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原生家庭摧毁的孩子,连做一个普通人都难


前天晚上,我在朋友圈里看见这样一条动态:

“我希望我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没有大疾病的过完这一生。”

佛系青年的丧溢于言表,可惜我是个坏人,所以我在下面评论道:

“这不叫平平淡淡,这叫无敌幸运星,一辈子生过大病的概率是72%。”

我有很多朋友刚大学毕业,他们带着稚气未脱的懵懂,这些懵懂的第一体现就是认不清普通人到底是什么。

网上所谓的普通人生指的是什么?有大V这么总结道:

父母开明、没有家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没有遭遇到校园欺凌,也没有遇到过天灾、车祸,没有被诈骗团伙骗走财产,没有遇到性侵、抢劫,没有穷到过房租困难,更不会患重病。

恰好生在城市,会用智能手机,没事打打游戏追追剧,这辈子没做过坏事,如果可能,还会有一个恰好够爱的人。

明明是少数人的一生,你们却管这叫普通人。

被原生家庭摧毁的孩子,连做一个普通人都难

1、人生的开始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觉得我们生在这世上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高人一等的不同。即便被生活虐的像条哈士奇,不得不安慰自己,说宁愿平平淡淡、过普通人的生活时。实质这个普通人,也依旧高过了大多数的众生线。

如果出生像是一台机器被上了发条,那给我上发条的父母对我下达的第一个指令就是:“做人上人。”

隔壁家的小孩是我的竞争对手,有一次回家,我在门外听到,他的父母与我的父母几乎说着一模一样的话。

“今天考了多少分?”

“97分。”

“有没有人考98、99的?”

“有......”

“那为什么别人可以就你不行!”

沉默,最终又归于寂静。里面的人怒气未消,而我们却又没做错什么。

为什么别人可以就你不行?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清楚,但并不是说不清楚,只要你承认——父母之间的差距,带来的眼界、见识、习惯,以及价值观导向的差异,单靠下一代努力很难自己弥补。

被原生家庭摧毁的孩子,连做一个普通人都难

2、成长的责难

我们通常把这种差异称之为原生家庭的差异。原生家庭这个词其实在互联网上没火多少年,它的狭义定义是指那些没能成为中产阶级的社会中下层父母,一个残酷的事实也由此诞生:如果你的父母属于社会中下层,那他们能教导你的其实寥寥无几,因为早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在与同龄人竞争的时候就已经输了。作为失败人生的拥有者,他们对人生的了解也近乎失败的,对于下一代的人生,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建议。

因此,我一度觉得这个世界上大多数自以为是的家长是不配生孩子的,诚然,有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人生幸福当然无所谓,但这世上大多数人面对“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就你不行”,面对抹平一切教育资源和父母品行的差异,而只剩这一句责问时,我想他们可能一点也不想生而为人。

倘若人在出生之前就能进行选择,考虑到自己父母的容貌、学历、思想和经济条件,大多数父母都会发现,他们面对同龄人其实没什么优势。他们引以为傲的“我是你父亲”、“我是你妈”、“我在为你好”,只是空洞又廉价的自我认同,由于少年时期便输给了同龄人,并在此后数十年也没能追赶上,因此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后代上找回一点存在感。

“你问我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就我不行,那你怎么不问问你凭什么能拥有一个什么都行、样样功课都能给你拿第一的孩子?”

就是这样的父母,当他们教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时,就会找一个替罪羊来掩饰其失败,它可以是小说、是电视剧、还可以是偶像、是早恋、是游戏。唯独不能是他们教出的孩子不优秀,仅仅是因为他们教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被原生家庭摧毁的孩子,连做一个普通人都难

3、与世事言和

当然,面对这种矛盾,你可以尽情的怨憎、痛恨,叫嚣上天给你的一切是多么的不平等,但理性而冷静,又恰到好处的概括,应该是这样——“我们终其一生在等父母一句道歉,而他们在等我们一句谢谢”。

想想,我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多少人怨愤自己家庭的不平,造就了自己自卑、怯懦、敏感、脆弱,没有爱与宽容,勇敢、自信、坚强、从容的气度,仿佛离自己十万八千里。比起那些从小在爱与宽容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像瘸着腿走路一样,两拨不同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必将落于人后。

你的父母没有给你这样的利器,那种名为“爱”的,可以让你不断地战胜比你强大的人的利器。

但你看他们,他们暴躁、痛骂、想爱又不懂爱的样子,可真可怜啊。

结语

在这世上,谁也不是两世为人,作为父母,在孩子降生之初应该这样告诉他:

“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当人,对于父母这种需要指导孩子如何当人的高难度职业,我很紧张,也很喜悦,希望你以后多多指教。”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面对人生中的总总难题,还须察觉与清醒。

想要了解更多专业、好玩、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专注为您推送心理学精选内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