》創作過程嗎?

祥解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創作過程

李心田:《閃閃的紅星》這部小說被翻譯成了十一種語言,再版了幾十次,它是我個人創作的一個高峰時期。我開始創作《閃閃的紅星》,是在1961年。那時,我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兩個小八路》,責任編輯約我再給孩子們寫一本書,我答應了。那時,教學工作很緊張,這本書稿寫了兩年多,到1964年才完成。謄清之後,題名《戰鬥的童年》,寄給了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李心田,江蘇省睢寧縣人,1929年出生,中共黨員,1950年畢業於華東軍政大學並參加人民解放軍。李心田原是濟南軍區前衛話劇團副團長,離休後,仍筆耕不輟。

1964年小說創作完成後, “文革’也開始了。“我擔心小說中對人性人情的描寫會遭到批判,便連寫兩封信,從少兒社把書稿要了回來。”一切如李心田老師所料,“文革”中上交的小說手稿被焚燬,幸虧他當時多留了一個心眼,手稿交上去了,但謄清稿被他藏了起來。

直到197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謝永旺向李心田約稿,這部作品才重見天日。“當時我把劫後餘生的《戰鬥的童年》交給他。他認為可用,要帶回去研究。要不是我‘留一手’,也就沒有這本書了。”

1971年11月,李心田被請到人民文學出版社修改稿子,編輯謝永旺認為書名《戰鬥的童年》有點俗,應該更改書名。“我苦想了兩天,提出了《閃閃的紅星》,謝永旺馬上拍手叫好,但考慮到當時‘紅星’一詞是蘇聯的慣用,他建議改名《閃閃的紅五星》。”雖然李心田感覺多了一個“五”字便減了神,但還是同意了。“清樣印出來後,封面上還是《閃閃的紅五星》。然而,出版社主持工作的王致遠編審時把那個‘五’字去掉了,這才有了書名《閃閃的紅星》。”

死裡逃生,紅色經典書終於出版了,也誕生了“紅星符號”。書終於印出來了,但李心田的心裡沒有底。不久,報紙上發表了原北京市教育局長、兒童文學作家韓作黎的評論,稱《閃閃的紅星》是對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接著,中央廣播電臺連續廣播這篇小說,這就是說,書被肯定了。

《閃閃的紅星》出版後,全國有18家出版社翻印這本書,累計印數高達數百萬冊。“《閃閃的紅星》可以說代表了我在兒童文學方面比較高的成就,那時肯定一本書多麼不容易啊,是我對社會、對政治的看法以及對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的反映。”說到這,李心田非常自豪的話語裡有點哽咽。“這畢竟是我披星戴月寫了三年的作品,裡面有我對生活的積累,有感情的凝結,有藝術的追求。”

潘冬子的原型是誰?小說如何搬上銀幕的?

如果說“文革”期間還產生過電影藝術精品的話,應當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曾在中國影壇掀起了一股“紅星”熱潮,片中主人公潘冬子更是盡人皆知,許多觀眾都是看了又看。至今,它仍是中國兒童電影史上的經典。

祥解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創作過程

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後,引起了電影界的關注。八一廠最先向李心田提出把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想法。李心田老師對筆者說:“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找上門來了,要改編成電影,並讓我參加編劇。我在北京與王願堅、陸柱國等人研究編寫,最後以陸柱國的初稿為底本,由王願堅統梳籌定稿。電影放映時打出字幕‘根據李心田同名小說改編’,我很樂意,雖然那時沒有稿費。”

 李心田對改編成的電影很滿意,他說電影拍得是很好的,他還能清楚地記起當時的那些電影人,導演李俊、李昂,還有王蘋,演員祝新運、劉江等,後期製作,請了傅庚辰作曲,又請李雙江演唱,使得影片相得益彰。目前,這部電影還作為“百部愛國影片”不斷上映,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1973年4月,中央文化組便正式向八一廠下派了“為兒童拍攝電影”的任務。八一廠迅速組建了《閃閃的紅星》電影劇本創作組,確定由陸柱國、王願堅、王汝俊、曹欣、陳亞丁等人負責小說改編。另外還專門把小說原作者李心田從濟南軍區請來共同參與創作,具體由王願堅、陸柱國執筆。”崔斌箴在《回憶電影(閃閃的紅星)誕生》一文中詳細解讀了拍攝和公映的前前後後。

電影劇本創作期間,八一電影製片廠革委會主任彭波也開始物色攝製組的主創人員。他把八一廠的名導演在腦海中過了一遍,覺得李俊導演最合適。其一,李俊早已從牛棚中解禁出來,現在可以進行創作了,政治上是可以打保票的;其二, 李俊拍攝過《回民支隊》《農奴》等優秀獻禮片,業務上是一流的。為了加強創作力量,彭波還在導演組裡加進了因為拍攝《苦菜花》而出名的李昂。影片攝影,彭波自然想到了張冬涼,他為《閃閃的紅星》電影劇本費了很多心思,而且又是“樣板戲”的當紅攝影。同時還配備了年輕的攝影師蔡繼謂作為副攝影,他此前已經拍攝過《海鷹》《槐樹莊》等影片。攝製組敲定下來,《閃閃的紅星》作為八一廠的第一部“文革”故事片便拉開了拍攝序幕。

攝製組在選演員時也充分尊重李心田的意見。“在電影劇本的創作過程中,劇組已經開始挑選演員。據說潘冬子這個角色有100多個孩子候選。最後是偶爾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孩子很接近潘冬子,導演便跟蹤查尋,找到那孩子家裡,發現了9歲的祝新運。祝新運在八一廠試裝後,導演們都很滿意。為了徵求我的意見,他們還把祝新運的照片及試裝照寄給我看。”李心田老師說,他一看照片就喜歡上了這個孩子,潘冬子這個角色非祝新運莫屬。至今,這套照片仍然保存在他家裡。

很多人都以為《閃閃的紅星》是描寫江西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的一個感人故事。其實《閃閃的紅星》是描寫鄂豫皖大別山革命根據地麻城的故事。李心田老師在接受《中國廣播報》記者採訪時曾說:“我小說裡潘冬子的原型是鮑聲蘇,鮑聲蘇系湖北麻城籍開國中將鮑先志將軍的兒子。”

那麼李心田又是如何結識鮑聲蘇,並以鮑聲蘇為原型創作了《閃閃紅星》的呢?這還得從鮑先志將軍說起。鮑先志, 1911年3月6日生於湖北省麻城市順河鎮西張店鮑家灣一個貧農家庭。1926年秋,鮑先志投身革命宣傳活動,並加入少年兒童隊,任隊長。1930年曾當選村蘇維埃主席,當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長征後,國民黨還鄉團將鮑先志的妻子販買到了外地,將兒子鮑聲蘇販賣給了地主。鮑聲蘇在地主家中受盡折磨。

解放後,鮑聲蘇找到了父親鮑先志。鑑於鮑聲蘇文化水平太低,1961年,鮑先志便讓鮑聲蘇到南京軍區舉辦的部隊文化速成中學學習。當時李心田是部隊文化速成中學的教員。由於鮑聲蘇在學生當中年紀較大,課餘便經常與李心田老師聊天。當時鮑聲蘇向李心田講述了自己童年的成長經歷,講到了地主和還鄉團的狠毒,講到了麻城滿山紅杜鵑(映山紅)的美麗,講到了盼望紅軍回鄉的故事。鮑聲蘇悲慘的童年深深打動了李心田,“潘冬子”的形象終於跳到了他的面前,為他後來創作《閃閃的紅星》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說到“潘冬子”的原型,文革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來證明潘冬子的原型是鮑聲蘇。1975年初夏,李心田被通知參加一個樣板戲的研究會。三個穿灰色服裝的人坐在臺前,開始時並無意外,後來扯到了《閃閃的紅星》上,讓李心田談創作的依據,對許世友的印象如何,一字未提樣板戲之事,氣氛非常沉悶。一直到中午送李心田回家的路上,其中的一人說《閃閃的紅星》出事了,要李心田如實談創作的依據,不能對軍區裡任何人講,並帶走李心田的創作手記。

半個月後,創作手記還給了李心田,並告知事情過去了。原來是有人告狀到江青那裡,說《閃閃的紅星》是給許世友樹碑立傳的。因為許世友的兒子許光的經歷與鮑聲蘇有相似的地方。許光原名許大安,是許世友與結髮妻子朱錫明所生。他從小受戰亂之苦,什麼苦滋味都嘗過。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將他從農村接到身邊,並送他到學校補習文化。江青當時很想打倒許世友,便想辦法將《閃閃的紅星》做一發炮彈。後來,鮑蘇聲主動承認《閃閃的紅星》是寫的他們家的事情,此事才有了結論。鮑聲蘇之所以說是寫他們家的事情,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冬子”實際上是鮑聲蘇弟弟的暱稱。鮑聲蘇的弟弟叫鮑鼕鼕,聰穎可愛,在南京軍區大院裡,大家都暱稱鮑鼕鼕為“冬子”。

鮑先志還是現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亮劍》中趙剛政委的重要原型之一。難怪新中國成立後,蘇聯顧問讚譽他是“中國軍隊政治工作的專家”。 鮑先志1988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

傅庚辰詳說譜曲內幕 “三紅歌”打造時代經典

追溯到1974年秋季,當時最轟動的電影就是《閃閃紅星》,其中《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鬥》《紅星歌》三首電影插曲,隨著電影上映人們競相傳唱,至今仍魅力不減。

為解讀《閃閃紅星》電影那三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創作過程以及演唱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84週年之際(201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專訪了著名作曲家傅庚辰、軍旅歌唱家李雙江、《映山紅》的原唱者鄧玉華及當年參與音樂、歌曲創作事宜有關人員,詳細披露了當年《閃閃紅星》電影音樂、插曲創作和演唱軼事。

傅庚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曾任總政歌舞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從《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映山紅》到《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鬥》《雷鋒,我們的戰友》……這些傳唱至今的紅色歌曲,都出自他的筆下。

2011年6月30日,“2011(重慶)中華紅歌會”開幕,小朋友手裡拿著閃閃的紅星,略帶稚氣的聲音唱起“紅星閃閃放光彩”的時候,特邀嘉賓傅庚辰格外激動。“38年後再次聽到孩子們唱起這首歌,很高興!”傅庚辰說,《紅星歌》是1973年寫的,第二年電影《閃閃的紅星》上演後,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因為這首歌是寫給孩子們的,所以不太長,同時電影也是屬於軍營題材作品,歌詞也有進行曲的風格。

1973年春季,傅庚辰接到電影《閃閃的紅星》的音樂創作任務後,找到有關人士瞭解劇本。劇組領導問他對歌詞有什麼設想,他當即就說了自己的看法:既然電影叫《閃閃的紅星》,咱們主題歌是不是可以叫《紅星歌》?這是一個軍事題材的影片,主題歌應該是進行曲,影片的主人公潘冬子是孩子,因此應該還有兒童歌曲的氣質。

說到《紅星歌》的創作過程,傅庚辰笑稱靈感是來自顛簸的路途。他說,最開始拿到原劇本歌詞時,我覺得不理想,然後就到瀋陽軍區找到鄔大為和魏寶貴兩位詞作者二度創作。歌詞修改好後,傅庚辰從北京連夜往劇組趕。“帶著歌詞,我就坐火車趕到江西上饒,再坐7個小時汽車,最後,我和攝影師在卡車裡顛簸了40多公里,一路上都是不停顛簸和嘈雜的人,我就把《紅星歌》的曲調醞釀了出來的時候,老鄉的雞、鴨、鳥籠子都在我頭頂上。”近日,應邀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的傅庚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欣然暢談起自己創作《閃閃的紅星》插曲的趣事。

到了劇組之後,傅庚辰立馬趴在床上,一口氣譜寫出了這首歌。雖然已過去38年,但電影《閃閃的紅星》中那首清亮而充滿激情的《紅星歌》,至今令人難忘。

另外,詞作者鄔大為回憶創作《紅星歌》的背景和過程時,講到他老伴向他說起第一次看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往事。對歌曲《紅星歌》的印象,也有一段“戲言”。那時,電影還沒有公開上映,只是在一些大城市試映,他老伴當時在瀋陽的一個藝術館工作,一天回到家裡和他講,“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閃閃的紅星》,電影裡的歌曲都很好,其中有一首我特別喜歡。”大為問:“什麼歌,怎麼唱的?”老伴憑記憶哼了幾句。他說:“這個歌詞是我寫的。”老伴驚訝之後說:“別美了,你能寫出這樣的好詞?”他笑著說,“可能不是我寫的”。第二天,《人民日報》介紹了這部電影和歌詞的情況,詞作者鄔大為的名字也從此被眾人所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紅星照我去戰鬥》歌詞是集體創作的,傅庚辰譜曲。電影開拍後,李俊導演曾寫了一首《紅星照我去戰鬥》的歌詞:“小小竹排順江遊,兩岸青山身後留,今日悄悄去,明日滿江紅。”大家看後,一致拍手叫好,但是又覺得歌詞最好再充實一下。尤其是“滿江紅”一句對於戲中小主人公潘冬子來說“太過了”,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語地在原有基調上來了個“集體創作”,《紅星照我去戰鬥》就這樣在眾人的智慧中誕生了。

歌曲創作完成後,攝製組找到了部隊歌手李雙江。當時33歲的李雙江並不出名,有人給他支招說:“雙江啊,你可找到機會了,這下你要好好把歌唱家的感覺找到。”李雙江起初也是這麼做的,但卻總是不成功。數十年後,在談及當時情形時,他不無感概地說:“開始時,我想要表現歌唱家的情感還不容易嗎?其實那種想法是錯誤的,結果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感覺。後來我就把自己放在潘冬子的位置上,而不是什麼歌唱家的位置上,調動一切手段去表現潘冬子的情感、智慧,結果一下子就成功了。”電影中的三首主題曲和插曲流傳甚廣,尤其是《紅星照我去戰鬥》影響最大。這首歌在影片中唱起時,正是宋大爹送潘冬子乘著竹筏,去鎮上的米店當偵察員的場景。此時,鏡頭不停閃現兩岸的翠竹青山,持竿劃排的宋大爹和一臉稚氣的潘冬子。這首歌由李雙江首唱,也是他的成名作。

對於當年創作《映山紅》的情景,傅庚辰仍然記得很清楚。

當時《閃閃的紅星》攝製組去外景地拍攝兩個多月後,才把音樂創作任務交給傅庚辰。他抓緊時間完成了主題曲《紅星歌》和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的創作。“劇本第四稿中並沒有《映山紅》的歌詞,而是另外三首,當時的暫定名是《手捧紅星盼紅軍1》、《手捧紅星盼紅軍2》和《熱血迎來紅旗飄》。”

傅庚辰說,這三首歌原定分佈在後來影片中唱《映山紅》的兩處地方:一個是夜半,冬子媽跟小冬子說話;第二個就是冬子媽被火燒犧牲的情節。

“插曲歌譜寫出來後,試唱給攝製組全體人員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肯定,於是我開始寫管絃樂總譜。”傅庚辰回憶,當時他借住在公社衛生院辦公室的裡屋,住的房間門上連玻璃都沒有,屋裡只有一張舊桌子。1973年10月29日到11月14日,傅庚辰寫完了《閃閃的紅星》劇本中所有的歌曲,完成了全部樂隊伴奏總譜。“當時(歌譜)有幾十頁,寫完了就帶著這些總譜回北京錄音”。

回到北京後的一天,音樂組的人在辦公室開會。傅庚辰順手一拉自己面前辦公桌的抽屜,發現了《閃閃的紅星》劇本的第三稿。因為傅庚辰之前只看到了第四稿,於是他就好奇地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一首歌詞寫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若要盼得親人回,嶺上開遍映山紅。”這幾句話讓傅庚辰怦然心動。 “我當時一念,另外兩個同志(鞏志偉、李偉才)都說這歌詞好,比《手捧紅星盼紅軍》好!”和傅庚辰一個創作小組的其他人也都十分認可這段歌詞。

此時,追求更好的心理讓傅庚辰想推翻之前的,改選這首歌。“《手捧紅星盼紅軍》已經通過了,總譜也寫完了,再推翻了合適嗎?攝製組已經在外面拍攝,再徵求他們的意見也來不及了。雖然我覺得這個詞比之前的詞好,但當時決心不好下。第一,我推翻現有的歌曲,很不合程序;第二,如果推翻了,是不是能寫得比以前好呢?我(在心裡)鬥爭了兩天,最後下決心把那三首歌都給否了,三首歌的總譜自然也全白忙活了。”

最終傅庚辰下決心改寫《映山紅》。激情和靈感的迸發,讓傅庚辰只用了兩個小時便將《映山紅》的旋律寫了出來。

事後,正如他預料的一樣,錄音後的效果非常好。就這樣,險些被扔進廢紙簍中的《映山紅》終於創作完成。

《映山紅》的原唱者是國家一級演員、女高音歌唱家鄧玉華。

鄧玉華,滿族,1942年11月6日出生。據鄧玉華回憶,她當年在練這首歌時,曾經下了很大的功夫。為了搞懂映山紅到底是什麼東西,還專門去了植物園、美術館。“看的過程中就慢慢體會到,映山紅開滿山時,人的情緒就是一種勝利的喜悅,一種興奮。再唱《映山紅》時,就有感覺了。”《閃閃的紅星》上映後,鄧玉華已經記不得唱了多少遍《映山紅》。“從1974年第一次唱算起,到現在有35年了,唱過幾千遍了。”鄧玉華對記者講得最多的話語就是《映山紅》的故事。

《映山紅》是一首抒情歌曲,鄧玉華把它唱得舒緩、溫柔、真摯,甚至帶有一種夢幻的味道,“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如果不是藉著《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推出,很難想像,如此款款深情的歌曲能夠出現在“文革”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