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藥肥是以後農業的風口,你怎麼看?

藥肥引領未來


怎麼看,躺著看👀

我是農民回答一下

1.傳統農民對於化肥的性價比要求較高,同樣使用化肥和有機肥(特種肥料等)收成相同的情況下我會選擇化肥

2.糧食收購價永遠上不去,所以賣給糧販子也就只能用化肥。

3.人們消費水準,現在的消費就是便宜就行,中國還在溫飽階段,健康的消費觀念還沒有上升到非要不可。

4.銷售問題,如果農民可以自行銷售能賣得出去(沒有中間商的那種)我覺得大部分99%沒有銷路,最後還是低價賣給糧販子。

總之農民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畢竟特種肥料挺貴的,種的是有機肥的,人家不信有啥辦法!


黑龍江肇源大米


藥肥是一個大趨勢,既符合了國家減肥減藥的大形勢,也滿足了種植戶降本,提質的需求,終端需求倒逼廠家和中間商不得不去生產和推廣藥肥。”河南遠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國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藥肥的出現,改變了以前“施肥是施肥,打藥是打藥”的田間勞作模式,將打藥和施肥結合在一起,引導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同時,藥肥以預防為主,防治在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能力和抗病能力,改變了農戶“見病/蟲打藥”的用藥習慣。

藥肥在廣西甘蔗區的盛行就是滿足了終端農戶對“不(少)打農藥”的需求。在甘蔗種植過程中,甘蔗螟蟲是最重要的害蟲,它以幼蟲蛀入甘蔗嫩莖,入侵蔗莖組織,破壞生長點,造成枯心苗、螟蛀節或斷尾,使甘蔗品質變差,產量降低。因為甘蔗單株補償力差,一旦發生危害,減產就成定局,只能提前預防。

而且在甘蔗長高後再進行噴藥防治也不容易,一是甘蔗長得高、密,進去噴藥會感覺到剌人;二是高溫天氣,容易發生藥害。使用藥肥,可解決甘蔗長高後重復施藥的問題,省去多次打藥的勞力,受到了蔗農的認可。

藥肥在花生上的應用,也是相似的原理。甘蔗是蔗螟難以噴藥,花生是地下害蟲後期不好治,等到蟲害發生,已經對花生果實造成了危害,而且成蟲防治的難度大於幼蟲,只能提前預防。藥肥,正是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花生的藥肥市場也很大。

走下“神壇”,藥肥走向千家萬戶

藥肥之所以一度被市場放棄,主要原因是效果不好,容易出現藥肥,不少種植戶在“效果不行”和“容易出現藥害”的教訓中回到了原有的用藥用肥習慣。

在勞動力短缺和農業比較收益越來越低的現實情況下,農戶願意為了種植的省事、便捷而付費,對於省工省時有著迫切的需求。但是,這種需求是建立在不減產的基礎上,如果連最基本的收益都保證不了,省工省時也就失去了意義。

消費者變心了,但品牌不會死心,他們堅信藥肥“還可以搶救”。為此,藥肥企業開始了“自救”之路。

首當其衝,就是把藥肥從“神壇”上拉下來,當成一種普通的農資產品進行宣傳。

藥肥剛剛推向市場時,為了迎合消費者,都在拼命地宣傳其“省工省時”的特點,什麼“一季不用再打藥”“蟲害都能提前預防,一季不背噴霧器”等等,在進行推廣銷售時,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給農戶承諾,讓很多農戶相信藥肥是“萬能”的。

所謂藥肥,其本質就是一種農藥顆粒劑,只不過農藥載體由傳統的沙子、土球或其他顆粒換成了肥料顆粒。

市場上這麼多種農藥產品,也沒有哪一款農藥敢說包治所有的病蟲害,更何況含量遠遠低於正常農藥的藥肥。被吹噓的太過了,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不僅僅是傷了農戶,還傷了客戶,最終傷害了整個行業。

不誇大其詞,這是在採訪中所有的藥肥企業都不約而同談到的一個詞(哪個詞?),也是藥肥企業從之前的“概念炒作”和“藥害事件”中吸取到的教訓。

“每一個產品都不是完美的、全能的,藥肥亦是如此。不可能用一次一季作物所有的病蟲害都能防治得住,藥肥產品必須階段性、有選擇性地去防治,絕不能把藥肥全能化、神話了。”張國華坦言,遠見在佈局水稻時也曾走入誤區,剛開始是想著讓老百姓能接受,就誇大了宣傳,沒想到出了問題。

鄭州沙隆達植物保護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強在採訪時也多次強調,做藥肥一定要謹慎,不能誇大其詞,一款藥肥在一個作物上對準的是什麼病害/蟲害,哪些能夠防治,哪些不能夠防治,一定要說清楚。一定不能給經銷商和農民承諾的太大,保證走過的路不能歪。

而這正是很多企業走過的歪路。2014年是藥肥最火的一年,在武漢植保會上,到處都是藥肥的身影。但也是在那一年,藥肥被做“死”了。

隨著他們的倒下,越來越多的藥肥企業認識到了“靠譜”的重要性,他們開始變得低調,踏踏實實地做著研發、推廣和服務工作;不再盲目承諾,而是敢於承認藥肥的不足,敢於宣傳藥肥的缺點,降低農民的期望值。當藥肥的宣傳從包治萬病/蟲到“減少打藥兩遍”,農戶反倒感覺藥肥“還是有用的”,反而容易接受了。不少藥肥企業的業績在大幅度地提升,藥肥市場又重新打開了!



水果販子小荒


化肥和農藥能夠農作物增收,但是目前過量的使用化肥農藥不可避免的會對土壤完成土壤板結等危害,打破了土壤自我修復上限,年復一年的濫用化肥農藥只能進入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農作物產量品質嚴重下降。

化肥農藥的使用也會導致農作物農藥殘留,不利於人們身體健康,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由吃得飽向吃的好轉變,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是重要發展方向,但是就目前國內土壤條件,環境條件,生產有機綠色食品成本大大提高,不適合大面積生產。個人認為,化肥農藥的生產要慢慢趨於環境友好型轉變,通過先進工藝,測圖配方,使用農家肥,有機肥、微生物菌肥等構建有利於作物生長的土壤結構和土壤微生物環境,促進農作物增收。

農藥一方面通過育種家培育抗病蟲的品種減少農藥使用,研發有利於環境的低毒農藥。

目前我們大眾對化肥和農藥濫用的危害家喻戶曉,研發部門,科研部門應生產有利於作物提高產量,且是環境友好型的化肥農藥,這應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土地是根三農人


藥肥對我國糧食的穩產增收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但同時它又給環境和土壤帶來了很大傷害,為此國家提出農藥化肥零增長目標來逐步減少使用量,但可說是任重而道遠!

在化肥使用方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五六十年代的一氨、二氨、氨水時代到七八十年代的尿素複合肥時代,再到現在的菌肥、水溶肥、有機肥時代……可說都在進步,但農民對藥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土壤和環境的破壞也更加嚴重。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家的重視,未來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生物菌肥、有機肥、高端水溶肥等會是一個發展方向,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的設施農業會更有前途!





農侍倌


如果只是說國內,我認可這個看法,但是在全球農藥行業,我不認可。

為什麼說在國內我認可這個看法,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很少有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新型農藥。沒有專列或者授權的新型農藥就不會搶佔市場,成為最有競爭力的產品。

第二,原藥價格高,由於新型原藥在專利保護期時,它的價格是有專利持有方訂價,可能價值1元的原藥,他們也會定價10元,來最大化回籠資金。

第三,農藥行業競爭太激烈,據統計國內大大小小的農藥企業要上千家。面對國內市場,他們如何瓜分這份蛋糕?

第四,產品差異化太小,我調查發現,各種農藥有效成分的配比都是大同小異,通俗點說就是相互模仿,沒有差異化。

第五,進口農藥效果和價格的壓力,在很多農戶眼中只認巴斯夫、拜爾、陶氏益農等進口農藥。

第六,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種植經濟作物,這時候國內農資企業看到了商機。就拿農藥登記來說,國家資金支持適用經濟作物的農藥快速辦理登記手續。

第七,肥料行業的暴利,用過水溶肥的人都知道,水溶肥的價格是很高的,價格高中間就會有利益。

總結,在我們農資市場競爭激烈的形式下,很多企業難以生存,很多農資企業看重了經濟作物的市場,開始向藥肥方向發展,並在國內大環境下是一種正確的發展方向。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

我是惡霸王小五,一個關注農業害蟲防治策略的人!


小五植保科普小課堂


個人以為,有機食品的市場會慢慢的打開,而有機食品的來源一定是無公害的農產品。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肥料,農藥,我們都知道,化肥對地力的影響,會形成一個惡性的循環,不能對地力有一個持續增強,而是持續的下降。而有機肥的作用不一樣,剛好是相反的,所以長期來看孰優孰劣,情況是一目瞭然,而現在的時機也是比較好的,老百姓的健康意識在提高,肥料的工藝技術也在提高,價格持平與化肥或者略高,會有人接受,會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對未來有機食品的基礎會打下一個不錯的預期。而農藥來說,生物性的農藥與無機農藥的對比也是良性的,農藥殘留的降低,會對環境,水質,農產品的品質會有一系列的影響,所以預期也是不錯的,看看誰能跟上這個潮流,誰在未來就能有很好的發展。


濤聲依舊147980441


近年來,各類藥肥產品在農資市場尤其是南方甘蔗、水稻市場大規模推廣開來。藥肥產品和普通肥料產品的施肥時期一樣,用法用量也大致相同。但是由於藥肥減少了勞動成本以及提高了施用者的安全性,順應了時代發展需求,所以藥肥已經迎來新的發展時期。比如,我國甘蔗面積現有2,300萬畝,按每畝150公斤用量計算,藥肥市場空間達345萬噸,按照主流價格120~180元/50公斤計算,市場量級在100億元以上。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中迅農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遠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到藥肥行業中來。

雖然市場前景被行業看好,但目前國內藥肥的生產、銷售和管理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文伯的春天


藥肥永遠成就不了農業的風口,每塊土地的含有的成分都不同,肥料定性配方生產只是摸著石頭過河,高科技農副產品深加工的不足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多變合理的配方施肥依然要打破傳統的定性配方生產,普及農業知識是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水平,讓每一位農民都成為農業技術高手才是當前發展的需求。


用戶詠荷


剛好與題主所說的行業有交集,談談對這個問題個人看法。
1、改革開放初期,有句話叫: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我們將大有作為。農村能成為風口的項目很多,因為中國的農村是佔比最大的一個流量群體,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是風口,只看你如何去選擇利用這個風口。所以問題說的藥肥僅僅是農業領域的一個風口而已。
2、藥肥到底能不能成為農業領域的風口,這個問題應該從很多方面來分析。其一,藥肥的市場。畢竟市場越寬廣,市場才會有更久遠的前景。其二,藥肥的接受度。農業朋友都是算細賬的高手,畢竟掙錢不容易,所以價格、性能、推廣等這些問題都將是考慮範疇。其三,藥肥能否有優勢。所謂的優勢並不單指把農藥和肥料相結合,還有效果、功效能否增加農業收入,能否降低成本,性價比起碼要優於之前的農資產品。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多加考慮,但希望更多的朋友投身農業領域,幫助農業人員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總之要想做一個領域的風口項目,你要充分考慮,尤其是農業領域,用效果說話比任何廣告靠譜。另外提醒從事農資產品領域的朋友,農業朋友很難,別忽悠我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4215b9e982664559bcdb2184ffc2fe9d\

鐵榔頭篩網錘片


基本介紹

藥肥[1]合劑通俗講,藥、肥“合二為一”就是“藥肥一體化”。“藥肥合劑”是具有殺抑農作物病蟲害或作物生長調節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功能,且能為農作物提供營養或同時具有提供營養和提高肥料及農藥利用率的功能性肥料。具有平衡施肥、營養齊全;廣譜高效、一次搞定;前控後促,增強抗逆性;肥藥結合、互作增效;操作簡便、使用安全;省工節本,增產增收;以肥代料,安全環保;儲運方便,低碳節能;多方受益,利國利民等九大優點。它將農業中使用的農藥與肥料兩種最重要的農用化學品統一起來,考慮兩者自然相遇後各自效果可能遞減的影響,將農藥的植物保護和肥料的養分供給兩個田間操作合二為一,節省勞力、降低生產成本。當農藥和肥料均處於最佳施用期時,能提高藥效和肥效。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已將農藥與肥料合劑推向市場,被第二次國際化肥會議認為現代最有希望的藥肥合劑(KAC)就是在其中加入除草劑、微量元素和激素。國外的藥肥合劑製造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肥料工業分支,國內藥肥工業尚不完善,存在很大的差距。

優點

藥肥是農業“三高”(即高產、高質量、高效益)低耗生產的有益措施,國內外化肥與農藥專家認為藥肥的開發應用,一般具有以下6個方面的優越性:

1.平衡施肥、營養齊全。

2.廣譜高效,效果持久。

3.前控後促,增強抗逆性。

4.肥藥結合、互作增效。

5.操作簡便、使用安全。

6.省工節本,增產增收。

國外研究現狀

關於藥肥的研究情況最早的研究,資料記載最早見於1964年《日本東北農業實驗場研究報告》。在20世紀60年代初,以本谷耕一為代表的研究人員研究將除草劑五氯苯酚(PCP)混入肥料中作基肥施用,以期達到節省勞動力,延續除草效用的目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田間施用混入PCP的NH3一N肥後,能防止NO3—N的損失,因為PCP能抑制土壤中的硝化細菌的代謝作用,使硝化作用受到阻礙,從而得到PCP與肥料混合施用不但可以維持其藥效,並有抑制硝化作用。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科研人員發現撲草淨能強烈抑制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減少氮的損失,還能增強生物固氮,故能增加土壤中氮含量。前蘇聯在殺蟲劑的施用上推廣樂果和磷肥製成顆粒肥料,避免樂果乳劑在水溶液中逐步分解失效。相關的研究還有Salam在水稻試驗中證明,呋喃丹和甲拌磷能促進水稻對氮素的吸收,兩種殺蟲劑與氮肥相互作用是增效的,I—brahim研究不同氮肥和殺蟲劑對棉花的混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