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 二

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二)


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 二

導讀:

  中國文化與其說是儒道互補的,不如說是孔莊互補的。

全文約3721字,預計閱讀需要6分鐘。


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 二


胡適會莊周


  胡適乘“先驅”號超光速火箭,來到雲夢山,欲拜見暫時在此隱居寫作的蒙人莊周。入得深山大澤,見鳥獸相哺,魚蝦相嚅,山無蹊隧,澤無舟梁,人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不禁喟然嘆道:“羲皇上人,‘逍遙於天地之間’,可敬可羨!”,又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遂物我兩忘,不知所之,直到黃昏,經童子指引,才來到一草廬之前。胡適見一中年人仙風道骨,童顏羽衣,正在織草蓆,料想是莊子,趨前便拜道:“大師!後生千里來訪,請受一拜!”誰知莊子先是一愣,然後淡然說道:“吾終身不仕,你怎麼又來了?”胡適猜想是先生看錯人了,因此解釋道:“後生乃民國時的胡適,專程來向您求教的”,莊子一聽是‘胡適’不是‘吳斯’,遂禮請來客席地就坐。莊妻本在裡屋對鏡梳妝,見又來一位英俊風流的小夥子,心中一喜,又聽得院子裡的對話,忙乖巧地端來泉水,說道:“胡先生請多包涵,先喝一口水。剛才來了一位楚威王的使者,名叫吳斯,以重金為禮,想聘夫子去當丞相,夫子竟然不去,還說‘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他如此迂腐、清高,還叫人家‘滾開’!你倒地便拜,他以為使者又來了”。胡適“哦”了一聲,與莊子相視一笑,似有前緣。

  寒暄過後,胡適道:“大師,您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絕不亞於孔夫子。中國文化與其說是儒道互補的,不如說是孔莊互補的。特別是,您奠定了國人心理的基礎,從正面說,淡泊名利,天人合一,尊重人性,法天貴真,寬容豁達,人格獨立,等等;從反面說,逃避競爭,厭惡科技,混淆是非,阿Q精神,等等,都以您的思想為源頭。您還對國人的思維方式有深刻的揭示。在此,我特想請您再談談中國思維方式。

  莊子道:“好吧。任何思想和思維方式都是在特定的環境空間中產生的,中華民族也有她的背景舞臺 ,在這個舞臺上生存、發展、鬥爭、思考,逐漸凝聚、昇華成自己的傳統、性格和思維模式。先講講中國的背景舞臺吧。地理上,有三個特點,第一,中國是個封閉的大陸型國家,四周是高山、大海、沙漠或高原,外部相對弱小的力量不易衝擊入內,內部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有足夠大的用武或耕作之地,使得中國人夜郎自大,誤認為這就是整個‘天下’,因此不需要到海上或別處去冒險、征戰,只有成吉思汗除外。可以說,中國人是真正的和平主義者。最能反映中國人特別是中原人、江南人自鳴得意心理的,莫過於這樣一個傳說:宋朝柳永有《望海潮》之詞‘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廉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巖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金主完顏亮聽後,羨慕不已,決心南侵。近人謝處厚責備道:‘誰把西湖曲子嘔?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胡適插話道:“現在我們才知道,中國的國土並不肥沃,山地佔67%,海拔1000米以上的佔40%,4000米以上的佔24%,有大面積的高原、沙漠,平原只佔8.5%,而美國、歐洲的平原佔50%左右,中國的耕地面積只佔世界的7%”。莊、胡的高談闊論,吸引來了在屋後竹林裡練‘坐忘’、‘心齋’功法的莊門弟子彭蒙、田駢、東郭子等人。莊子批評道:“看看你們練功不專!”眾弟子嘿嘿一笑,田子說:“你們講的,我聞所未聞,想在此討教”。莊子道:“諒你們求知心切,但要記住‘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乎好知’,應‘絕聖棄知’,重在提高自己的境界”。弟子們同聲應答。莊子繼續說道:“由於中國人的生活範圍主要在陸地,天天與高山打交道,所以形成了崇山的性格,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裡‘仁者’是比‘知者’思想境界更高的人;而西方人崇水或者說崇海,黑格爾說:‘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可見,中西思想差異之大。大陸環境使得中國人熱愛大自然 . . . . . .”

  “怪不得老師讚賞‘與天為徒’,‘與物為春’,還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您還告訴我們,後世的陶淵明也是熱愛大自然的典範,他寫到‘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知返’,‘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 . . . .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彭蒙以極為欣賞的口氣吟誦著。

  東郭子說:“陶潛還有‘採菊東籬下 ……種桑長江邊’的詩,太浪漫了!”

  “是呀,是很浪漫,可是山嶺導致閉塞,崇尚自然使得缺乏‘戰勝大自然’從而誕生現代科學的人文基礎條件。崇尚自然必然追求寧靜,孔子說‘知者動,仁者靜’,而這又導致無競爭心理,老子盛讚‘不爭’之德,孔子稱‘君子衿而不爭’。中國地理環境的第二個特點是內部迴旋餘地大,有許多天然封閉的地區,如四川、山西、陝西、東北等,是養兵蓄銳、藏龍臥虎之處;還有一些地方如三山五嶽,是隱遁絕塵之處,它們養育了道禪文化。第三個特點是北南地理環境差距大。北部以經常決堤、氾濫的黃河為中心,‘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在抵禦黃河災害、興建大規模工程中,逐漸形成了主張變化、運動、秩序的理性主義的北方文化,它以周文化、儒家、法家、易經、陰陽五行學說等為代表。南部以長江、珠江為中心,崇山峻嶺,土地割據,小農經濟如汪洋大海;而且,南方山清水秀,天人為友,逐漸形成了主張靜柔、和諧、無序、自由、散漫,崇尚直覺、浪漫的感性主義的文化,它以楚文化、道家、道教、楚辭等為代表。中國文化的儒道互補,也是北方、南方文化的交融互補。最後,北方的建設社會的秩序思想和南方的直覺、體驗、悟性的思維方式分別略佔上風”。莊子說到這兒,見妻子素娥摘得一筐野果拿來,便招呼胡適道:“你著有《嘗試集》,也嘗試一下這兒的紅梅、杏子,然後再寫一本詩集吧”。胡適一嘗,酸不可耐,做出怪相,引得眾人哈哈大笑。胡適說:“人生只有嚐遍酸甜苦辣,才能大徹大悟,象先生這樣‘遊乎塵垢之外’,處於壙垠之野”。莊子默然。

  良久,莊子振奮精神,道:“下面我再講講經濟背景。由於中國是個大陸國家,人民賴土地而生,因此土地是國人的命根子,也是國家政治的基礎。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土地兼併和再分配的歷史。地主通過收購破落農民的土地而發家,農民因流離失所而舉起‘均田地’的義旗,從漢代張魯起義到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共產主義革命,都重演著相似的歷史。洋人斯大林曾懷疑中共是不是共產黨,他認為農民土地改良運動不是革命,其實,他不瞭解中國的國情,不瞭解土地改良在中國的重要性。毛澤東說:解決了土地問題,就贏得了農民;贏得了農民,就贏得了中國。可見,解決土地問題成了解決政權問題。中國經濟背景的另一方面是,中國是個以小農經濟為主、以家庭手工業為輔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特別是周朝之後,極端尚農。商朝時,牧業、商業還較發達,可到周朝,隨著人口劇增,就只重視糧食種植業了,而且,盯著糧食搞糧食,生態破壞,勞動生產率不斷下降。越窮越墾,越墾越窮。周朝的始祖后稷即為中華農祖。再說中國思想,無論是精華還是糟粕,都源於土地和農業社會。孔子的‘仁’、‘禮’、‘和’是鄉間親情的延伸和概括,孟子的‘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的仁政社會,只是風清弊絕的鄉土社會,老子的‘無為’本質上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小農智慧,韓非的專制思想更是農業社會的必然產物,小農的安土重遷、老死不相往來、逆來順受成為封建專制的最佳土壤。最後說一下中華思想的社會背景吧。中國人靠土地為生,而土地是不能移動的,因此只能祖祖輩輩生活在同一地方,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血緣形成大的宗族,這種形式稱之為家族制度或宗法制度。在家族中只有縱向的權力,族長或家長對成員往往具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家族是國家的基礎,家、國同構,因此在國家,也沒有橫向的、制約的權力,皇帝是獨裁的。宗法制度還有一個特點,即崇拜祖先。與之相伴的是崇古心理。孔子嚮往‘鬱郁乎文哉’的周初社會,老子追慕‘小國寡民’的黃帝時期,墨子景仰大禹時代,我則希望回到蠻荒歲月、伏羲之際”。

  “老師講過‘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糜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以至德之隆也’。您為什麼也認為人類在不斷退化,黃金時代在過去呢?”田子禁不住問道。


胡星斗論中國思維問題 二

  莊子答曰:“民族心理和個人思考使然。我認為文明造成機巧、陰謀、陷阱,為避免‘中於機辟,死於網罟’,死於別人的暗算,我情願回到矇昧時代!”

  胡適道:“文明的發展的確失去了方向。在二十世紀,人類盲目發展了生化武器、核武器,還有,法西斯主義、現代專制主義造成數千萬人死亡,這是史無前例的浩劫。不過,文明也使得物質充裕、社會發展,民主、自由、法制、科學之風傳播,還是利大於弊的。不過,應檢討如何不使文明的發展偏向。不知我說得對嗎?”

  “對!後人的思考理所當然超過前人。我現在改‘復古主義’為‘未來主義’,可否?”莊子這麼一說,眾人笑說“好”,胡適暗自欽佩夫子果然“寬容於物”,沒有“成心”。

  此時,天已漆黑,素娥點了松油燈,來請吃飯。莊子要胡適就在草廬過夜,明天再接著談。胡適並不推遲,眾弟子則回到各自的茅屋。飯畢,莊子、素娥與胡適同睡一床,以鳥之解羽為被。儘管莊子說道“無妨”,“男女無別”,但胡適仍然輾轉難眠。(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